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時代對檔案的合理利用與隱私權保護提出了新的課題。網絡時代的到來進一步加劇了檔案合理利用和隱私權保護之間的內在張力;對隱私權的侵犯具有了雙向性。數(shù)字化、網絡化建設確實便利了檔案的管理和利用,但也為隱私權的侵犯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和空間。應該重新界定隱私權的范圍,修改《檔案法》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加強對隱私權的保護。
關鍵詞:網絡時代;隱私權;檔案
關于隱私權目前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定義。一般認為,隱私權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等的一種人格權。我國已經進入了互聯(lián)網時代,互聯(lián)網早已成為中國人生產與日常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10年6月30日,中國的網民達4.2億人,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到31.8%,繼續(xù)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超過2.33億人。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給檔案利用與隱私權的保護問題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
一、網絡時代的到來進一步加劇了檔案合理利用和隱私權保護之間的內在張力
檔案合理利用和隱私權保護之間本身就內在的存在矛盾和張力。公民對檔案的合理利用是其行使知情權的重要方式。所謂公民的知情權,是指公民有了解公共事務和與個人利益有關信息的權利。比如公民有權知道國家活動、社會事務以及一切依法可獲取的公共信息;公民也有權知道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與情況等[1]。知情權的內容主要包括政治信息知情權、社會信息知情權與個人信息知情權。檔案是最重要的信息資源,開放檔案是實現(xiàn)公民知情權的重要手段。但這種知情權的行使與公民隱私權的保護之間存在內在的矛盾。作為檔案信息的載體,現(xiàn)代社會的公民具有迫切的要求保護自己的隱私,不愿自己的個人檔案信息讓他人接近、侵入、知曉、公開和傳播。但作為檔案信息的利用人,他又要求了解自己應當知道的一切,要求社會尤其是社會的政治方面多一些公開性、增加透明度,以滿足其政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隱私權和知情權在本質上都是一種民事權利,其不同點之一在于,隱私權是一種靜態(tài)的、消極的權利,而知情權為一種積極的能動的權利。因此,前者很容易受到后者的侵犯,知情權之行使稍有過頭,就可能構成對隱私權的侵犯。[2]
(一)隱私權的侵權更加容易
網絡時代檔案信息的數(shù)字化建設迅速展開,通過網絡提供電子檔案可以更加有效的滿足公民的知情權。但電子檔案的載體具有虛擬性質,其不可觸摸性導致了電子檔案極其容易受到侵犯。電腦黑客利用后臺程序侵入計算機系統(tǒng),修改主機與相關安全性文件,通過操作系統(tǒng)的漏洞進行攻擊,使得隱私權的侵犯更加容易。電子檔案通過網絡進行傳輸、遠程登錄等活動時,均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他人非法收集。
(二)查處難度加大
對于電子檔案侵權主體的界定存在很大困難的。因為網絡的虛擬性是侵權者用以保護自身身份的屏障。他們在竊取用戶信息時可以不留任何痕跡,他們也可以應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把整個侵犯過程做得無聲無息,甚至他們可以變換不同的身份。
(三)侵權后果更為嚴重
網絡的高度開放性、流動性和交互性的特性決定了個人信息一旦在網絡上傳播,其速度之快、范圍之廣以及任何人攫取之便捷將無法控制,使得侵權變得十分容易,而救濟變得相當困難。國外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侵犯隱私權的案例:法國總統(tǒng)密特朗解雇的私人醫(yī)生在1996年1月出版了紀實作品《大秘密》一書,書的內容就是解密密特朗的健康檔案。因為此書侵犯了密特朗的隱私權,也違背了醫(yī)生的職業(yè)道德,巴黎法院下令禁止該書的發(fā)行。但有人將該書的電子版發(fā)送到互聯(lián)網上,使得任何網民都可以搜索到,成為任何人都可以閱讀的“公開秘密”。[3]
二、侵犯隱私權的雙向性
所謂隱私權侵犯的雙向性是指除了對檔案信息載體的相對人隱私權進行侵犯之外,還對檔案利用人的隱私權的侵犯。在進入互聯(lián)網時代之前,檔案利用中主要是侵犯前者的隱私權;但進入互聯(lián)網時代隨著數(shù)字技術的引進和利用,對檔案利用人隱私權的侵犯逐漸成為常態(tài)。這種侵權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檔案信息采集與保護過程中的隱私權的雙向侵犯
網絡化、數(shù)字化社會的到來使大量的個人信息資料被存入相關檔案中,包括但不限于通訊記錄、違法記錄等。這些檔案信息可以在公共事務管理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有利于社會公眾的查詢和利用。但相關政府機構在采集個人信息資料時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也很少對被采集人履行告知義務,本身就構成對隱私權的侵犯。另一方面,有關政府機構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對公民網上檔案進行利用的過程中進行監(jiān)視,致使其的私人活動被暴露在監(jiān)控的狀態(tài)下,這對其個人隱私權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脅。
