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設現代煤化工生產示范基地的基礎條件
(一)煤炭資源賦存得天獨厚
內蒙古自治區已探明煤炭儲量7000多億噸,居全國第一位。其中鄂爾多斯市、錫林郭勒盟、呼倫貝爾市占60%以上,具有大型整裝、賦存穩定、煤質適宜轉化等特點,特別是東部盟市的煤炭大部分是褐煤,不適宜遠距離運輸。目前,我區煤炭產能已達到9億噸,且具備每年新增1億噸煤炭產量的能力,在保障國家煤炭外調需求的前提下,有條件實施現代煤化工示范項目。
(二)水資源能夠滿足發展需求
內蒙古西部地區黃河過境里程830公里,區域內黃河水配給水量58.6億立方米,目前工業和生活用水僅占8.5%,并已通過實施農業節水工程提供工業用水約5億噸。東部盟市(呼倫貝爾市和興安盟)地表水資源量337億立方米,占全區地表水資源量的83%。通過采取水權置換、修建水利控制性工程等措施能夠滿足現代煤化工示范項目的用水需求。
(三)資源開發與轉化成本低
內蒙古煤炭埋藏較淺且構造簡單,開采成本全國最低。目前,煤制油成本的60%左右、煤制甲醇成本的45%以上來自煤炭和電力。內蒙古平均噸煤生產成本,露天礦為85元左右,井工礦為110元左右;每千瓦小時發電成本比全國平均水平低0.15元左右,現代煤化工生產成本在全國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四)地區環境空間容量較大
內蒙古地域遼闊,國土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荒漠化、沙漠化土地較多,占國土面積的52.2%,國土開發強度僅為1.3%。森林、草原具有巨大的固碳能力。另外,通過采取“點狀開發、面上保護、集中布局”的方式,產業結構和布局總體上與自治區生態功能區劃相符合,整體上有助于全區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
(五)產品市場需求潛力巨大
隨著我國節能減排政策的進一步深化,內地能源需求結構也發生明顯變化,從單純要求供應煤炭轉變為要求提供煤制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和化工產品。目前,僅東北三省、京津冀、湖北、湖南等省市與我區簽訂要求提供煤制天然氣的協議規模約300億立方米。國內烯烴、乙二醇市場保障能力僅為60%左右。
(六)具有現代煤化工升級示范的基礎
“十一五”期間,內蒙古自治區陸續承接、投產建成了新型煤化工國家五大示范工程中的神華108萬噸/年煤直接液化項目、伊泰16萬噸/年煤間接液化項目、神華包頭60萬噸/年煤制烯烴項目、通遼金煤20萬噸/年煤制乙二醇項目、大唐多倫46萬噸/年煤制烯烴項目以及久泰準格爾100萬噸/年煤制甲醇和10萬噸/年煤制二甲醚項目,即將投產大唐克旗40億Nm3/年煤制天然氣項目一期工程(13億Nm3/年)和匯能鄂爾多斯16億Nm3/年煤制天然氣項目一期工程(4億Nm3/年)。無論從資源基礎還是從項目建設條件角度考量,內蒙古自治區都已成為全國大型現代煤化工項目建設的首選地,成為全國現代煤炭深加工產業啟航發展的領跑者。
煤化工已形成生產能力。內蒙mNjXN/gckBP/OaK42nxMaA==古煤炭深加工產業快速發展,產能產量快速增長,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遙遙領先,化工園區具備承接重大項目的功能。目前已形成煤制油產能140萬噸,煤制烯烴產能106萬噸,煤制乙二醇產能20萬噸,煤制天然氣產能13.3億立方米,甲醇產能520萬噸,尿素產能420萬噸。2012年煤制油產量達到 54.5萬噸、煤制烯烴103.7萬噸、煤制乙二醇9.9萬噸、甲醇552.5萬噸、尿素96.3萬噸,在全國煤化工產能中占有較大比重。
煤化工在建項目。截至2012年底,我區在建煤制天然氣項目3個,建設規模42.7億立方米及液化天然氣23.8萬噸;甲醇項目10個,建設規模530萬噸;化肥項目12個,建設規模尿素1294萬噸、硝基復合肥70萬噸;煤制乙二醇項目2個,建設規模40萬噸;煤制精細化工產品項目1個,建設規模120萬噸;煤制苯胺項目1個,建設規模36 萬噸;甲醇制烯烴項目3個,建設規模170萬噸。
二、建設現代煤化工生產示范基地面臨的外部形勢
(一)國家煤炭深加工示范工程建設已全面展開
