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大致經歷了金本位制、布雷頓森林體系以及當今的牙買加體系。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機給世界敲響了警鐘,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弊端顯現無疑。隨著全球經濟、貿易一體化的進程,新的貨幣體系的建立迫在眉睫。因此,本文通過討論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指出了當前體系的不足,同時總結了各學者對未來貨幣體系的預期,并從東亞各國貿易的角度分析了構建亞元的可行性。
一、引言
國際貨幣體系的建立是為了促進各國的經濟往來與國際結算,它的形成主要經歷了金本位制、布雷頓森林體系、牙買加體系,在各個階段的貨幣體系均有其利弊。在當今貨幣體系下,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引起了各國的重視,像美元這種信用貨幣的發行遭到了各國的質疑,美國依靠美元的貶值將危機轉嫁到其他國家的行為引起了各國的不滿,在2012年的12月,美聯儲又利用美元的核心儲備貨幣地位推出了第四輪的量化寬松,基于這種情況,許多學者開始討論建立一種新的國際貨幣體系來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
二、國際貨幣體系的演變歷程
(一)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于19世紀下半葉在英國形成,可以說是歷史上出現最早的國際貨幣制度。它是以黃金作為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制度,主要包括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由于英國是當時最大的工業化國家,所以率先實行金本位制,加之19世紀至20世紀英國倫敦成為世界資本市場和國際黃金市場,各國與英國的資本和貿易往來都要經過英國,這大大降低了其交易成本。而黃金作為貴金屬和儲備貨幣,各國紛紛持有黃金,將本國的貨幣與黃金自由兌換,更多的國家進入金本位制。
20世紀初,英國憑借其優勢仍主導著國際貨幣體系,但是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來臨,一些國家為了準備戰爭,財政開支大增,使得黃金的兌換相當困難,大量的黃金外流。為了防止黃金的外流,預防因黃金儲備不足而引起的世界經濟緊縮,各國在1922年國際金融會議上決定實行金匯兌本位制。然而,好景不長,1929-1933年由美國大蕭條引起的經濟危機又一次對金匯兌本位制提出了質疑,各國紛紛采取緊縮政策,停止黃金的兌換,使得黃金短缺。于是在20世紀中期各國放棄了金匯兌本位制,走向布雷頓森林體系。
金本位制崩潰的原因主要表現在:第一,黃金作為一種稀有金屬,它的存量是有限的,這就使得一些資本強國如英國、美國等向弱勢國家掠奪,將黃金儲備集中在自己國家,弱勢國家缺乏黃金,從而破壞了黃金的自由流通,動搖了其金本位制的基礎;第二,當戰爭來臨時,黃金兌換變得困難,大量黃金外流,從而破壞了黃金與貨幣的自由兌換。
(二)布雷頓森林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各國的地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美國在一戰中儲備了大量的黃金,加之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繼英國之后最大的債權國。國際貨幣體系的重建也被提出,于是在1944年,44國代表齊聚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布雷頓森林,召開了會議,布雷頓森林體系由此建立。這次體系實行的是固定匯率政策,采取"雙掛鉤"策略,即美元與黃金看齊,世界各國貨幣與美元看齊,這使得美元成為當時的世界貨幣,成為世界各國消費的供給者。
美元雖然成為世界各國的主要儲備貨幣,但是這種“雙掛鉤”策略卻引發了“特里芬悖論”,即一方面美元國際收支不平衡是其它各國外匯儲備資產的來源, 若美國要維持收支平衡, 勢必會減少其它國家的流動性儲備;另一方面隨著世界經濟增長,對美元儲備必然增加,必然要求美國繼續增加美元供應,擴大自身的收支不平衡,長此以往,又會使其它國家對美元信心下降,因而會爭相以本國儲備的美元去兌換美國政府持有的黃金,最終美元與黃金的可兌換性就將受到威脅。為了解決這一悖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推出了一種新的國際儲備資產即特別提款權,但是它只分配給參加特別提款權賬戶的成員國,截至1997年9月,仍有超過1/5的成員國未分配到,因此它缺乏普遍性,也沒能徹底解決“特里芬悖論”。
60年代中期,美國發起了越南戰爭,財政開支增加,引起國內財政赤字,導致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加劇,由此美元與黃金的固定比價受到威脅。同時,國際上其他各國紛紛拋售美元,兌換黃金,使得美國的黃金大量外流,為了防止黃金的大量外流,尼克松總統于1971年8月15日,將美國黃金窗口關閉。這引起了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大多數國家開始實行浮動匯率制。加之1973年的石油危機,更多的國家融入浮動匯率制的行列,由此以美元與黃金“雙掛鉤”的布雷頓森林體系逐漸瓦解了。
(三)牙買加體系
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以及從1970年代初開始,各種區域性貨幣如美元、英鎊、德國馬克等的不斷出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開始對新的國際貨幣制度進行協定,于是在1976年,國際貨幣體系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牙買加體系,即后布雷頓森林體系。牙買加體系確認了浮動匯率制的合法化,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各國貨幣的匯率政策進行監督,并提出了黃金非貨幣化,同時建議以SDR作為儲備資產,將國際儲備資產多元化。雖然這次體系的建立使國際儲備資產多元化,擺脫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各國貨幣間的僵硬關系,但是它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
1.美元仍然是主要國際儲備貨幣
