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況
(一)非公有制經濟市場主體數量明顯增多
2012年末,12盟市非公有制經濟市場主體達到1107360戶,其中,個體工商戶數達到963446戶,私營企業戶數達到142120戶,外資企業戶數達到1794戶。與2011年末相比,增加114789戶,同比增長11.56%。
(二)非公有制經濟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2012年末,12盟市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增加值10644.48億元,占生產總值比重為57.87 %;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357.23億元,占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到56.48%。
(三)非公有制經濟已經成為地區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2012年末,12盟市非公有制經濟完成稅收收入1602.07億元,占財政總收入的62.38%。
(四)非公有制企業已經成為促進勞動就業的重要渠道
非公有制企業的快速發展及其產業鏈的延伸,為城鎮居民、大中專畢業生、農民轉產轉業、下崗職工和外來民工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市場,為增長群眾收入、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2012年末,12盟市從業人員合計520.84萬人,占城鎮就業人數的64.90%和新增就業的95%以上。
二、主要做法
(一)強化組織領導
各盟市委、政府(行署)高度重視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把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12盟市均成立了由黨委、政府分管領導擔任正副組長,有關部門和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工作機構,負責本地區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指導、協調、溝通和服務工作。主要領導多次聽取匯報,專題研究問題,安排部署工作,還通過召開全盟(市)非公有制經濟工作會議,總結經驗,查找問題,分析形勢,明確目標,出臺舉措,初步形成了上下貫通、部門配合、齊抓共管和共促發展的工作格局。
(二)完善政策措施
各盟市認真貫徹中央及自治區出臺的有關促進非公經濟發展的政策,結合實際,分別制定了一系列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及配套措施。呼市、包頭、赤峰、錫盟、烏蘭察布、烏海、阿拉善等盟市先后出臺了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95%以上的小微企業享受到稅費減免優惠。呼倫貝爾市明確了市直相關部門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職責任務,并制定了2012年度旗市區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責任目標及考核獎勵辦法。通遼市就進一步鼓勵創業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制定了具體措施。鄂爾多斯市、阿盟分別出臺了促進中小微企業不同行業和領域發展的配套政策措施。
(三)構筑發展平臺
各地積極發揮自身優勢,落實地方配套資金,創新載體方式,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2012年包頭市安排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專項資金1.56億元和貸款貼息資金2億元,烏海市財政補貼中小企業4000萬元。通過召開銀企對接會、開設金融超市等形式,為非公有制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僅呼倫貝爾、通遼、巴彥淖爾、烏海四市就幫助企業融資130多億元。包頭市工商聯建立了包頭同心商會大廈,引進了金融、保險、法律等17個服務機構,入駐企業206家,形成了信息資源共享、輻射行業廣泛、合作共贏顯著、服務管理高效的包頭非公有制企業總部經濟陣地。鄂爾多斯市規劃建設了18個承載能力強、設施配套功能完善、產業特色鮮明的現代工業園區,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搭建了一個廣闊的平臺。
(四)優化發展化境
各地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降低門檻,落實相關稅費減免政策,清理和減免涉企收費,治理“三亂”行為,減輕企業負擔,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寬松、平等的發展環境。同時,各地不斷完善政務服務體系,提高行政效能,采取多種方式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優化發展環境。呼和浩特市實施了非公有制企業50強發展計劃,對重點企業實行一企一策,分類指導,派專人聯系,幫助企業收集信息、跑項目、辦手續,扶持企業發展壯大。包頭市在全區率先批準成立了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維權投訴中心,專門處理非公有制moZuMS13VEL3RHVWDSTo3Y0xPc2569fzWJOHm542B4Y=經濟組織投訴舉報,開展法律咨詢等工作。通遼市成立了全國第一家商會主導型的仲裁委員會,成立了非公有制企業維權中心,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