我國石油資源不足而煤炭資源相對豐富,煤炭資源清潔高效利用是我國能源自給的重要戰略。隨著國內外煤炭深加工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煤炭深加工產業日益受到重視,為實現煤炭利用方式變革提供了可能性。“十二五”以來,我國煤炭深加工產業進入了突圍發展階段,國家將通過一系列示范工程的建設,突破現代煤炭深加工產業發展瓶頸,解決現代煤炭深加工工程化難題,優化全國煤炭利用方式和全國能源結構,煤炭深加工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二)國家迫切需要全面探索煤炭深加工產業優化發展的標桿地區
煤炭深加工是資源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產業,對資源、技術、資金、環境、交通、土地條件要求高。在煤炭深加工產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國家迫切需要一個有條件、有基礎的地區,全面落實國家煤炭深加工產業政策要求,演繹國家煤炭深加工發展路線,為全國煤炭深加工產業健康發展打造樣板工程。
(三)國內石化行業出現結構性短缺,部分產品增長空間大
“十五”和“十一五”期間,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迅速,多數產品產能產量快速增加,部分產品供應已由“總量短缺”轉變為“結構性短缺”。今后,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全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發展仍將是我國化學工業的主旋律。以乙烯、成品油、化肥為代表的剛性需求產品,以合成材料、合纖單體等為代表的大量進口產品,以及航空工業、汽車工業急需的專用高性能合成材料,食品、醫藥、電子電器行業急需的食品級、醫藥級、電子級高端精細化工產品,適應溫室氣體減排的低碳原料和產品等新型化工材料和精細化工高端產品,將是未來發展重點。
三、建設現代煤化工生產示范基地存在的困難和挑戰
內蒙古煤化工產業發展初具成果,但建設現代煤化工生產示范基地還存在很多的困難和挑戰:
(一)產業發展層次和融合度有待提升
目前內蒙古自治區煤炭深加工仍以傳統煤化工為主,現代煤化工產能比重、煤炭轉化量比重偏低,產業附加值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我區煤化工項目大多是獨立的,煤化工項目與項目、煤化工與電力、煤炭、鋼鐵等相關產業的結合度低,產業層面的循環經濟和資源、能源優化利用還沒有充分體現。
(二)產業發展需要的技術人員相對缺乏
現代煤化工產業需要具備高技術技能的勞動力支撐,我區現代煤化工產業快速發展急需大量專業技術人才和熟練的操作工人,而從各類學校培養出來的專業技術人才和操作工作需要5-10年時間,這一現狀將影響現代煤化工生產示范基地的建設。
(三)產業布局分散,重復建設情況嚴重
目前內蒙古煤化工項目發展都是各自為政,有煤炭的地方就有煤化工項目,煤化工發展的基礎設施都是重復建設,煤化工發展內容基本趨同,沒有體現產品的差異性,上下游產品循環配套銜接不緊密,煤化工企業技術水平和發展規模良莠不齊。
四、推動現代煤化工生產示范基地建設的幾點思考
要想讓國家把內蒙古確立為煤炭深加工試驗示范基地,把我區更多的項目納入國家示范項目中,我區的煤炭深加工產業和項目必須符合國家的示范方向和示范要求。與已有基礎相比,要在資源節約、節能減排、裝置規模、裝備制造、環保指標、穩定運行、經濟效益等方面有進一步提升或取得突破。我區已經具備了很多符合國家示范要求和方向的先天條件,下一步必須在發揮已有優勢條件基礎上,重點解決不符合要求的短板問題和制約因素,使我區的煤炭深加工產業和項目成為國家示范的必然選擇。為此,應該重點抓好以下關鍵領域:
(一)搶占煤炭深加工技術制高點
從世界范圍看,美國、德國、法國、南非、日本等國家擁有大量的各種不同工藝路線的現代煤化工技術,但真正實現商業化運作、在大規模生產中取得成功的并不是很多,總體上講,現代煤化工技術除個別技術比較成熟外,大部分還處于示范驗證階段。對于國內的煤化工技術,“十一五”期間,國內現代煤化工多項成果創造了世界第一,特別是世界首套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示范項目全部完成,使我國成為全球煤化工產業化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
