當前中國的經濟增長就宏觀面而言,其風險來自于經濟總量失衡。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歷過兩次總量失衡。第一次是1978年到1998年上半年,這個階段中國宏觀經濟失衡的主要風險是需求大于供給,即短缺經濟;第二次是從1998年下半年到2008年,這個階段中國宏觀經濟失衡的風險主要是需求不足,特別是內需疲軟。
而從2010年10月以后到現在,中國正在經歷第三次宏觀經濟失衡,其主要風險比以往都要復雜,既有通貨膨脹的潛在巨大壓力,又有經濟下行的嚴峻威脅,是雙重挑戰并存。
雖然中國2011年、2012年的通脹數據不高,但潛在的通脹壓力很大,因為造成通脹的原因很復雜,一旦通脹數據抬頭,尚且沒有行之有效的抑制方法。
現在,中國面臨的通脹壓力很大程度來源于2008年至2010年期間的反危機、保增長政策,在此期間,中國花出去大量的錢,包括“四萬億”政府投資、2009年9500億財政赤字等。直至今年6月底,我國在流通的貨幣總額為93萬億,而這些錢何時會從哪些口子沖出來并不確定,而且,這些錢一旦沖出,就會造成通脹。
另外,中國現在面臨的通脹壓力,具有很強的成本推動特點。現在,勞動工資、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環境治理、土地價格等成本都在上漲,如果增長方式轉變得慢,生產效率提高得慢,那么這些成本就難以消化,從而轉移至價格層面。根據有關部門的測算,目前物價上漲的壓力50%來自需求推動,90多萬億的貨幣買什么,什么就漲;而另外50%的壓力則來自于成本推動。
目前,中國已經進入了典型的由需求推動和成本推動共同作用的通貨膨脹。
與此同時,此次通脹還面臨著國際收支失衡的問題。中國在國際收支領域里長期以來都是收大于支,導致國家外匯儲備越來越多,到今年6月底,已經超過了35000億。國家外匯儲備越多,其結匯量越大,這意味著在匯率不變的情況下,國家為了購買外匯而支付給企業和居民的人民幣越多,而這個錢一旦結匯出去,通貨膨脹壓力就會增加。
宏觀經濟風險的另一個方面,來自于經濟下行,經濟下行的主要原因是內需疲軟。在投資上,這5年來,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需求都超過了20%,但很大程度上都是各級政府的投資行為,企業投資量不足。2010年10月,政府開始擇機退出,然而政府剛一退出,從2011年開始到2012年,連著七個季度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直線下降,問題就出在政府要退出、企業不跟進。企業不跟進的主要原因在于沒有創新項目,一旦投資就是重復建設。
內需不足的另外一半是消費,消費需求最主要的問題是兩極分化、收入分配差距太大。國家統計局今年1月18日公布的中國最近10年的基尼系數都在40%以上,也就是10年處于警戒線之上。而收入差距太大,會導致社會消費傾向下降,這也并非短期內所能改變的問題。
總之,中國現在面臨著十分復雜的挑戰,經濟轉型勢在必行。(支點雜志2013年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