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今年10月起,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以下簡稱“航天員中心”)陸續為全國5家食品特供企業、88種航天專用食品授牌。
張世敢對此又喜又憂:“我們通過航天食品獲得了額外的增值和榮譽,但這個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符合標準的企業太少!”
張世敢是武漢世林福幸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世林福幸”)的董事長,涉足食品行業8年,卻是從神舟十號上天時才首次涉足航天食品,展示成果也出人意料的豐厚。水晶蓮子、清水藕片、泡椒藕帶、揚州炒飯、豆沙粽等23種食品均供神舟十號航天員食用。
然而,航天食品市場有人進,就有人出。在與航天員中心打交道近一年的時間里,張世敢深深感到了航天食品市場既有機遇,又有風險。
這并不是他一個人的心事,而是伴隨著航天食品市場十年發展,已成為業界共同思考的問題。航天食品成本極高,準入機制極嚴,企業如何才能進入?航天食品市場利潤并非想象之高,企業進入后該如何生存?民以食為天,高營養、高質量的航天食品又該如何造福大眾?
“擠”不是為了利潤
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號,10年間,航天食品從最初的獨自研發,開始轉到與特供企業合作研發的階段。
張世敢的世林福幸被航天員中心挑中為航天食品特供企業,說來有點“運氣”,這得益于他的“曹工”。
“曹工”是世林福幸的技術指導,原武漢市食品研究所副所長曹崇運。神舟十號上空前夕,航天員中心負責人找到了曹崇運,希望她能作為航天食品專家到北京指導,彼時航天員中心正為航天食譜不夠豐富而苦惱。
借此機會,曹崇運邀請航天員中心人員考察世林福幸。
“送去的航天食品必須是零風險、零事故,若送去的產品有一袋出現問題,不單失去機會,也有可能毀了企業?!睆埵栏艺f,“運氣”的背后,是他給團隊立下的“軍令狀”:從基地生長標準、到原料供應,再到加工生產以及運輸過程,僅檢測環節就達數百次,每一樣產品都有不同標準。
在企業資質、硬件設備得到認可之后,去年12月,張世敢將蓮子、鹵藕樣品與檢測報告一并送入北京。今年3月,經航天員中心數輪模擬試驗,世林福幸正式接到航天食品訂單,共23個品類。
不過,生產航天食品的利潤并非如外界想象的那樣豐厚。世林福幸共提供23個品類,價值約30萬元,但除去成本之后,所獲利潤剛剛打平。
張世敢看中的并不是利潤?!罢l先搶占市場空白,誰就贏得了品牌榮譽,企業生產線、質量形象也就跟上來了?!彼f,隨著航天食品市場逐步放開,意欲成為航天食品特供的企業不在少數。
“未來特供企業還會增加,食品種類也會增加,這是肯定的?!焙教靻T中心一位負責人員對本刊記者說。
“大家拼命往里擠,關鍵是先打入這個領域提升品牌。”北京精準首席策劃官、中國知名食品營銷專家丁華表示,成為航天食品特供企業是最好的廣告,這在傳播學上稱為“公信力支撐”。
但張世敢還有更大的目標。在成為航天食品后,世林福幸還準備搶占航天員訓練食品市場,并加緊籌劃為軍警系統市場提供制式食品。目前,世林福幸已與武漢軍事經濟學院達成合作意向。不僅如此,張世敢還計劃未來長期為航天空間站的航天員(空間站航天員是輪換崗制)提供食品。
本刊記者調查時了解到,為提升品牌形象,開拓市場,河南永達食業集團(以下簡稱“河南永達”)、李錦記航天食品等特供企業也在為進入民用市場緊鑼密鼓,精心做各種準備。
最看重大眾消費
航天食品,顧名思義就是在太空中執行任務和返回著陸等待救援期間供航天員食用的食品和飲水,特殊的適用對象和使用環境決定了航天食品在安全等各方面的特殊性。目前,嚴格的標準使得國內只有少數企業的產品能遴選其中。
如今,航天食品特供企業紛紛利用航天食品的生產標準和技術,逐漸將航天食品轉投民用市場。
張世敢最為看重的,正是航天食品的大眾消費民用市場。事實上,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中國就已開展航天食品進入民用市場的研究開發,現在許多便利店可以買到的壓縮餅干就是當時上海航天食品研究所研發的食品。
據介紹,世林福幸借助航天食品標準開發的系列蓮藕休閑食品已轉向民用市場;河南永達也在加快技術成果轉換力度,預備讓更多消費者吃上永達雞肉食品;李錦記的航天員特裝醬料包也已步入百姓廚房。
在世林福幸,民用食品生產線和航天食品生產線是同一條生產線,人員也是同一班人馬。至少在現階段回首,張世敢的企業發展藍圖一切順利,在成為航天食品特供企業之前,公司一個月新開發10-12家客戶,現在一個月新開發15家客戶,而返單率也從過去的2單上升至4單左右。
丁華表示,盡管航天食品有的價格不菲,但消費者需求是分層次的。譬如中高端市場,航天食品中的功能飲料可針對戶外旅行者或白領。
的確,神舟十號航天員吃的燒雞腿、魚香肉絲、小米粥等,早已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日用食品。
“航天食品本來就是從民用市場轉過來,也就是說把以前民用市場的產品工藝、標準進行了提升,僅有少數是特制?!睆埵栏蚁虮究浾咄嘎?。