在牙買加體系下,美元的地位雖然隨著歐元、日元、英鎊的提升而逐漸下降,但是它仍然作為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許多國家的貨幣仍然盯著美元的變動。例如在對外貿易交易中,許多國家的對外貿易是用美元而不是自己國家貨幣來計價的,因此美元在國際貿易中的貨幣計價比例依然很高,將近全球貿易的一半。因此,在遇到危機時,美國大量發行信用貨幣即美元將自己的危機轉嫁到其他國家。最典型的就是此次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美聯儲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推出四輪量化寬松,美元泛濫,大量流入其他國家,造成其他國家通貨膨脹,以至全球金融危機爆發。造成這種局面發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元在國際貨幣儲備中依然處于核心地位。
2.多元化的國際儲備貨幣仍不成熟
多元化的國際貨幣儲備依然不成熟,歐元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美元,但是當危機來臨的時候仍然顯得力不從心,例如剛發生的歐債危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推行的特別提款權作為一種新的國際儲備資產,通過多次份額的改革,尤其是在2010年11月的改革考慮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權益,但是美國仍然享有16.74%的投票權和17.09%的份額,“一股獨大”,擁有實際的否決權。這些表現都反應出了現有國際儲備貨幣體系的不足,因此適當推出一種新的貨幣體系有待考察和驗證。
三、國際貨幣體系的未來預期
鑒于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許多學者開始質疑當前國際貨幣體系,并產生了一系列的觀點。周小川呼吁建立超主權國家貨幣,建立凱恩斯設想的國際貨幣單位,最重要的是充分發揮SDR的作用,充分挖掘其作為超主權儲備貨幣的潛力,同時要發揮 IMF作為SDR發行控制者的作用。吳敬璉在2009年3月30日的《第一財經日報》中也表明須對美元發行機制“上套”,他認為不管如何建立新的貨幣體系,最低要求是對美元的發行用一種國際機制加以控制。斯特勞斯·卡恩在2009年3月27日的《國際金融報》中表示“世界貨幣”的提議是合理的,認為可以創造一種替代美元的新型國際儲備貨幣,但是也并不認為美元已經喪失主導地位。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在2009年3月26日鳳凰衛視中提出美元仍然是全球儲備貨幣,而且這種情況將維持很長一段時間。
各方學者根據當前局勢都給出了各自的觀點,通過對他們認識的解讀我認為可以從短期、中期、長期三個時期來預期國際貨幣體系的發展。
(一)短期內,美元的主導地位依然持續
國際貨幣體系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短期中,美元依然是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10年第一季度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元在全球儲備貨幣的比重約為65%,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各國之間在對外貿易和商品計價中仍以美元作為計價單位,出于交易的慣性,短期內各國依然會盯著美元的變動,因此美元的主導地位將繼續持續一段時間。但是隨著危機的發生,美元泛濫、貶值,處于信用貨幣的美元在中期甚至長期會使各國對它失去信心。
(二)中期內,人民幣將成為硬通貨
近幾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逐步提升,2011年我國GDP總量為7.298萬億美元,占全球比重約為10.48%,GDP排名第二。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我國應該將人民幣加入“貨幣籃子”,成為硬通貨,以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為此,我國也積極做出響應,已經在東部沿海的5個城市開設跨境人民幣結算試點,以此將來推廣到更多的城市。同時,我國主要以制造業為主,因此可以進一步擴大制造業,走美國、德國的道路,通過制造業形成相對于其他國家的比較優勢,以推廣人民幣的使用范圍,使其同美元、日元、歐元、英鎊一起成為硬通貨。
(三)長期中,形成美元、歐元、亞元共同發展局勢
美元、歐元的建立使當地經濟高速發展,豐富了國際貨幣儲備體系。在長期中,東亞各國可以通過建立一種相同的貨幣即亞元,降低匯兌成本,同時也預防美元貶值所帶來的金融危機,從而促進東亞各國貿易的發展與經濟的繁榮。
從貿易角度來看,東亞各國的經濟利益是相同的。早在上世紀90年代,東亞各國由于產業梯度差的存在,建立了“雁行模式”,發展各國比較優勢產業,形成東亞三級貿易體系。由日本從國外拿回訂單,四小龍對訂單進行設計,最后由中國和東盟國家制造,最終出口到國外。雖然發展到現在,“雁行模式”有了新的定義,但是東亞這種貿易往來卻在不斷改進與發展。從1980到2004 年, 東亞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迅速上升, 其在世界出口貿易中的比重從13.4% 上升到27.6% ;在世界進口貿易中的比重從13.2% 上升到22.5% 。這種國際生產體系促進了東亞各國貿易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東亞一體化的進程,使東亞逐漸成為世界貿易發展的主要驅動力。而且東亞各國的分工也使各國和各地區的相互依賴程度加深。
基于這種國際貿易生產體系的背景,如果可以在東亞各國內實行一種統一的貨幣——亞元,就可以降低匯兌風險,使各國貿易更加具有吸引力。與此同時,可以減少東亞各國對美元的依賴,在一定程度上對美元造成了沖擊,美元信用貨幣的發行,往往容易引發國際危機,亞元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預防了東亞各國陷入經濟危機。建立亞元的前景是美好的,但是東亞各國在政治、文化習俗、經濟發展程度等方面上仍然存在著差異,因此亞元的建立任重而道遠,仍需要東亞各國的努力共同建設。
如果亞元在將來成功建立,那將呈現出美元、歐元、亞元三大主要儲備貨幣共同發展的局面。各區域貨幣的存在減少了對某種貨幣的依賴,因此更具有包容性,同時,貨幣儲備不在依賴信用發行,也更具有穩定性,相比之下,這種“三元鼎力”的局面更加符合國際貨幣發展的主題。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