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鋼琴練習及演奏過程中,學生經常會由于讀譜中一些不良習慣使之難以順利地彈奏和表達作品的真實情感,筆者從演奏者對鋼琴作品譜面的關注程度、理解程度以及在平時的演奏實踐活動這三方面進行探究,從演奏者的心態和實踐活動兩方面入手,找出應對策略,培養科學讀譜習慣。
關鍵詞:鋼琴演奏;音樂表現;鋼琴慢練
讀譜,是接受一首新作品的第一個環節,同時也是鋼琴學習和演奏中重要的一部分。讀譜絕不僅僅是把樂譜所寫的音符和各種表情記號都正確地彈出來就可以了,而是通過樂譜上所提示的各種符號和標記來學習音樂語言,把握作品的內涵,領會作品的意義,這才是正確的。然而,在平時的鋼琴演奏或練習中不難發現,一些學生往往會忽視譜面上的音樂標記和作品的創作背景,演奏過程中跟著感覺走,音樂表現過于大膽、浪漫,演奏者雖揮灑自如,卻隨意性過重,這種不良的習慣一般都會造成作品風格“走味”乃至偏離其本身所表達的情感。筆者對這種在讀譜中常見的不良習慣以及陷入的誤區進行闡述和說明,并作出適當的應對策略和方法。
一、讀譜中若干不良習慣的探索
(一)演奏者對作品譜面的關注程度
大多數練琴者無不埋頭于演奏技巧中,卻忽略了讀譜中最基本的一項——作品譜面上的標記。擅長隨興所至演奏作品的學生,大多性格外向、活潑,通常并不喜歡循規蹈矩、逐句按照譜面上的強弱、快慢等音樂標記來演奏,而偏向于跟著感覺走,自己覺得怎么好聽就怎么彈,在讀譜過程中常常一目十行、粗枝大葉,經常出現漏音、錯音等現象,對一些基本速度、節奏、強弱標記視而不見,這類學生大多心態浮躁,一上琴就想彈完整樂曲,演奏方式過于自由,不夠理性,體會不出作品所表現出的細膩感情,其結果往往差強人意,因而事倍功半。
(二)演奏者對作品的理解程度
很多學生都沒有養成良好的讀譜習慣,在老師布置一首新的作品之后,學生在對作品的背景資料、內涵完全不不知曉的情況下,就迫不及待地打開琴蓋開始視奏、練習,再也看不見其他能夠體現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感情和精神方面的東西。學生之所以會對作品的演繹效果產生或多或少的偏差,追根究底還是由于他們沒有從根本上理解作品的內涵,缺乏正確的音樂感受能力,沒有把握好一個適當的度,一方面會造成盲目地完全復制再現譜面上的內容,刻板、呆滯,另一方面就會造成忽視譜面本體的內容和要求,在演奏中即興地摻入學生自己的感情特點以及其自身對作品的主觀理解,因而不能夠真正地表現好一部作品,甚至有時在音樂的理解和把握上出現重大的失誤,使作品本來的面貌和特征變得扭曲。
(三)演奏者對實踐活動的把握
部分學生在接觸新曲子的過程中,比較習慣快速背譜,雖然能夠提高識譜的速度和完成作品的效率,但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習慣造成的效果是旋律聽起來比較粗糙,譜面上的節奏、強弱和速度標記經常被忽略,久而久之就成為習慣,致使最后作品完成的精準度不夠。另外,部分演奏者在視奏方面也教容易忽視讀譜的準確度。一些學生在拿到譜子以后,總是慌亂盲目地看音符,這是不可取的。有些學生不重視精確地讀譜,認為這是浪費時間、沒必要,在毫無準備的狀態下開始所謂的“視奏”,他的頭腦里沒有全曲的大概調性,對樂曲的調號、調性、拍號、指法、句法、速度、力度等表情術語一概不管,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音符上,結果事倍功半錯誤很多,這樣不僅沒有節約時間,反而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二、應對策略
針對以上所述在讀譜過程中產生不良習慣的探源,筆者從演奏者的態度和實踐兩方面做出相應的措施和方法。
(一)提高練琴積極性,優化讀譜質量
1.激發學習熱情,對譜面做到“細讀、精讀”。