三、存在問題
盡管各盟市非公有制經濟長期以來發展得比較迅速,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績,但從調研情況中了解到,在發展、政策、環境、服務、融資、統計和企業自身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和制約著我區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一)非公有制經濟統計虛位
調研中發現,非公有制經濟統計問題較大。2012年,自治區非公有制經濟占GDP的比重為50%左右,而12個盟市匯總數為57.87%,比自治區的數據高7個百分點還多;2012年非公有控股經濟固定資產投資自治區統計數是7130.95億元,同比增長22.2%,占全部投資比重54.7%。12盟市匯總數是7357.23億元,占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到56.48%,比自治區統計部門的統計數高出近2個百分點。這些數據存在較大誤差,不能完全滿足非公有制經濟研究及黨委政府科學決策的需要。
(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充分
主要表現為“五不”:即總量不高。西部省市和我區周圍省區非公有制經濟所占GDP比重分別是河北63.1%、重慶市62.7%、遼寧省60%、山西51%,民營經濟均已成為主體,而我區非公有制經濟僅為50%,規模不大。發達省市廣東省個體私營企業戶數已達460萬戶,重慶市個體私營企業戶數為131.5萬戶,而我區剛剛突破110萬戶。結構不合理,突出表現為傳統制造業和第三產業比重高,存在新興服務業涉足不多而金融保險業、壟斷行業比重低,流通服務型企業多而生產型企業少,多數非公有制企業仍處在以資源開發和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業鏈下端。發展不平衡,呼包鄂“金三角”地區集中了全區45%以上的個體私營企業,實現的增加值達到5991.11億元,占全區的56.28%。單獨從盟市看,鄂爾多斯市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達到了2530億元,相當于東四盟市的總和,而興安盟僅僅實現增加值150億元,相差十幾倍;呼和浩特市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1722.21億元、包頭市1738.9億元,而興安盟、錫盟、烏蘭察布、烏海和阿盟的總和僅僅是1606.65億元。市場化程度不高,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經濟模式的影響依然存在,不少人認為公有制經濟理所當然地應享受比非公有制經濟更加優惠的政策,不平等競爭仍然存在,造成我區市場化程度不高,制約著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據2010年度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市場化相對進程年度報告中,內蒙古市場化綜合指數為6.51,比全國平均數低1.34,僅僅位列第18位,與我區自身發展實力與潛力不相適應。
(三)政策落實不到位
在座談中我們了解到,有的行政部門在政策執行中有打折、截留現象,有些針對非公有制企業的優惠政策空置浪費,使得政策夠用不管用、政策優惠難享用,無形中出現了“玻璃門”、“彈簧門”; 政策執行過程不透明,缺乏規范,尺度不一,降低了政策的正面效應;有些企業負責人普遍反映,對相關政策規定基本處于未知狀態,信息掌握不對稱;有些申辦事項缺少“指南”,政策依據不清楚,查找不方便,網上信息不全。
(四)管理服務缺位
企業普遍反映,各盟市存在著對非公有制經濟的管理涉及部門多,職能既有交叉又有疏漏,又由于非公有制經濟主管部門不明確,在為非公有制企業提供服務過程中,各職能部門各自為陣,造成了管理上的缺位。政府服務中存在重管理處罰、輕服務扶持的“四多四少”現象,即收費多、服務少,設限多、扶持少,干預多、引導少,處罰多、教育少,尤其是在消防、質檢、石油等部門管理方面存在較大反映;管理部門對非公有制經濟在信息傳遞、創業指導、技術咨詢、法律支持等方面服務不夠;一些地方現有的行政服務中心功能不完善,企業申辦審批事項時,有時還要在“中心”和部分部門之間兩頭跑;有的企業反映,有的職能部門以各種名目到企業去亂收費、亂攤派,一些職能部門“門好進、臉好看、事難辦”,工作人員辦事效率低,吃拿卡要現象依然存在。
(五)金融服務失位
