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楊麗萍以“孔雀舞”聞名,被稱贊為“中國第二代孔雀王”。 她在多年的舞蹈藝術生涯中,創作了《兩棵樹》《雀之靈》等很多著名的舞蹈作品。本文結合楊麗萍舞蹈藝術作品原生態特征和我國各民族原生態舞蹈藝術的發展現狀與趨勢,總結分析楊麗萍舞蹈作品對原生態民族舞蹈藝術發展的影響及啟發,進一步探討如何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原生態舞蹈藝術文化。
關鍵詞:楊麗萍;舞蹈作品;原生態民族舞蹈藝術;影響
不管是《雀之靈》,《兩棵樹》,《雀之戀》,還是《云南映象》、《藏迷》、《云南的響聲》,楊麗萍的這些精美舞蹈作品都源自我國各民族的原生態舞蹈藝術,其內容也多反映大自然和現實中的真實生活。每一個看過楊麗萍舞蹈的人都會情不自禁的置身她所描述的如詩如畫的意境中,被她的舞蹈所表現出來的美所感動。因為在楊麗萍的藝術作品中,大自然最美麗、最真實、最動人的一面被生動、鮮活的進行了詮釋。楊麗萍舞蹈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她把原生態的生活藝術轉化為動態的精品化的舞臺藝術。
一、楊麗萍舞蹈藝術作品的原生態本質
原生態可以定義為沒有經過特殊的雕琢,存在于民間原始的、散發著鄉土氣息的一種自然或生活形態。原生態舞蹈可以理解為沒有經過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間原始的,在民俗活動中傳承的舞蹈藝術表演形態。通俗來講,原生態既是一個大眾文化的符號,也是一種逐漸被人們慢慢遺棄的民俗文化。一般人們會認為,原生態舞蹈是廣場的而不是劇場的,是參與的而不是觀賞的,是傳承的而不是創編的,是自娛自樂的而不是具有表演性質的。
在現代舞蹈廣泛流行的今天,比如芭蕾舞、現代舞、古典舞等等,已經很少有《云南映象》《云南的響聲》等這種真正具有民族特色的原生態的歌舞,在大家看來,《云南映象》《云南的響聲》的真正的魅力所在就是它表現出來的原生態的本質,而這種原生態本質就是中華民族原生態文化藝術的精華和濃縮,楊麗萍舞蹈藝術作品的原生態本質就體現在以下諸多方面。
(一)楊麗萍舞蹈藝術作品是對原生態生活方式的體現
楊麗萍曾經說過一句話:“他們是跳舞的,我是跳命的!”。是的,楊麗萍確實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在跳舞,每一次舞蹈中都有生命在跳動。在《火》《兩棵樹》《雀之靈》等舞蹈演出中,楊麗萍的一舉一動都充滿著自然的藝術感染力,讓觀眾久久難忘。在舞蹈《臨盆》中,楊麗萍表演的是“全村最漂亮的孕婦”,為了表演出孕婦生產的樣子,楊麗萍非常艱難的將自己的身子折成“N”的形狀,讓臺下的觀眾在視覺上為之震撼。在舞蹈《喝醉了的鼓》中,為了把喝醉酒的狂野的狀態表現好,就有一個演員爬在舞臺的邊上,長長的頭發垂下來,而她的手仍在往舞臺下面延伸……,孕婦、醉酒……這些舞蹈內容都來自于生活,來自于原生態生活方式,是對生活方式樸實的真實寫照,所以說楊麗萍舞蹈藝術作品是對原生態生活方式的體現。
(二)楊麗萍舞蹈藝術作品是對原生態民族文化的愛的表達
楊麗萍曾經說:“原生態歌舞就是舞蹈中所有的舞姿和舞步都來自于生活,那是云南的少數民族們對于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崇敬的表達方式。”楊麗萍一直就有一個理想:那就是把那些將要瀕臨消失的民間藝術挖掘出來,搶救下來,給觀眾、給后人留下一個活著的民俗文化博物館。從她的理想中我們看出了她的擔憂,她熱愛這些民族傳統的文化藝術,擔憂它們消失,她在用盡自己的全力來挽救這些藝術。
(三)楊麗萍舞蹈藝術作品是對原生態環境的再現
