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體制變革的意義上講,中國改革進程可大致劃分為破冰期、轉型期和完善期。
破冰期始于上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的提出,終結于1994年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此期間探索并確立了中國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
1994年黨的十四大至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前,可看作是轉型期,在此期間中國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對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制度進行了全方位探索,并總結了經驗教訓,進一步明確了未來發展的主要目標。
如今,改革正步入完善期,同時也是深水區。
解放生產力
上世紀70年代末,由于國際形勢趨于緩和,而國內技術水平又大大滯后,鄧小平在這一歷史性關頭,提出了以解放思想為突破的改革開放戰略決策。他指出:“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改革破冰面臨諸多約束條件,包括來自體制自身的羈絆,主要體現為傳統體制效率低下導致的生產力發展緩慢。打破舊體制的辦法,是通過放權讓利逐步推進的,這顯然適應了弱化改革阻力的需要。
與上述約束條件相對應,破冰期的改革方法集中體現在鄧小平關于“摸著石頭過河”的觀點上: “我們現在做的事情都是一個試驗。對我們來說, 都是新事物, 所以要探索前進。” 其優點是顯而易見的:既可以逐步積累經驗,又可以通過局部的試驗和單項突破,克服改革中的畏難情緒并有效化解改革面對的系統風險。
從制度變革的角度來分析,中國在破冰期的抉擇,是使新的制度優先適應于體制外經濟的生長,“逐點突破”。新的所有制經濟成分的產生與發展,逐步打破了傳統的資產管理、收入分配和市場交換等制度,使社會管理制度日益寬松,并為改革創造了較寬松的政治基礎。
總體規劃先行
與破冰期相比,改革轉型期的變數更多,抉擇的復雜程度也更高。
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改革梯級推進,市場機制開始發揮調節作用,導致地區差距、行業差距和貧富差距在國內出現,不同社會群體的心理取向和行為選擇也開始分化。同時,由于原有體制決定的利益格局及改革中不規范因素的影響,改革推進遇到來自多方的阻力。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到底應確立什么樣的目標模式?在實踐中有曲折的認識過程。黨的十二大對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設想是“計劃經濟為主, 市場調節為輔”;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建立“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的目標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提出“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
直到1992 年6 月,黨的十四大報告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概念,才使中國對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認識取得重大突破。“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同樣,轉型期面臨諸多新的約束條件。在這一時期,中國改革路徑的選擇是總體規劃先行,配套改革并重。在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基礎上, 中國開始重視推進政治體制、科技體制和教育體制的配套改革,使各領域和各層面的改革相互促進。
回顧這一時期的歷史,正是由于經濟體制全面轉型,才確立和鞏固了新時期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政治的制度基礎,使“改革沒有回頭路”的觀念廣為社會所接受。
難在利益調整
步入深水區,就意味著改革進入完善期。此時,中國既面臨其他崛起大國曾經面臨的難題,又面臨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兌現改革承諾的艱巨使命。
由此可見,深水區的改革難,難在利益調整。而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的實現及其保障,均離不開制度。所以,深水區改革的關鍵在于制度優化。
在增量改革期成為歷史后,突破現有利益格局的束縛在所難免。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在實踐中又會產生分歧。盲目主張“與國際接軌”、將“發展是硬道理”曲解為“唯GDP論”等,看起來是“解放思想”,但未必符合中國現實要求。脫離實際的“解放思想”,容易導致制定一些不切實際的發展目標,而過于強調局部或自身的實際困難,則又易于使改革變形,并弱化全局觀念,進而與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相悖。
解放思想需要鼓勵“敢闖敢干”的精神,基層的“先行先試”不可或缺,其實質是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但這并非要求人們不計得失地亂干。比方說,在技術創新、為群眾謀利益的措施上要膽子大些、步子快些,在產能擴張、城市形象建設上要慎重決策,防止導致產能過剩、社會矛盾叢生。
深水區改革應更加兼顧發展和穩定的平衡。依靠過去單項突破或局部突進式的方法,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當前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政治文化發展不同步、生態文明建設滯后的問題。因此,新一輪改革將更具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不過,諸如規范收入分配、建立反腐機制、完善社會保障等重大或關鍵性領域的改革仍會先行。
目前,中國還沒有最終形成一整套成熟完善、組成嚴密、相互協調的制度體系,對社會經濟政治生活加以調整和規范,從而容易導致不同具體制度間的摩擦,不利于統籌兼顧各方利益,也不利于為實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支點雜志2013年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