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溫州模式”備受挑戰的同時,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引人玩味。
當溫州爆出去年多項經濟指標全省墊底、經濟出現大幅下滑之際,跟隨溫州發展的臺州,經濟指標卻在穩步回升。GDP增幅不僅比上年回升1個百分點,就連形勢最嚴峻的外貿出口總額也比上年增長1.2%。
這一現象引起了林毅夫等經濟學家的興趣,從浙江省調研回來后,他對溫州和臺州印象深刻,“溫州為什么會出事?臺州為什么發展得還不錯?背后的原因值得研究。”
勤勞務實帶來扎實的產業基礎
長期以來,溫州的風頭遠遠蓋過了臺州,而臺州,更多的時候被人稱之為“溫州邊上的城市”。 兩個城市同樣有生命力旺盛的草根制造業,同樣有形式靈活的民間金融業。不同的是,溫州膽子更大,闖勁更足,占據先發優勢。而臺州發展慢一些,是后發優勢。
“溫州起步和發展早一點,早的優勢是先得到優惠政策,市場競爭沒有那么激烈。后發優勢是,臺州可以總結溫州的經驗教訓,避免溫州走過的彎路。比如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出現的假冒偽劣產品,這種現象在臺州就沒有出現。后來出現的炒房、炒煤、炒油等盲目投資,臺州也為數不多。包括溫州出現的民間借貸危機,臺州相對好得多。好的經驗學去了,壞的避開了。”談到溫臺的區別時,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如是說。
財經專欄作家孫天宏在臺州和溫州都生活過,談起兩地的不同,他說,首先在思想上就有很大不同。溫州人喜歡闖。從投資領域來講,如果用投資跟投機來講的話,溫州人更喜歡投機,他們偏好涉足風險投資領域,喜歡高風險、高回報,傾向于賺快錢。而臺州人要穩得多。
最初,臺州人跟溫州人一樣,靠做小生意起家,修鞋、賣小菜、賣塑料制品等。臺州的一個轄區溫嶺有200萬人口,其中100多萬是外地人口,剩余的80多萬本地人口中,有三分之一都在外經商,賺了一部分錢后就回來做投資。
“一直以來,國家對臺州的投資非常少,臺州近些年的發展幾乎都是依靠這些回歸的資本。”浙江大學臺州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顏文俊在接受《支點》記者專訪時說,最早臺州幾乎沒有工業,主要依靠農業和漁業。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以商業帶動工業,如今,臺州是國內上市公司最集中的城市之一。
臺州的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民營企業,有很多企業家出身農村,思想相對保守,但非常勤奮務實。“沒有先進技術,他們的辦法是與國營企業進行交流,一開始采用貼牌的方式,進行生產制造。比如蘇泊爾,起初也是先貼牌,然后高薪聘用行業名企的技術人才,等到掌握了行業核心技術后,開始快速發展,自己做品牌,最后兼并原來貼牌的企業,變成自己的品牌。”
經過20多年的發展,臺州的產業鏈逐步完善起來。顏文俊說,產業鏈是通過裙帶關系逐步完善的。在臺州,只要有一個人進入一個行業,親戚或鄰居就會跟著一起做,大家相互幫襯銷售產品,產業鏈也隨之延伸擴展,直到慢慢完善。
依靠這種勤勞務實的精神,臺州的民營企業雖然步伐慢于溫州,但產業基礎比溫州更為扎實,產業結構也比溫州豐富。臺州的產業呈塊狀分布,主導產業涵蓋了汽車、摩托車及相關配件、醫藥化工、家用電器、縫制設備、絲綢制衣、船舶制造等產業。
避免“招進女婿趕走兒”
與溫州相同的是,依靠政策和辛苦打拼,臺州度過了一段高速發展期。資料顯示,經濟形勢最好時,臺州位列浙江省第三位。
然而,這幾年臺州經濟發展明顯放緩,制約臺州產業提升的因素是勞動力成本上升和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國際經濟形勢的影響,最重要的影響是科技和人才的匱乏。
臺州市只有一所教育部批準的綜合性普通高校,當地老板也大多是農民,思想觀念不夠開放,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步伐緩慢。很多技術采用拿來主義。更多時候,臺州企業到國外參展時,發現好產品就拿到國內生產。依靠國內的勞動力優勢,生產出來的產品跟別人拼價格。發展到后來,老板們發現,如果沒有核心技術,企業發展就會遇到瓶頸。因此,科技創新是保證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
臺州市政府很早就意識到,技術和人才是制約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前些年,臺州市政府一直呼吁要加快科技和人才發展,效果卻不理想。一是政府投入不夠,二是企業家覺得此事沒有足夠迫切。
不過,近兩三年,臺州的觀念也有了徹底轉變。政府意識到,困擾GDP發展的出路就是科技創新。他們不僅增加了創新方面的投入,還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創新驅動措施。同時,積極搭建平臺,引進大項目。顏文俊認為,招商引資引進的大項目,要能夠把整個產業鏈帶動起來,能夠把臺州一些相互關聯的企業串聯起來。