大自然是楊麗萍舞蹈創作的藝術源泉,給予其無限的靈感,在楊麗萍的舞蹈作品當中不難看出,楊麗萍將云南省的白、泰、藏、苗、彝等少數民族舞蹈進行了重新的編排,這種新的編排不是肆意的,而是在保留白、泰、藏、苗、彝等少數民族舞原有特色與情感的基礎之上所進行了二次創作,這使得其舞蹈不僅將各少數民族舞蹈的原有特色與強烈情感得以有效表達,而且使得這些舞蹈在舞臺上重現。如在舞蹈表演《云南印象》中,表演都是真人真唱,其中還有動物交尾,男女青年親密接觸的舞蹈元素,比如“螞蟻走路”、“鴿子渡食”、“蜻蜓點水”、“扭麻花”、“蝦螞蟲扭腰”、“銀屏倒水”等等,這些在他們的眼里,都是充滿愛的游戲,是生命繁殖的一個過程,不僅體現了云南的少數民族的人們對生命的熱愛之情,而且也充分表達了對大自然的崇敬之情。因此,楊麗萍舞蹈藝術作品是通過其自身獨有的藝術表達方式對原生態環境所進行的再現。
(四)楊麗萍舞蹈藝術作品是對原生態意識的警醒
當前,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了我們無法逃避的問題,環境的污染與惡化時刻提醒著人類要愛護環境,要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楊麗萍通過舞蹈這一藝術表達方式給予了我們新的視野,讓我們在如此喧囂的生活環境下能夠對生態環境進行冷靜的思考,讓我們在如此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下能夠對生態環境進行理性的認識。如《云南印象》中出現的一百八十個具有云南的民族特色的面具,舞臺上的燈光不斷的在古代和現代之間變換,讓觀眾有一種穿越古今的感覺,有一種視覺上的錯位,讓觀眾在這種視覺享受的過程當中對自然生態有更加真實、親近的接觸與體會,從而讓人們對對原生態的自然環境有新的審視,思考、認識與警醒。
二、我國各民族原生態舞蹈藝術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一)“舞”與“戲”相互融合
民族原生態舞蹈的創作主力軍是廣大群眾,沒有廣大群眾的智慧的辛勤就沒有民族原生態舞蹈的繼承與發展,因此,民族原生態舞蹈不僅反映了人們的生活習俗,而且還有效反映了社會發展的狀況。廣大群眾往往是根據各自民族的風俗習慣、民間故事等內容來對舞蹈進行編排,所以,在如此富有生活氣息的素材之上所編排出的舞蹈有血有肉,感染力十分強大。進一步說,在這樣的生活素材與民族文化的背景之下,民族原生態舞蹈就有了一定的故事性與戲劇性,也就促使民族原生態舞蹈 “舞”與“戲”相互融合。
(二)自娛性強
民族原生態舞蹈往往是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由于情感的變化與波動,為了表達內心的情感而通過舞蹈形式去進行自我表現,尤其是在心情十分舒暢快樂的時候,因此,民族原生態舞蹈往往具有較強的自娛性。群眾在進行民族原生態舞蹈時主要是為了娛樂,如果忽略民族原生態舞蹈的娛樂性這一特點,則就是離開了群眾,離開了娛樂性這一重要特性。
(三)地域性與民族性強
民族原生態舞蹈是來自于民族的,是各民族所特有的,與我國少數民族文化豐富有著必然的聯系,也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化豐富與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而民族性又與地域性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國少數民族分布情況為大雜居,小聚居,因此民族原生態舞蹈也就有著較強的地域性,往往體現著一個地域的文化特征,是對一個地域文化特征的藝術表現。
三、楊麗萍舞蹈作品促進原生態民族舞蹈藝術發展
(一)促進原生態民族舞蹈原生態理念的進一步提升
在楊麗萍看來,原生態并不是原始的,而是原本的。但是原生態藝術的發展的狀況并不好,生存的狀態不容樂觀,甚至可以說是很糟糕。原生態藝術表現了少數民族人們的生活態度以及生存狀態。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的交流,很多少數民族的人們都不再唱歌,跳舞,也不愿意穿具有他們民族特色的服裝,當問他們為什么的時候,他們回答是他們要和城里的人們一樣。楊麗萍的原生態的舞蹈就是想讓人們注重原生態藝術,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使那些古老的藝術傳承下來。在舞蹈《云南映象》中出現的“海菜腔”,一出來便受到了觀眾們的喜愛,但是會唱“海菜腔”的村莊的人們都認為那種調太土,沒有想到卻受到觀眾的歡迎。在舞蹈《云南的響聲》中所用到的“文物級”的那幾面鼓,還是從云南的村子里收集到的。可以說,楊麗萍促使人們對原生態舞蹈藝術進行了新的認識,對民族舞蹈在原生態的創作理念與解讀理念方面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二)促進民族舞蹈原生態感情表達進一步升華
