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音樂”是美國音樂教育學家埃利奧特的實踐主義音樂教育哲學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本文通過對這一概念內涵的分析及其與音樂素養的教學關系的闡述,從中探討音樂創作在整個音樂教育中的意義和作用。
關鍵詞:“做音樂”;內涵;教育意義;實踐主義
美國當代音樂教育家埃利奧特在其代表作品《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一書中提出了“做音樂”的理念。作為一種新的音樂教育哲學觀念,實踐主義倡導以音樂表演為途徑的教學模式。這從另一方面揭示了音樂教育的本質,從而為音樂教育實踐提供了新的教學視野。本文欲從埃利奧特的“做音樂”這一核心概念入手,來解讀實踐主義音樂教育哲學的內在含義,以利于這一形而上學的形而下之踐行。
一、“做音樂”的內涵
埃利奧特認為音樂是人類的行為。這一點來看,實踐主義音樂教育哲學理念是跟隨音樂人類學的音樂觀念的。實踐主義主張音樂作品不只是聲音,還是行動。這種音樂實踐是寬泛意義上分享人類活動的“實踐”。就音樂而言,每一個音樂實踐都取決于實踐的工作者,即音樂創造者的共同理解。
埃利奧特把音樂理解為三個層面的涵義,即“音樂”、“樂”、“音”三層意思。這三層意思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內在關聯。大寫的音樂(MUSIC)是“存在于許多不同音樂實踐或音樂(Musics)中的一個多樣化的人類實踐。每一種音樂實踐(或音樂)包括音樂創造和音樂聆聽兩個相應的相互補充的活動。” 而小寫的音樂(music)“指聽得見的聲音實踐、作品或來自于特殊實踐語境中音樂實踐者創作出可令人聽到的音樂成果。”由此可見,大寫音樂(MUSIC)是一個宏觀的概念,指整個人類音樂文化,而“Music”是個中觀的概念,指一個包括做音樂的具體的音樂實踐活動,而小寫音樂(music)則是一個微觀的概念,僅指“做音樂”,即音樂創造。
二、音樂素養
實踐主義哲學的本質是要通過做音樂來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而音樂素養“是指音樂制作者們知曉如何處理好與特定實踐的音樂知識相關的聲音模式的素養。”其實質上是音樂教育通過行為來體現,是實踐音樂知識的具體化。埃利奧特認為音樂素養是程序性知識(還包括正規音樂知識、非正規音樂知識、印象性音樂知識、指導性音樂知識)。其中程序性知識是行為性認知,既是非自然的,文化性行為,需要自我在行為中作出判斷。正規音樂知識是所有與音樂相關的教材書性質的信息,即書本知識。而所謂非正規音樂知識是由特定時間范疇中知道如何做好事情的那些人所積累起來的,具有使用價值的常識性知識。非正規音樂知識是具有個體性的,一定情境中的實踐知識。印象性音樂知識是對特種活動或制作的認知情感,可以把它理解為音樂感性認識。印象性音樂知識也是情境中的知識,無法在真實的音樂創作語境和行為之外教與學。指導性音樂知識包括在“行為中(在現場)以及在音樂素養形成的滿航9f1152f3cf4d101b4e0c363a7b93fded5b47f249e4b1d31832dd57e72a04fc87時期里控制、調整、平衡、管理、監督制約一個人的音樂思維的傾向和能力”,是理性知識。它包括個人音樂判斷能力、音樂觀念與音樂理解能力、音樂記憶能力,而“音樂形象塑造(行為中的想象)的實際過程卻是指導性音樂知識的關鍵構成要素”,是在以音樂行為與互動以及與形成音樂挑戰的交往為中心的音樂語境中形成的。由此而見,音樂素養是音樂五類知識的綜合化的體現者。實踐主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學生這些音樂知識。
三、“做音樂”與音樂素養的關系
埃利奧特認為“做音樂”(musicing),就是進行音樂創作。音樂創作的基本途徑就是進行音樂表演。音樂表演的具體體現為作曲、編曲、指揮等各種音樂活動。當然制作音樂還包括基本的音樂演唱和演奏等。音樂活動,即音樂創作行為,是做音樂的基本內涵,也是音樂教學的基本活動形式。而音樂素養作為音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正是要通過上述的音樂活動和教學形式來完成與提升學生各種音樂知識,即報考正規音樂知識、非正規音樂知識、印象性音樂知識、指導性音樂知識。由此可見,做音樂與音樂素養是一對對應的范疇,也是對應的音樂教學概念。也就是說,制作音樂與音樂素養是音樂教育的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其中,“做音樂”是音樂教學的形式或方式,音樂素養的提升是音樂教學的目標和內涵。
此外,埃利奧特還提出了一個“音樂理解”的概念。此處,為了更加清楚地討論問題,筆者提及此概念,并把它與音樂素養進行分析、比較,以更好地討論議題。埃利奧特主張“音樂理解”可以與音樂素養共同理解。所謂“音樂素養等同于音樂理解。音樂素養(它總是包括聆聽素養)是一種有效的理解。”我們知道,音樂素養是多維的有效理解,并與音樂的聆聽素養相聯系。而音樂理解在本質上是屬于程序性的和處于情境中的。此處音樂理解包含著認知情緒和理性情感,以及表述和引導音樂聆聽與創作的現實文化行為,總之“所有的音樂創造形式(表演、即興、作曲、改編和指揮)都依賴并表現自身為一種多維的認識形式,這就是音樂理解。”總之,音樂理解主要音樂素養的另一種更為深刻的表達形式。
四、結語
埃利奧特的實踐主義音樂教育思想在繼承與批判雷默的審美主義哲學的基礎上自成一派,體現了音樂教育的另一個本質特征。這一本質特征的來源出自其對音樂本質的理解。“做音樂”正是從作為人類行為的音樂觀念引申出來的概念。音樂教育是一種行為活動,是學生在創造音樂、表演音樂的教學行為中實現和完成的。通過制作音樂,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音樂素養,實現了音樂理解。在“做音樂”的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學最終達成了音樂教育的目標——學生的音樂“自我成長”。
注釋:
①[美]戴維·埃利奧特.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第42頁。
②[美]戴維·埃利奧特.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第52頁。
③[美]戴維·埃利奧特.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第63頁。
參考文獻:
[1]David J.Elliott.MUSIC MATTER A New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美]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
[3][美]戴維·埃利奧特.關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4]馬達,陳雅先.當代音樂教育哲學論稿[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
[5]管建華.埃里奧特的后現代音樂教育學思想[J].中國音樂學,2004(3).
(作者簡介:劉朝輝(1973.3-),男,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政教室,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