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下的國際關系風起云涌,只有確立中華民族的文化基礎才能立足于世界,堅持文化的改革和發展是民族生存的保障,才是國家繁榮的保障。
關鍵詞:文化關系;民族性;軟實力;社會穩定;文化品牌
中國在走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建設路程后,經濟建設所取得的輝煌成績已經在全世界引起了關注,并且已經作為世界大國的身份在國際舞臺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并在一些領域有著主導的影響力,在各種國際有影響的事件中都起到的有力作用,也在世界上同許多國家和地區增進了相互的了解和深入的經濟合作。在全球化的熱潮背景中,中國在未來如何以更主動、更高度的姿態全面地在世界舞臺上發揮自己的作用,除了在經濟上作出更多的貢獻外,在文化領域也應以人口世界第一,歷史最為悠久的身份為世界的發展作出貢獻。
中國是世界大國,又是一個民族眾多,地域遼闊的國家,有著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曾經在人類的歷史潮流中起到過作用,在未來世界的新時期里理應擔當著重要的角色,實現這個目標和完成這個責任就要求我們在文化上有一定的作為,以文化的軟實力來影響世界格局,以文化的軟實力來帶動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發展,這不是霸權行為,在歷史上從來就不存在過文化侵略的說法,只有影響和帶動的說法,我們就應在文化上對世界產生作用,用新一輪的發展來加深在全球的作用力。
一、 文化的基本功能
“軟實力”最早是個國際政治概念,源于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1990年論述美國國際實力的著作,其含義是國家的非經濟、非軍事力量如何在國際竟爭中發揮作用。文化以其固有的特點:吸引性、娛樂性、教育性、影響性被定義為最重要的“軟實力”之一。作為文化有如此的特質,特別是近代在考古領域上的眾多發現證實文化在世界發展歷程上所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發展文化作為影響力。滿足經濟和軍事以外的力量統治世界,已經是各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有了發展的意義,我們如何通過找尋本民族的文化精萃提煉,吸收世界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尋找出一種中國和世界各國、傳統和現代相適應,相互包容、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路子,在當前顯得日益迫切,也就是說,文化建設正成為社會發展最不可缺乏的因素。為了達到一個理想的發展出模式和方便可行的方法去實現文化發展及其的影響,必然會涉及多方面的問題需要我們去認識并切實加以解決。
首先是對文化的認識。文化相對于物質而言會比較抽象空洞,但文化卻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和一筆豐厚的的精神財富。無論是古代和現代,個人和國家,以至整個社會,都是與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的,一旦文化從社會現實中抽離開來,就會失去繼續生存和發展的意義,也不可能對人類的生存發展起到作用,所以從另一種層面上說,文化是人、以及人類的本質屬性,是人類有著緊密關系的生存因素之一,也是人的各種社會存在的目的,人類本質的實現和人類的全面發展,事實上就是一種文化存在的狀態,文化發展也是人類發展是中得以生存的條件,歷史上,由于民族的文化丟失了,民族就被異族同化的案例比比佳是,毀滅自身文化的政權往往是不能生存的,毀滅的速度越快,政權消亡的速度也跟著越快。從中可以看出文化對于民族和國家而言就是靈魂,就是精、神、氣。
其次是文化的開展方式、方法,這是文化建設得到成效的因素之一。大家知道,社會發展也告訴我們,要使事物得到良好的成就,方式和方法是助力發展的重要工具之一,中國的社會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從遠古的人類為求得生存生活,都是在尋找生活資料中不斷地變換方法,從不同的失敗中總結,再失敗再總結。反反復復地以實踐驗證。人類的文化發展就是在開拓發展中尋找各種可以活學活用的方式方法的例子。文化發展沒固定的模式和套路,不同背景和不同地區、不同經歷中的人會接受不同的文化方式,不同的學習經歷和不同的宗教信仰也是有不同文化需求的。
二、文化的歷史性作用
特別是我們中國,數千年文化氛圍的不同,地區遼闊生活方式的不一樣造就的文化傾向是千變萬化的,與世界多個國家邊界相接,與他國的文化交流,大量的經濟經營和通婚的事實存在,再加上三十年多的現代代建設下的不平衡發展,特別是文化教育的不均衡發展,對中國本身的文化建設也是帶來極大的問題,在文化建設中首先是找出共同點和不同點,找出今后發展所可能需求的同樣的東西,一旦找到了共同點就有可能建立相同的文化訴求,反之就不可能建設文化并得以發展,只要有不同點的過多存在就會影響文化發展的建設。
中國的社會建設現在就面臨著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嚴重割裂的認識誤區。多個學者都說過同樣和理論就是,人類不僅要獲得經濟發展,而且要從經濟發展中解脫出來,才能說得上是發展。實質就點明了要從經濟中解放出來就是擺脫物欲控制文化精神上的產品。當前中國的經濟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人民的生活基本達到了小康,可以講是初步解脫了物欲,已經可走進了追求精神生活的空間了,更重要的是文化建設是鞏固經濟成果,維系統社會穩定、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說失去了作為維系作用的文化積淀,就會造成社會的方向迷失,再強勁的經濟基礎也是無補于事的,也就是說沒有公眾認可的文化,沒有一脈相承的道德教化,沒有行之有效的文化普及,要想穩定是很難的,更不用說發展了。應當通過有效的文化建設來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加強對人民的國情認同感與道德認同感,才能應付經濟建設中突發的道德危機。
