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圓滿落幕。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無疑將是指導下一步改革發展、攻堅破難的引路明燈?!稕Q定》和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不僅在具體政策措施上有所破立,在施政思想和核心理念上同樣也大膽邁進,標志著我們黨對治國理政諸多重大問題的認識達到了新的境界。許多新表述、新論點、新思想,尤其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對改革目標的全新表達,由于內涵深邃,飽含學理,指向明確,被政界和學界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
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僅是政治學中的核心問題,更是執政實踐中一以貫之的根本主線。完善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不僅能提高黨駕馭全局的統領作用,也能逐步清除長期積存的體制弊端,更能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制度和能力保障。因此,從理論上探討辨明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內涵、意義與功用,并輔之以實踐案例與歷史經驗,無疑是不容回避的重大時代課題。
《決定》多次提到國家治理、政府治理、社會治理等術語,這都與傳統的規制、管理等理念大異其趣。措辭微妙變化的背后,體現的是黨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和充實執政理念的努力,是國家、社會、公民化解對立對抗,從交互聯動到善治共贏的思想革命。諸如行政體制、財稅、金融、城鄉一體化發展、農村土地改革、發展方式轉變等復雜重大改革領域,只有系統完備、科學規范的治理體系,才會有處變不驚的治理能力;也只有不斷提升治理能力,治理體系才能更加穩固堅實、集約高效。從觀念和指導思想上將治理理念集中凸顯,更顯示出中央全力推進改革的雄心與策略。
用現代治理精神理順相關關系,應逐步擺脫黨政包辦一切的舊有模式,容納吸收更多建設性力量參與到經濟建設、民生改善、公共服務提供、社會秩序維護、公益事業發展和廉政輿論監督中,實現多元力量在法律和規則內協同共治。這必然要求執政黨從更高層面、更寬視野上謀劃和厘清黨和政府,政府和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必然要規范權力運行,減少對市場與社會的過度微觀干預,突破思想與制度上的“禁區”與“雷區”,更多更自覺地發揮法制的剛性職能,變管制型政府、全能型政府為服務型政府、開放型政府,激發各種社會組織、社會力量獻計獻策、參政議政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異常復雜高端的“系統工程學”,既涉及權力的重新分配和利益結構的深刻調整,又要考慮到改革對社會和政權的沖擊力度和承受能力。因此,擇要列出有助于完善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的重大改革領域,剖析存在的“疑難病癥”,借助專家的視野、學養和判斷力,從學術和理論角度提供更精細、更全面的參照與解讀,相信定會有助于讀者縱深理解改革的趨向、重點、難關與破解之道。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進入21世紀以來,“重新集權化”全面擠壓了縣鄉政府,加劇了縣鄉政府與上級政府、縣鄉政府與基層民眾的緊張關系?,F在,基層政府已陷入深刻的治理危機。如果政府體制改革缺乏強有力突破,或將出現多重危機并發局面。政府改革需要拋卻傳統思路,重新界定和確立不同層級政府間權力關系,在不同層級政府間建立全新的互動模式。
——趙樹凱
所謂升級,就是要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加快形成新的發展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效益和全要素生產率;就是要堅持不斷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不斷提高就業質量和收入水平,讓廣大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就是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不斷提高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支撐力。
——張占斌
社會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最大限度實現社會公平公正,最大限度激發社會發展活力,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化解社會矛盾,推動社會有序發展。社會體制的核心是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在法律和文化上如何界定,各種社會活動如何組織,居民的公共參與如何實現,以及基于居民參與活動的方式形成社會關系的建設等。
——丁元竹
深化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上市公司強制分紅制度,嚴格退市制度和上市公司股票回購制度等各項制度性改革。發展多層次中國資本市場,建立與GDP世界第二地位相稱的現代資本市場,恢復其正向“晴雨表”功能,有利于健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王 健
盡管人民幣國際化已取得顯著成果,但與其成為具有結算、投資交易以及儲備功能的國際貨幣的目標還有距離。就目前而言,人民幣資本項目下不可兌換且保持一定順差,而如何在這些約束條件下,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是當前面臨的重大課題。其中,開拓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民幣國際化路徑將具有重要意義。
——宗 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