從技術層面看,國內現代煤化工(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氣、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上下游產業鏈已經全部打通,以神華煤炭直接液化技術、大連化物所甲醇制低碳烯烴技術、中科合成油公司煤炭間接液化技術、華東理工大學多噴嘴水煤漿氣化技術等為代表的一批國內自主科研成果已經成功在大型工程中進行示范,國內自主研發的甲烷化技術、煤化工催化劑以及合成器凈化、硫回收、大型甲醇合成等單元技術也逐漸完善,將要在大型工程中進行示范,一些技術成果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誠然,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自主研發,國內已經具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現代煤化工技術,但就此判斷,國內煤化工技術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還言之尚早,國內煤化工技術要想真正引領世界煤化工技術的發展、有能力支撐大規模生產和商業化運作還存在很多的問題。
從實踐來看,除煤制烯烴技術(DMTO)通過示范工程的檢驗是比較成熟的技術,煤制油間接液化技術通過小規模生產取得成果外,其他現代煤化工技術,有的還在試驗階段,有的剛剛通過成果鑒定,要想實現大規模的生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資源環境看,在今天這樣綠色經濟、低碳發展的大環境下和節能減排、生態環境保護形勢嚴峻的條件下,發展現代煤化工技術僅僅定位于生產石油替代產品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研發能源轉換率高、資源節約、低排放、低耗水、高附加值的技術。現代煤化工技術研發的取向應該包括充分利用劣質煤、減少煤炭資源和水資源的消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從技術集成看,國內煤化工技術集成化存在很大不足,包括產業鏈集成化技術和循環利用集成化技術。部分企業在不同的工藝階段應用的技術來源于不止一個國家、地區和企業,國內技術也屬于不同研究機構所掌握的技術。也正是因為缺少集成化技術,技術難以實現完整性、連貫性,有的項目竣工而不能投產,有的項目投產而不能達產,有的生產時續時斷。
內蒙古自治區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要想在現代煤化工產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就必須率先搶占現代煤化工技術的制高點。
1.要積極爭取成為國家煤炭深加工試驗示范基地。發揮資源富集地區優勢和率先發展優勢,把國家重大煤炭深加工的試驗示范項目落戶到內蒙古,把關于現代煤化工的重點技術研究項目安排在內蒙古,建立國家層面的現代煤化工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爭取在現代煤化工技術試驗示范和研發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2.要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并加強自主研發。要自主研發符合國家節能減排政策、能源轉換率高、資源節約、低排放、低耗水、高附加值的技術,要緊緊盯住現代煤化工的前沿技術研究和發展,通過增加研發和技術轉讓投入,加強與國內外煤炭深加工科研機構的溝通和合作,整合國內外現有的技術資源,集中優勢資源研發集成化技術,實現技術的完整性和連貫性。
3.要加大對現代煤炭深加工技術創新的政策支持。采取政策引導、鼓勵企業加快工藝改造和技術創新,對煤炭深加工產業的技術改造、科技創新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和研發資金獎勵,大力吸引煤炭深加工產業發展急需的相關專業人才到內蒙古落戶和創業,建立煤炭深加工技術發展研究與咨詢專家庫,充分利用內蒙古現有各大院校實現產學研相結合,全力促進煤炭深加工產業的技術進步。
(二)增強煤炭深加工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根據中國石油和化工聯合會公布的數據判斷,未來乙二醇產能可能會遠遠大于國內需求量,煤制烯烴未來勢必會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煤制油和煤制天然氣因為高耗煤、高耗水、高污染和輸油、輸氣管道建設不配套,甚或因為原油價格波動而出現產能不能充分利用的局面。從煤炭深加工產品市場來看,目前已有在建、擬建的產能規模已經遠遠超過國內市場的需求量,不久將勢必會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市場將會重新調整資源配置,淘汰核心競爭力弱、市場拓展能力差的煤炭深加工企業,從而形成一批煤炭深加工行業的領軍企業。
