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鼓燈是傳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種集歌、舞、樂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形式,集中體現了漢族民間歌舞藝術的主要特點。花鼓燈舞蹈語匯有一定的程式與規律,但不同派別的藝人們在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中的表演不盡相同。本文以安徽馮派和陳派花鼓燈的舞蹈語匯進行比較。
關鍵詞:舞蹈語匯;花鼓燈;馮派;陳派;安徽
舞蹈不但是需要用眼睛去看的,更是需要用心靈去解讀的,就像語言需要一個一個的句子組成的那樣,舞蹈也有專門的舞蹈語匯,一個成功的舞蹈,是由很多舞蹈造型拼成的,拼得少的叫舞句,拼得多的叫舞段,舞句和舞段經過累積慢慢就變成了舞蹈語匯,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的舞蹈語匯,花鼓燈舞蹈也不例外。除安徽以外,花鼓燈藝術還在淮河流域的河南、山東、江蘇三省部分地區流傳,因為地域的不同,導致各區域、各流派的花鼓燈藝術在很多方面都有著或大或小的差別。
一、馮陳兩派“風擺柳”
“風擺柳”這個動作是花鼓燈舞蹈中的典型動作,與音樂節奏同型同步進行。行進時腳下為平足步,落下時腳的外沿自然著地,頭部始終保持平穩;腳邁動的同時,腰部呈弧線形輕微擺動,此動作多作于貫穿舞臺調度或急速動作之前后的緩沖與鋪墊。馮派的這一動作,用當地人的話說,就是“向前三步風擺柳,向后三步牡丹開”就是說馮派的藝人將農村姑娘談情說愛時那種靦腆而害羞神情表現得惟妙惟肖。“風擺柳”是花鼓燈舞蹈中一個簡單的連接動作,但通過對兩個流派代表人物的觀察,筆者發現兩派還是存在很大的差異。首先,從臂部動作的幅度來看,陳敬之大臂的幅度偏大,甚至與肩膀平行,扇花開闊、張揚;而馮國佩則在大臂的輕微帶動下(基本上是夾著的),以肘為中心連接小臂與腕部的運動,不漏痕跡突出了小臂的適中擺幅。這樣,既擺脫了因大臂幅度過大而產生的動作“形散”之感;又掩飾了因過分強調腕部而顯現“動作小氣”的尷尬,恰到好處地平衡了臂部的幅度問題,扇花自然飄逸、圓潤。從下肢步伐來看,陳敬之是微呈半腳尖的顛顫步,步伐偏于急促、氣息緊湊,導致身體較直,胯部的扭動比較夸張,富有戲劇性。而馮國佩則比較偏向自然:自然狀態行進的平足步,隨之自然擺動的腰和胯,整體動作在自然狀態中的和諧美,他的步幅比陳敬之的小,身體平穩,這一細節表明馮派并不追求陳派“顛顫僵直”的喜劇效果,而馮派氣息的松弛更使動作秀美、從容呼之欲出。陳派的““風擺柳”追求的則是喜劇和大開大合的藝術效果。
二、馮派“野雞溜子”
“野雞溜子”是馮派馮國佩的代表動作之一,具體的表現如下:鑼鼓過門時快起步,第一拍就是原地旋轉的“野雞溜子”,伴著急促的鼓聲。將扇尖和頭的方向保持一致,腳下迅速平步倒腳,顯示了技巧,兩個八拍后,又以“單拐彎”連接向后方碎步疾行,其身體始終保持向圓心傾、擰、靠的體態,同時帶動腳下快速流動,后兩拍又順勢將身體留住,筆者剛被他的嬌媚之態所吸引,提著的氣也剛剛吁出來,他便又重復剛剛的動作快速行進,充分體現出他“溜得起,剎得住”的特點。他動作輕、重、緩、急掌握得非常到位,急促過后,第四個八拍開始“雙環步”穩態前行,接著雙膝相靠,腳隨節奏一拍一步,重心平穩地前行,一個八拍行至臺中,右腳向后錯步自轉一圈,左、右手同時打開,轉身形成腳下踏步。左手端于胸前,右手三位翻扇的造型。馮派的“野雞溜子”舞段優美流暢,動作間啟承轉合的銜接自然,連接動作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舞蹈最美之處不在于單一動作,而是動作間自然順暢的連接。在連接過程中,那些擰、傾、腆、斜各種各樣的身姿體態以及演員自身獨有的”小范兒”,就全部展現出來。花鼓燈舞蹈中,當一個動作過渡到另一個動作時往往是藝人最出彩最叫好的地方,馮派的動作特色強調連貫,馮國佩將這些連接動作巧妙穿引,不僅使整個舞段的疾緩,收放順暢自如,還使一些連接動作成為了舞段中最有神韻的地方。
三、陳派“三調彎”
陳派花鼓燈舞蹈在身段上的特點也是獨樹一幟的,最為典型的當屬掌門人陳敬之先生創造的”三調彎”(也有稱“三掉彎”)。”三調彎”既是舞蹈動作,又是造型姿勢。雖然不少舞蹈種類都有三調彎的造型,但唯陳派中的”三調彎”最為典型。”三調彎”要求重心在后一條腿上及雙膝內關節上,身向右后側擰,出左胯,提右肘,做挺拔向上的曲線造型,形成以肩、腰、腿為突出點的“S”形姿態,以表現女性曲線美,這正體現了東方舞蹈的重要美學特征。形體上的”三調彎”常與”顫、顛、抖”步法和動作相結合,與拐彎類動作相結合,產生多姿多彩的韻律,表現出韻律美。可以說,”三調彎”和”顫、顛、抖”是陳敬之先生的絕技。他肩部、腰部、腿部可做波浪形抖動。聳肩時,肩胛可以前后上下顫動,身上其他部位的肌肉都能活動。總之,大顫的大開大合,云顫的快捷勻稱,旋顫的三維律動,加之肢體的顛和抖的運用,把人體的旋律展現得神韻無限。
當然,馮陳兩派還有很多絕活,比如馮派的斜塔、拐彎等,陳派的踏車步、割麥花等等,在此不能一一分析,僅分析上面幾個,讓讀者能體會到馮陳兩派的動作特點與區別。總體而言,花鼓燈的429個語匯,50多種基本步伐,記錄了淮河流域花鼓燈文化和肢體語言符號發展的軌跡。花鼓燈肢體舞蹈語匯來源于淮河地區人民勞動生產和特定的生活環境中,在放與收、動與靜的巧妙結合下,它在身體的曲線變化、在空中的站位,以及身體各部分的支配使用,都非常的合理和科學。
參考文獻:
[1]韓 楓.安徽花鼓燈優質基因的傳承與保護[J].大舞臺,2010(06) .
[2]孫 婕.淺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與創新發展[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 2010(02)
[3]支運波.花鼓燈起源諸說及辨析[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0(01) .
(作者單位:合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