舞蹈作品《兩棵樹》中是表現兩個相戀的人卻不能相愛,死了以后也不能葬在一起,但是他們兩個人的墳墓上長出了一棵樹,并且緊緊的纏在一起,這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連理枝。可以看出楊麗萍向往他們那種刻骨銘心的愛情,《兩棵樹》在當時被稱為中國最受歡迎的舞蹈。舞蹈《女兒國》表現了天上如果沒有女人,那么天就不會亮,地上如果沒有女人,那么地上就不會長草。女人懂得吃苦,懂得努力,日才會越過越甜。舞蹈《火》體現了生長在大自然里的佤族人,他們對火有著崇敬之情,在他們看來,火就是太陽,太陽可以為人們帶來光明,表現了人們對于生命的熱愛。楊麗萍用大山般的厚重、紅土的熱烈、月亮的潔輝、女人的辛勞等表達了深重的生活情感,從而促進原汁原味的原生態舞蹈藝術感情表達的升華。
(三)促進民族原生態舞蹈表演與創作形式進一步創新
楊麗萍從來沒有受到專業的編舞學習,但是因為她熱愛大自然,從而編創出很多奇特形態的舞蹈語匯,那是前人所沒有出現過的。比如向日葵是怎么轉動它的頭;黃豆和玉米又是怎樣表現出它們在地里田間相互搭配的美感;一根幾米長的竹子可以經過加工成為笛簫;身上掛滿葫蘆以便跳動時候能發出聲音;跳動的聲音與傳統的樂器互相演奏,如用谷子和簸箕模擬雨聲,從小雨到中雨再到大雨等;以及演奏快要結束的時候,大家就將手中的谷子高高的拋起,像一道道的黃金弧線……諸如此類的表現形式都是經過其精心設計的,都是以最原始化、最人性化、最生活化的民族特色與民族文化為依據的,將原創鄉土經典與舞蹈藝術經典整合、重構,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做出了卓越貢獻,促進了各民族原生態舞蹈表演與創作形式的創新。
因此,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發生著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追求大城市里面便捷、奢華、燈紅酒綠的現代化的生活狀態。而原生態文化也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楊麗萍多年的舞蹈表演一直在為挽救原生態文化藝術而努力,當然,她的努力使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原生態的民族舞蹈藝術,更促進了各民族原生態舞蹈藝術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 紅.淺談楊麗萍舞蹈作品特征及我國舞蹈教育的啟示[J].寧波大學學報,2006(4).
[2]謝蓮花.孔雀舞的傳承基礎與審美合力[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7(2).
[3]劉曉珍.《云南映象》的“原生態“悖論[J].藝術評論,2004(6).
[4]溫 力.不斷變化著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生態和武術運動的發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1).
[5]吉麗米娜.麥麥提.論楊麗萍原生態歌舞劇特色[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9(5).
[6]羅 敏.從《云南映象》論原生態歌舞的傳承[J].藝術評論,2010(8).
(作者簡介:王 靜(1981.9-),女,重慶人,北京舞蹈學院本科畢業,學士學位,中山職業技術學院舞蹈學講師,研究方向:舞蹈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