調研中發現,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更多面向規模以上的大型企業,對中小微企業的貸款支持力度不夠,基層銀行的信貸額度不足,不能滿足大量非公有制企業的資金需求;其他商業銀行也普遍對中小企業發放貸款持謹慎嚴格的態度,信貸服務限制多、程序繁、門檻高、額度低、期限短、品種少。再加上中小微企業貸款主要以抵押擔保貸款為主,大多數中小微企業基礎相對薄弱,難以達到抵押貸款條件,基本靠自身積累和民間借貸;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各項資金分散在財政、經信、科技等職能部門,資金渠道雖多、但非公有制企業使用資金分散、資金數量少,加之企業條塊分割,大大降低了資金使用效率;信用擔保機制也不完善、擔保機構資本金規模偏小,擔保面不寬,大量資金集中在少數重點企業,而且有的資金被長期占用,使多數中小微企業得不到貸款擔保;大多數中小企業為國營大企業配套服務,受大企業的牽制,正常財務結算不暢通,到期款項經常遇到延期結算、拖欠等現象,為了正常生產不得不短期"高利貸",造成中小企業財務成本明顯提高。據測算,中小企業一般都比大企業財務成本高5-6倍。
(六)非公有制企業素質不高
這次調研集中反映為“兩低一少”,即:整體發展層次低。非公有制企業結構單一、規模偏小、產業層次較低,以初級加工和服務業為主,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生產工藝落后,利潤空間小,競爭力不強。科技創新能力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掌握核心技術、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非公有制企業非常少,大多數產品處于產業鏈低端,產品科技含量不高。非公有制企業技術研發資金投入普遍不足,技術創新能力較弱,經濟資源型特征明顯,進入通信裝備、計算機網絡、電子設備制造業、現代商務貿易等高端服務企業發育不足,新產品研發和產品升級滯后,非公有制企業及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強。管理人才少。企業經營者自身素質不高,普遍缺乏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知識,在資本運營、技術創新、做大做強上往往力不從心。企業經營管理較為粗放,質量、營銷、成本、資金、財務管理等方面大部分還處于較低水平。企業普遍沒有建立科學、規范的人才引進、留用和培養機制,專業人才諸如職業經理人、高級管理人才、各類技術人才以及外貿人才等嚴重缺乏,對熟練工、中高級技師的爭奪尤為激烈,一部分企業還由于用工制度不規范直接造成了員工的流失,影響了企業員工隊伍的穩定、素質的提高以及企業的持續發展。
四、幾點建議
(一)制定出臺我區進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意見
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著力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決策部署,針對非公有制經濟存在的問題,圍繞政策支持、優化環境、平臺服務、維護權益、鼓勵創業等等方面,出臺切實可行的政策,大力促進我區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二)制定我區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規劃
在自治區“十二五”規劃的總體框架下,按照構建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支柱產業多元化等產業發展的新格局和自治區“五大基地”的建設布局,對我區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進行戰略定位,制定我區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規劃,用目標引領發展,以硬的舉措保障發展。
(三)加強組織協調、監督考核工作
各地各部門都要為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加強上下左右的組織協調工作,以更好的環境、更好的政策推動發展。把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納入到目標考核內容。有關職能部門圍繞目標加強對各地區、各部門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進行監督和考核。
(四)加強統計分析工作
加快擬制全區非公有制經濟統計辦法,建立和完善概念清楚、科學規范、指標統一的全區非公有制經濟統計體系,合理界定統計范圍,全面科學統計有關數據,確保真實反映非公經濟發展情況,為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宏觀決策和制定發展規劃提供重要依據。
(五)加大宣傳,營造氛圍
組織各類媒體深入宣傳中央和自治區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有計劃地開展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情況、全區非公有制企業先進典型和優秀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感人事跡的宣傳報道,努力營造各級理解、關心、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輿論氛圍,形成全社會尊重、支持、善待民營企業家的良好社會風尚。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