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以前臺州市政府對引進的外來企業,給出了土地等諸多優惠政策,這些政策當地企業卻無法享受,因此,目前不少臺州企業選擇到外地辦廠。顏文俊指出,招商引資要避免“招進女婿趕走兒”的結果。“如果本地產業沒有進行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的話,光引進大項目是沒有用的,難以支撐臺州經濟的發展。”
好在這幾年間,越來越多的臺州企業意識到了轉型升級的重要性。在溫州老板們熱衷于炒煤、炒房的時候,臺州的老板們開始對企業進行升級,浙江恒勃汽摩部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勃)就是如此。
轉型升級靠增強技術實力
恒勃創始人周書忠,與大多數溫臺老板一樣,敢為天下先。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現制作摩托車空濾器似乎不難,于是一頭闖進這個領域。
一開始是手工作坊,在自家桌子上裝配產品。沒想到,第一次給主機廠送樣就闖禍了,由于質量不達標,制作的空濾器把主機廠的發動機損壞了。
空濾器不是一個簡單的塑料件,而是發動機上面的功能件,對發動機的功能和性能會有很大影響。這個領域看似簡單,真正進入以后才發現,要想做好需要掌握大量的技術,比如防震學、流體力、噪聲學等都要用到。
通過不斷鉆研和學習,家庭作坊變成了工廠,手工裝配變成了標準流水線生產,空濾器質量越來越穩定,最終實現與知名摩托車企業雅馬哈和本田的合作,在業界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后來,全國前20名的摩托車主機廠都成了恒勃的客戶。此時,公司實現快速發展,從2000年到2005年,僅僅用了五年時間,做到了全國最大的空濾器生產基地。
當市場趨于飽和時,再想往上提升非常困難,恒勃也遭遇到發展瓶頸。周書忠意識到,市場競爭中不進則退,于是決定轉型升級。2006年以后,在中國汽車市場快速發展時,周書忠認為,經過十年沉淀,有能力生產汽車空濾器。為了擴大市場規模,恒勃決定進軍汽車配件領域。
挑戰馬上降臨。先前生產的摩托車空濾器,主機廠會提供圖紙,恒勃按照圖紙來開發、驗證就可以了。進入汽車行業后,由于汽車廠的產品開發時間較長,至少2年以上,因此很多配件需要同步開發,公司技術提升面臨巨大挑戰。
恒勃總經理欒月明告訴記者:“汽車主機廠只把發動機的各項性能指標和大概空間告訴我們,我們要從造型到性能進行設計和仿真實驗。”經過三年努力,公司加大研發投入,引進技術人才,同時與國外知名公司合作,跟浙江大學、上海同濟大學等高校合作進行聯合技術開發。最終,技術實力大幅提升。
為了提高生產效率,解決用工難題,恒勃租用了機械組生產線,引進40多臺機械手。“原來生產線大多是人工操作,使用了機械手后,解決了效率低、質量不穩定等問題。原來1人管1臺機器,現在1人管4臺機器,生產效率提高了4倍。”欒月明說。
如今,恒勃的轉型升級還在繼續。臺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一位方姓負責人告訴記者,開發區中像恒勃這樣的公司有很多。近幾年內,很多民營企業都在積極轉型升級,恒勃去年銷售額達到4億元,增長了約30%,是開發區中增長最快的企業之一。
“北斗七星”引領轉型
如今,臺州市產業升級氣氛濃郁。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創新驅動加速工業轉型升級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的若干意見》,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擺在核心戰略位置。
為了突破人才和技術匱乏的瓶頸,臺州市政府與浙江大學聯合成立浙大臺州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記者在臺州椒江區看到,市政府批給該研究院200畝土地,新建的5層辦公大樓已經投入使用。常務副院長顏文俊在市場、企業、政府與高校間奔波。他說:“現在老板們思想變了,研究院成立后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企業與研究院達成合作協議,他們需要研究院為他們提供技術支撐。”
研究院整合了高校的技術資源,同時擁有政府平臺,一方面為高校和當地培養人才,另一方面為當地產業提供技術支持。嘉興市委副書記胡海峰,曾提出“北斗七星”的理論,即政、產、學、研、用、經、商等資源整合起來,綜合利用。因此,研究院被稱之為臺州的“北斗七星”。
經過多年發展,研究院與當地臺州轄區內的縣區政府聯合,陸續組建了汽摩配研究所,來支撐玉環縣汽摩配產業的技術。還成立機電研究所、電氣與控制研究所、廣電與信息研究所、工業設計研究所、產業經濟研究所,分別支撐所在縣市的產業技術發展。目前研究院有110多人,6個研究所,同時承擔了6個省部級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研究院既有區域平臺,又有行業平臺,都與臺州的產業緊密結合。
“我們現在做的工作主要是解決產業發展,引導產業發展,推動產業發展。研究院提出了一個宏偉目標,未來十年,為臺州經濟貢獻1000億元產值,100億元利稅,參與組建10家上市公司。”顏文俊說。(支點雜志2013年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