那么,區別在哪里?最主要在于:市面上的食品依次考慮的是包裝、口味、安全、營養,而航天食品的排列則是安全、營養、口感和包裝。因此,航天食品特供企業將航天食品轉投民用市場,會大大提升食品標準體系。
讓張世敢憂心的是,盡管利用航天食品標準工藝生產民用食品,但這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航天食品生產過程。以檢測為例,轉為民用市場航天食品通過抽查檢測,而航天食品是逐一檢測,這在規?;拿裼檬称飞a中很難做到。
“貼牌”卻意外叫好
在很多普通消費者看來,航天食品似乎很神秘,也似乎遙不可及。
其實,從2006年起,航天員中心便有意將其自身研發的航天食品轉為民用市場,即由航天員中心提供生產工藝、技術和質量標準,授權合作企業生產航天食品,投入民用市場。
從授權上海某企業生產航天員食用的巧克力和糕點,到2008年授權三鹿生產為宇航員量身定制的“7th航天配方乳”,再到今年8月底授權北京維天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SZM317功能飲料,航天員中心致力于將航天食品轉為民用市場的意圖越來越明顯。
意欲借航天食品打出一片天地的,并非只有航天員中心和上述特供企業。在“航天食品熱”的背景下,已悄然衍生出一些公然標榜的“航天食品”。事實上,特供企業將航天食品轉為民用市場時,并不被允許在產品上打出“航天食品”的印記,而只是利用這一榮譽進行品牌的宣傳和推廣。
不過,安徽某食品公司在其網上售賣系列產品“天宮壹號”時公然聲稱,這些產品是航天員中心授權其生產的航天食品。
對此,這家公司一位電子商務負責人在電話中告訴本刊記者,市場消費者對航天食品有很大的需求。
然而,當記者致電前文提及航天員中心負責人,對相關信息進行核實時,他表示并沒有授權該公司生產航天食品,也沒有與之有任何合作。
據調查,類似的“貼牌食品”不在少數,市場反應卻意外的好?;蛟S,該公司電子商務負責人的這句話正好擊中了市場玄機:“人們都需要綠色的、高營養的食品。”
近些年來,國內食品安全事故頻發,越來越多的人為此感到憂心。在接受本刊記者電話采訪時,該航天員中心負責人表示,我們之所以傾力將航天食品轉為民用,最終目的是回報社會,服務社會。
“當然,轉投民用會對企業收取相關費用,但更重要的是,這種轉投會帶動航天食品市場的產業化發展,同時倒逼民用市場形成統一的食品安全技術認證標準,從而提升食品安全。”一位接近航天員中心的業內人士對本刊記者解釋,航天員中心力促航天食品市場產業化,一方面可引發包裝業等系列產業杠桿效應,另一方面則可帶動更多企業對食品技術進行研發,提高食品安全。
產業化面臨阻礙
航天食品市場已發展十年。遺憾的是,迄今僅有5家航天食品特供企業,而航天員中心研發的航天食品也只有少數授權合作企業進行生產。航天食品市場產業化發展有足夠空間,但相比國外航天食品產業化進程發展阻礙重重。
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就將伴隨阿波羅太空任務產生的“食品棒”推向市場。如今,美國航天食品已運用于各種領域:升級版“食品棒”成為消費者喜愛的“均衡營養零食”;許多含有香料的凍干水果用來飼養動物;包括主食、開胃菜和飲料在內的航空食品也用于中小學和大學教育使用……
這些食品在美國宇航局航天中心禮品店、迪士尼樂園等著名地方以及一般新奇商店和軍隊盈余商店均有售賣。
對此,上述航天員中心相關負責人稱,相比美國航天食品技術,中國推進航天食品產業化的技術還不夠成熟,目前在許多技術領域還存在瓶頸,尤其是食品安全、流通環節等方面。
與此同時,當前我國具有生產航天食品標準的企業并不多,這無疑是航天食品產業化困局中最大的阻礙因素。即便是成為了特供企業,下一次能否入圍仍是未知數。航天食品特供企業不是終身制,只不過先進入的企業對要求和流程都很清楚,中標幾率高一些而已,但競爭對手卻是日益增加。
一些企業在嘗到甜頭后,卻慢慢消沉下去。以西安大鵬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其在神舟五號、神舟六號、神舟七號均有提供以“水蘇糖”為主要原料的速溶綠茶,但之后就再也沒有為航天員提供航天食品。這并不是個例,正因為如此,航天食品產業化也需要這些企業不斷提升自己的生產標準。
丁華對此表示,航天食品規?;a也存在問題,即每個企業生產的航天食品定位不同,航天食品是小量生產,而產業化則是大量生產。所以,企業有了“航天食品特供企業”的光環后,還需要在技術、營銷、企業管理方面不斷提升,從而拉動品牌效應。
但張世敢對未來仍然信心十足,他說,航天食品產業化并不是幾家企業參與就能形成,而要靠很多企業形成產業集群。此外,后期航天員中心關于食品安全技術標準的機構和平臺也需要建立起來,而企業通過認證之后會有5%的企業把行業帶動起來,譬如其他企業通過認證,但沒有技術,就可以向有技術的企業購買,從而形成批量生產,走向市場。
“各個企業要認清自己的定位,形成企業集群,并針對各自領域將航天食品轉投到民用市場。”他相信,國內食品生產將會形成高標準、高質量的競爭氛圍?。ㄖc雜志2013年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