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音樂美學學會會員馮孝剛在《關于音樂表演心理的幾個問題》中分析和總結了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的生理、心理、思維活動規律,尤其是心理活動規律,從而對讀者和廣大音樂表演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對鋼琴學習的興趣越大,越能激發起學習者的學習熱情,進取精神。在教學中,老師應適當設置懸念,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其讀譜的興趣。引導學生欣賞作品中精練的音樂語言,體會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情感,使他們對作品中生動的描述和表現產生強烈的感受,在腦海中喚起相應的形象,在心理上和情感上引起共鳴。使之被作品所傳達的精神和旋律所吸引,學生便會主動地對作品進行閱讀、剖析,認真、仔細地品味作品中的每一個音符、標記,發揮主觀能動性,較好地掌握樂曲的內涵和精髓。
譜例1:阿爾貝尼斯《西班牙組曲》(op.164-2)—《Tango in D》第1-10小節
這是《西班牙組曲》中的第二首——探戈,部分學生在接觸這首作品時,如果不注意譜面上的音樂術語及其強弱標記,演奏的效果會與其風格大相徑庭。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本曲開頭的音樂術語為“Andantino grazioso”意為優雅的小行板,一開始強弱要求為中強,加上踏板的恰當運用,效果非常明顯,在第五小節處,作曲家標明了“poco rit”的記號,其意為“稍慢”,如果演奏者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一口氣按照原速演奏旋律,就無視了作品原有的特色,而整部作品是一首向觀眾表現探戈風格的曲子,因而,節奏方面也應注意不應太過于刻板、呆滯,可以適當地自由一點,將探戈優雅、自由的情緒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時,在演奏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到第2—8小節中由強到弱和由弱到強的情緒變化,一定要認真、仔細地看好譜面上的每一個標記,才能達到作曲家想要表達給觀眾的旋律風格。我們只有調整好心理狀態,不著急、不浮躁,一步一步來,認真、細致地完成每一段落,才能真正提高讀譜的質量。
2.了解和掌握作品的背景,做到 “心中有數”。
在學習演奏音樂作品之前,必須要讓學生了解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及其風格才能使學生學會在演奏中表現音樂,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夠帶著問題和對譜面正確的理解來演奏曲子。一個音樂作品往往是作曲家內心體驗的再現,只有理解和掌握了作品內在的感情,演奏出來的音樂才具生命力和感染力。所以在鋼琴練習的初期,學生要掌握作曲家生活的時代、生活、作品的創作背景等,對作品的相關情況及作曲家的創作意圖有一個深刻的理解,使學生從理論的層面上認識音樂作品。
譜例2:肖邦練習曲Op.25 No.1第1—9小節
這首降A大調練習曲,音樂安詳平和,美妙抒情。作曲家用概括的藝術形象來體現牧歌、風雨聲,創造出鄉村風景的幻想。在此基礎上,就要求學生在練習的時候,要著重雙手相反的感情處理,全曲音色和氣氛要控制細致,使旋律和豐富多彩的伴奏和聲渾然一體,創造出優美的音樂形象。這里以1—9小節為例,在演奏時要注意所有的音用均等的弱音,要做到手指的平均、獨立、強化、擴張與速度,手腕松弛,要在雙手第五指彈奏之后做出圓滑奏與漸強(poco cresc),盡量少用踏板,使雙手的聲音清澈、明朗、嫻雅。整首樂曲和聲豐富而多彩,聲音柔和優美,在變換和聲時各聲部的進行平穩,低聲部宛如從容不迫的步伐,使樂曲旋律聽起來充滿詩情畫意。