(二)在網絡時代,利用檔案信息服務記錄就可以輕易侵害檔案利用人的隱私權。檔案利用人也就是用戶登錄服務系統(tǒng)時,許多系統(tǒng)常常要求提供姓名、地址、郵政編碼、圖書館用戶證號、電話號碼、通訊地址、甚至身份證號碼等,這些均是能夠識別用戶身份的重要信息;有些系統(tǒng)還要收集一些用于統(tǒng)計目的的用戶信息,如用戶的狀態(tài)、用戶的職業(yè)等;還有些系統(tǒng),要求用戶提供能夠識別其所在機構的信息。“日志程序”能夠記錄客戶機與服務器之間的業(yè)務交易情況,多個交易記錄就構成了服務器的日志文件。由于網絡本身的安全性并不可靠,也大大增加了用戶隱私權受到威脅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檔案館員在技術上操作不當或失誤,也會造成用戶信息不恰當?shù)匦孤丁4]
(三)支持數(shù)字檔案利用的軟硬件提供商、網絡運營服務商存在雙向侵權的極大便利
Intel 公司1999年曾在奔騰處理器的芯片上加入一個可遠程識別的序列號,該序列號本質其實就是一個Super Cookies。Cookies 是一種跟蹤文件,它主要的功能在于“記憶”,能記錄網絡用戶瀏覽過的網站、商品等,能對網民的身份、習慣、愛好等有一個比較準確的定位。如果電子檔案存儲在這樣的硬件當中,硬件供應商就可以方便的接觸檔案中的隱私信息;當檔案利用者網上利用檔案時,該硬件供應商就可以非法監(jiān)視網絡用戶的上網路徑侵犯其個人隱私權。
再比如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即互聯(lián)網服務提供商,本身是向網民提供互聯(lián)網接入業(yè)務、信息業(yè)務、增值業(yè)務等業(yè)務的中介運營商,其本身不是信息交流的主體。但ISP仍然有可能侵犯網民的個人隱私權,比如,ISP可以把其客戶(檔案權主體或者檔案利用者)的郵件轉移或者關閉,造成客戶郵件丟失,個人隱私泄露。
三、加強隱私權保護,應對網絡社會對檔案利用工作的新挑戰(zhàn)
(一)進一步加強檔案立法,加大隱私權保護力度
《檔案法》沒有明確規(guī)定檔案信息所涉及的隱私權問題,只是在第二十一條、二十二條、二十三條做了類似的說明。《檔案法》第二十一條規(guī)定:“向檔案館移交、捐贈、寄存檔案的單位和個人,對其檔案享有優(yōu)先利用權,并可對其中檔案中不宜向社會開放的部分提出限制利用的意見,檔案館應當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這一條款隱含了要對相關人員的隱私進行保護,但畢竟沒有進行明確的法律確認。《檔案法》應該對此予以明確并加以修訂,并對各種侵權環(huán)節(jié)加以細化,以更好的對隱私權進行保護。
(二)根據(jù)網絡社會的需要,重新界定隱私權的范圍以利隱私的保護。隨著信息時代的發(fā)展,個人隱私獲得了內容和形式上的極大發(fā)展。在網絡環(huán)境下,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諸如醫(yī)療記錄、信用記錄、身體缺陷、財產狀況,甚至聲明信息和遺傳基因都可能以資料或數(shù)據(jù)的方式存在于數(shù)字檔案中成為隱私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如此,在傳統(tǒng)生活中原本不屬于個人隱私的私人信息在網絡環(huán)境下具備了隱私性質,如姓名、性別等。在傳統(tǒng)社會中這種信息是無需隱瞞的,然而在網絡環(huán)境下這毫無疑問都成為隱私。IP地址、網絡用戶名等數(shù)據(jù)信息就構成了像傳統(tǒng)隱私權中個人隱私的自然性,劃入隱私權保護的范圍,這在傳統(tǒng)社會是難以想象的。[5]
(三)根據(jù)實際情況對檔案進行分類管理,進行利弊權衡;針對網絡侵犯隱私權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采取保護措施
隨著社會進步,電子檔案、檔案數(shù)字化管理將成為常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加強檔案搜集、利用、傳輸各個環(huán)節(jié)管理的重要性日益重要,對參與其流轉過程的網絡運營服務商、軟硬件設施的提供者均應加大監(jiān)督和管理的力度。要對檔案進行分類管理,穩(wěn)步推進檔案數(shù)字化建設,進行切實的利弊權衡。比如,對于公民的房產等重要隱私信息,如果不進行數(shù)字化建設,可能在行政管理方面確有不便,比如在執(zhí)行二套房限購政策等方面;但房產數(shù)字化管理的平臺一旦被入侵,將會造成嚴重后果。
參考文獻:
[1]鄭錦霞.淺析檔案開放與利用中知情權和隱私權的沖突及平衡[J].檔案與建設,2007(3).
[2]張 寧.試論檔案法中隱私權保護[J],檔案學通訊,2000(4).
[3][5]論網絡時代個人隱私權的法律保護,http://wenku.baidu.com/view/da88a7ce9ec3d5bbfd0a7490.html
[4]李宇寧.從隱私權角度考察《檔案法》修改和完善[J],檔案,2009(3).
(作者簡介:邸洪旗(1967-),天津市委黨校法學部講師,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法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