建設文化系統工程一定要講成效,那又應該如何去建設我們的文化體系統呢?“以人為本”是關健,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是人民在文化建設所可以體現的主體作用,調動人的積極性,引導廣大的人民群眾參與到文藝化建設中去,才能夠對我們的文化建設有幫助,十七屆六中全會上中共中央號召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催人奮進、振奮人心,明確了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政黨的精神旗幟。這已經在國家的發展路線上給出了方向。
國外文化的優越性是在內容上有更大吸引人關注的能力,這是他們的殺手锏,如何發展我們的傳統文化長處,抗衡國外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我們的文化成功接軌國外文化的關鍵,我們在發展自己的同時務必要深入了解國外文化的優劣之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文化的發展方式上就要求我們在對待文化的傳承有一定的先天性免疫力功能,如在價值認知上的提早與青少年一代交流,在事物的審美認定上提前教授青少年以中華民族特有的風俗習慣,道德規范。
三、文化發展的未來意義
文化的發展就有策略和接軌的問題,策略是政府的管治方針政策,以及如何與現實相融化,凡是要想完成一件事,總得有個方式方法,上升到政府層面就是策略了。文化承載著一個地區和民族的發展狀態,總結和指導著所在地區和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特別是在精神層面上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
中國的人口眾多,地域廣闊,因而形成了文化傳統多樣,要想在這紛繁復雜的現實環境中找出一條適合中國文化發展的路子來,重要的是政府對文化發展方向的認定,這是要明確性的,中國是官本位根深蒂固的國家,人民的凝聚力來自于政府機構,在政府形成了文化發展的大方向后,各級基層組織就可以朝著這個方向集思廣益,各顯神通地去完成文化開展的工作。以社會基層作為發展地區,以草根階層作為骨干力量,以政府作為經費、政策、組織的堅強后方,造出一種局面,影響滲透到廣大的人民中間,就必將能在中國的文化建設中職得可喜成就。
在政府指導下的文化發展框架,在現實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推出文化品牌,以產生效應,以此帶動各個區域的文化活動,激勵文化人和人民大眾的向心力,有了明星效應的帶動推生大眾的求智欲,就形成了有項目、有觀眾的良性循環。二是改革和創新機制,在現在的固有體制下,是涌煥創作人員的積極性,沒有經費的派發權,沒有人才的使用權,人才在現有的環境下難以生存,人沒有了,談何文化的發展。在有了經費和人事權限后就能有效調動文化人的創作積極性。三是進行文化的社會化改革,通過市場規律調節,產生社會認可的社會文化才是文化得到發展的基礎。四是文化的志愿者隊伍,以目前體制下的文化力量是不可能有更大的發展動力,這幾年的事實也證明當前人時體制內的人員無法滿足文化項目的發展,而體制外的人才又受制于各種條條框框,確實難以為文化發展所用,能找到一條適合志愿者隊伍的路子將對今后的文化發展有巨大的幫助。五是著力傾向于基層文化站的建立和管理,通過文化站與社區接近,與草根文化人接近就能更好更快打造文化項目和服務人民,省略了從上到下的層層障礙。六是建立地區性的文化交流合作機制,使地區間的優秀資源充分利用,不但有助于本地區和合作地區的發展,并且在合作過程中更容易互相學習,共同進步。七是文化的宣傳推廣和文化發展基金的建立。文化就是要多作推廣才能起到融合社會關系的作用。文化發展基金的建立是為了保障文化能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廣泛吸納社會資金,以制定政策優惠來引導社會資金進入文化領域發展,能夠確立文化的長遠發展出方向,
新時期的文化發展是關系到過去三十年多來的經濟建設成果是否可以得到鞏固,新的歷史條件下,文化建設不但是對以往數千年文化積淀的繼承和發揚,更是對未來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大舞臺上得到承認的有力支持,在當今國際社會的不穩定因素里,把文化發展作為鞏固國家經濟基礎是一個相當有效的方法,文化區別于經濟及軍事手段對別國的影響,文化的作用巨大,也表現在精神上的對他國人民的影響,近十年來的“韓風”(韓國文化)的影響,特別是青少年所受的感染之大是遠比經濟的正面進攻大得多,如服飾的影響間接上吸引了大批的中國青少年的購買,再有電信產品等等一系列的韓國產品,把“韓風”作為一種時尚是中國青少年當作一個崇拜,這已經在經濟上讓韓國獲得了巨大的利益不說,在道德觀念上韓劇的頻繁在中國電視臺的黃金時間播出,難說不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價值觀念的影響將會是國家存亡的因素所在。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從中引出我們在新時期下的文化建設的責任是重大且必須的。文化建設的成功與否也直接影響到未來國民素質的形成。
(作者簡介:李 文(1967.12-),大專,廣西桂林人,廣東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深圳市寶安區攝影協會副秘書長。現供職于深圳市寶安區群眾文化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