內蒙古煤炭深加工產業要想在這么嚴峻的市場形勢下立足并率先發展,必須:
1.通過行業兼并重組形成一批綜合實力強的大型煤炭深加工集團企業。最近幾年獲取煤炭資源的條件就決定了我區目前發展煤炭深加工的企業眾多,規模、技術、裝備和人員水平良莠不齊,有競爭力和有實力的本地企業少之又少。當產能過剩引起激烈的市場競爭后,小企業的存活發展幾率遠遠低于有技術有實力的大企業。因此,趁著煤炭深加工產品產能過剩的寒冬還沒有到來,通過加快煤炭深加工企業的兼并重組,從而提高我區煤炭深加工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2.加強煤炭深加工產品的市場體系建設。加快煤炭深加工產品市場信息平臺建設,在煤炭深加工產品重點需求地區設立交易市場,開展跨國跨地區交易與合作,與需求穩定的大客戶簽訂長期合作協議。
3.爭取將我區確立為國家煤炭深加工試驗示范基地,將我區更多的項目列入國家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最近國家即將頒布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規劃》中,內蒙古還沒有被國家定位為煤炭深加工綜合示范區,其中示范項目也僅有3項。我區要根據國家重點示范任務方向和示范項目選擇條件,選擇具有較強實力的大型企業集團投資示范項目,完善項目各方面的配套條件和硬性指標,下大力氣推動符合產業示范方向項目落地建設。
(三)提升煤炭深加工產業循環利用水平
1.加強高鋁煤炭資源循環利用。根據國家發改委《關于加強高鋁粉煤灰資源開發利用的指導意見》,按照統籌配置高鋁煤炭資源、定向供應、集中燃燒,以及煤、電、粉煤灰提取氧化鋁、鋁后加工一體化的發展要求,向國家進一步爭取支持內蒙古高鋁煤炭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研究批準我區上報的綜合利用總體規劃,核準建設一批粉煤灰綜合利用產業化項目。
2.加強煤矸石、煤泥等資源的循環利用。我區在煤炭洗選過程中每年產生1億多噸的煤矸石和煤泥,由于熱值較低,尚未充分利用,不僅占用了大量土地,而且對環境也造成了較大污染。加快低熱值煤發電裝置建設,是提高煤矸石和煤泥資源利用率、減少土地占用和環境污染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區已建成和在建的煤矸石和煤泥綜合利用發電裝機500萬千瓦,規劃在“十二五”期間再新增1680萬千瓦,消化利用煤矸石和煤泥8000萬噸,原則上我區自用電全部利用煤矸石和煤泥進行發電。
(四)深化煤炭深加工相關的體制改革和制度建設
1.深化體制改革。政府部門應盡快向服務型的政府轉變,主要提供公共產品、履行社會性管理職能、制定地方發展戰略規劃、執行及監督執行法律法規為主要職責,在產業規劃、創新激勵、金融支持和發展環境方面制定宏觀的政策,避免過度微觀干預,造成產業的無序發展。另外,還必須深化行業進入的市場化改革,為各投資主體建立充分競爭的環境,改變青睞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排斥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型民營企業的狀況,承認民營企業市場競爭主體地位,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
2.深化制度建設。建議我區盡快建立煤炭深加工行業的市場準入制度,以阻止資源轉化率低、煤資源和水資源消耗大、二氧化碳排放不達標的企業進入。對于已有煤炭深加工企業,通過停產整頓和技術升級改造,來達到要求的標準。此外,國內尚未建立比較完善的工業行業發展的信息發布制度,建議借鑒國外經驗,在我區建立煤炭深加工行業的信息發布制度,科學測度行業產能和產能利用率等方面的信息,并定期向社會發布。與此同時,還要發布關于政府調控取向的相關信息。
同時,還應建立對執行人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切實落實監管措施,提高違法違規和失信成本,做到令行禁止、有法必依。
(作者單位:內蒙古西蒙集團)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