(二)在實踐中培養科學的練琴方法
1.培養有目的、有效的慢速練琴習慣。
趙曉生說過:“慢練是克服一切技術障礙之本。”只有慢練才能讓手指的控制力、音樂優美、節奏正確等方面得以提高。慢練是利用充分的時間將譜面上的音符等一些記號在鍵盤上充分、準確地彈出。
部分練琴者總是以慣有的速度和節奏處理作品,即使是到了難點、疑點部分,也不習慣將練習的速度放慢,細心、認真地解決問題;另外一些練琴者,則像筆者之前提到過的情況一樣,一拿到曲子就盲目上手,盡管磕磕巴巴地將作品給彈下來了,但從頭到尾亂七八糟、節奏和節拍均不統一,沒有正確的目的性練習,其結果自然是浪費了不少的時間,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演奏效果,最終給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彈奏造成了更大的疑問和困擾。在平常的鋼琴課堂中,導師都會經常向學生強調慢練的重要性,拿到樂譜后,先從樂譜的節奏、速度、調式等各方面分析曲子,再去進行慢速彈奏練習。因此,有目的、有規律、有效地進行慢速練習,在鋼琴練習和演奏中是至關重要的。
譜例3:舒曼的《Arabeske op.18》(又名《花紋》或《阿拉伯風歌曲》)第1-5小節
“Arabeske”原指阿拉伯建筑中花巧的裝飾圖案,在音樂上,阿拉伯風歌曲指旋律富于裝飾的作品,充滿生機和活力,旋律優美。譜例3呈現的是本曲的1-5小節,是回旋曲的第一主題段開始部分的片段,從譜例中能夠清晰地看到四個層次的旋律線條,這首作品的音樂風格十分流動,像小溪般湍急地流淌。因此,很多學生在拿到這首樂曲時,還未對作品進行深入地分析和慢速練習,就開始盲目地快速練習,“想當然”地認為達到了作品預期的要求。學生在練習時,要特別注意慢速練習,比如單手慢練,將四個層次的旋律線條交代清楚,分清“主”、“次”,直至每只單手都能夠準確、無誤、快速、流暢的演奏時,再適當提高演奏速度,對作品進行更好的詮釋。
2.通過慢速練習解決讀譜中的不良習慣。
在慢速練習的過程中,每個音都要從各個方面對其進行充分的檢驗,例如:音色是否亮、透、通;觸鍵是否快速下鍵,手指是否有彈性;指法使用是否得當、科學。
掌握了正確的慢速練習方法和習慣,筆者認為,慢練可以解決讀譜中的一些不良習慣。不難發現,很多演奏者在視奏或者背譜演奏一些作品的時候,的確有一定的技術性,但在我們從頭至尾聽完整部作品后便會發覺其強弱對比不夠明顯。事實上,這是一種缺乏手指控制力的表現,它同樣適用于通過慢速練習來解決。比如,在彈奏旋律性較強的樂曲時,觸鍵要慢,觸鍵的瞬間是緩沖,漸漸地將力量送到低,使音色聽起來通、透,而這一系列的動作和觸覺可以在慢速練習的過程中仔細體會,加深感覺,從而獲得較好的觸鍵感覺,掌握科學的觸鍵方法,提高手指的控制力。
三、結語
讀譜,是每一位演奏者上琴需要做的第一件事,筆者認為需要讓每一位練琴者從開始學習鋼琴就懂得什么是讀譜、如何正確地讀譜。練琴的習慣很重要,特別是在遇到一些難度較高的技巧和困難時,不能急于求成,要盡可能地在技術困難的外圍減輕練琴的負擔。
科學地讀譜,是演奏者對作曲家創作精神的尊重和理解,也是其進行二度創作的基礎。不同的演奏者總是帶給聽眾不同的感受,每一部作品都凝聚了作曲家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而演奏者通過自己的雙手,將作品譜面上的一個個音符幻化成一種實踐藝術,這是鋼琴演奏中最吸引人的部分。無論是初學者也好,還是學琴多年的專業院校學生,都需要在平時養成正確的讀譜習慣,結合科學的練琴方法,在讀譜與練琴的反復訓練中豐富知識,發揮個性,培養自主意識和“心中有譜”的練琴習慣,完美地詮釋作品的內涵和感情。
(作者簡介:吳晶晶(1991-),女,河南南陽人,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12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