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及社會風氣的逐漸開放,“網絡問政”在中國當代社會可謂風生水起。相比在西方社會的日漸式微,在中國,伴隨著網絡的興起和公民公共意識的增強,以網絡問政為特點的公共新聞正掀起新的熱潮。由此,筆者以“小悅悅被碾事件”等新聞現象為例,淺析網絡環境下我國公共新聞的發展狀況。
關鍵詞:公共新聞;網絡;媒體;公眾
公共新聞,在美國又被稱為“公民新聞”,是指傳播者在報道新聞的同時,還以組織者的身份介入公共事務中,發起公民討論,組織各種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促成公共問題的最終解決。這一概念由紐約大學新聞學教授Jay Rosen最先提出,進入二十一世紀后逐漸被引入我國,并迅速成為我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的熱點。
與此同時,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網絡的興起和公民公共意識的增強,網絡媒體迅速成為公民與政府之間便捷的溝通橋梁,也成為公民直接參與公共事務的新空間。
一、網絡環境下我國公共新聞得以發展的必要因素
(一)媒體對公共新聞的關注和有益探索
進入二十一世紀,公共新聞概念逐漸引入我國,尤其是2004年以后,公共新聞迅速成為我國新聞學和傳播學研究的熱點。相應地,各大媒體也開始把這一符合時代發展現狀的概念付諸實踐。除了《1860新聞眼》,許多省級臺、城市臺還推出了專門的公共新聞頻道,著力開掘新聞頻道以公共新聞立臺的全新概念。同時,隨著市場經濟和民主化進程的深入推進,處于社會主義國家各項改革前沿的中國進入了一個充滿變數的社會轉型期。利益分配不公、市民權益遭受侵害、行業風氣不正等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在這種大背景下,加強“公共新聞”的傳播可以進一步發揮媒體的溝通和引導作用,緩解矛盾,化解沖突。由此可見,對公共新聞進行探索和嘗試是當今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尤其是在當今網絡發達,公民表達意見的熱情日益高漲的環境下,媒體更應充分利用網絡這一平臺積極組織公眾參與到與其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中,促進問題的解決,從而構筑一個完整、全面、有效的“公共事務討論空間”。
(二)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與日俱增
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絡迅速普及使得民眾直接參與政治和社會公共事務的熱情與日俱增。盡管在經濟體制的轉軌中,不少人在金錢與名利的驅使下,已經形成了以個人利益為重的慣性思維,這種現象侵蝕著以保護公眾利益為核心的公共意識的存在。但在大力推進政治民主和思想多元的當今社會,社會群體的公共意識還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與此同時,公民訴求的表達渠道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尤其是微博的勃興給大眾提供了自由發表意見以及與他人分享信息的更為寬廣的空間和平臺,促進了公眾話語權的實現,也成為公民直接參與政治和公共事務的新領域。在網絡媒體的引導下,廣大網民在這一空間里表達自己的意見,也宣泄著不滿。
二、網絡媒體下我國公共新聞的發展狀況
(一)良好的發展態勢
公共新聞概念引入我國不過短短十年左右,從最開始的零星介紹到集中關注,從民生新聞的興起到對之修正而來的公共新聞,我國媒體,尤其是作為公共新聞天然載體的網絡媒體對公共新聞的嘗試正走向正軌,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這一態勢從“小悅悅被碾事件”中即可窺其一斑。
2011年10月13日下午,廣東佛山一女童遭兩車碾壓,十余路人無人施救。除了各大傳統媒體的持續關注外,網絡媒體的報道更是詳盡。視頻、照片、新聞專題層出不窮。在網絡媒體的議程設置和引導下,這一事件迅速在網絡上引發了一場關于道德和社會制度的大討論。眾多網友參與其中,各種各樣的觀點相互交流碰撞。并且,在江蘇網絡電視臺《網絡面對面》節目中,微博網友田耕還和南京知名律師劉萬福、著名評論員朱強一起被請到了演播室參與討論,挖掘悲劇發生的根源,探求解決之道。由此可見,普通公眾不僅能在論壇、社群、博客等虛擬的網絡空間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在促成問題解決的實際過程中也逐漸有了更充分的意見表達空間。
在小悅悅救治過程中,公眾還紛紛參與到為小悅悅捐款的行動中。表面上看,這是公眾的道德自覺和愛心奉獻,實際上,媒體正像“一只看不見的手”操縱著這一進程的走向。當然,這種操縱是完全正確且有必要的。正如Jay Rosen教授所指出的:“新聞記者不應該僅僅報道新聞,還應該包含這樣一些內容:‘致力于提高社會公眾在獲得新聞信息基礎上的行動力、關注公眾之間對話和交流的質量、幫助人們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而不僅僅是讓他們去閱讀或觀看這些問題’”。
21日凌晨,小悅悅不幸離開人世后,事情仍沒結束。網民又圍繞著當初社會各界捐到小悅悅家里的這些善款,在小悅悅離開后將何去何從展開了討論或者猜測。當然,在這一事件的討論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意見和觀點,從道德討論中對社會的憤恨和失望到懷疑小悅悅父親攜善款失蹤的“愛的暴力”,好的壞的統統呈現。在這紛繁復雜的觀點中,媒體積極主動地加以引導整合。例如權威的新聞節目央視《新聞1+1》10月2日的特別關注“悅悅的故事”被網絡紛紛轉載。在這一期的《新聞1+1》中,主持人白巖松圍繞“善款去向”問題做了深度調查。其中有對悅悅父親轉贈善款的感人報道,有各界權威人士的分析指導。相信在媒體的引導下,各方面意見會得到整合并朝健康的、良性的方向發展。不僅如此,由這一事件所引發的道德自省及社會制度如何完善的問題也將會得到合理解決。
在這一事件中,一些門戶網站還設計了網絡調查互動。如騰訊網的調查互動問題:(1)見死不救頻頻發生,原因是什么?(2)減少見死不救的發生,最應該做的是什么?等等。在這些和公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的設計,不僅能引導人們參與討論從而了解社情民意,還能促使公眾去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
除了“小悅悅事件”中的調查互動,更具人性化的網絡互動是《人民網》所設計的用戶調查——“傾聽您的意見,為本網建言”。引導語如下:“親,為了給您提供更好的服務,本網特制定此問卷共計10題,并在問卷的結尾處附上雙重好禮,希望您能在半忙中配合,謝謝。”這些都是與公眾密切相關的互動,即使這些調查最終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什么,但起碼它展示了當代網絡媒體對公眾訴求的關注和尊重,也為公共新聞的更好發展做出了有益探索。
此外,發達的網絡提供給公眾更為密集的信息,公眾參與討論的內容也更加廣泛。大到關乎國際關系的時政,小到菜價的漲落,公交線路的規劃。網絡媒體積極地為公眾創建平臺,公眾熱情參與,在這一平臺上或表達不滿,或獻計獻策,實踐著公共事務的參與,推動著民主化進程的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
1.由于網絡自身的缺陷和公眾觀念的多元化,在公共新聞的發展中,一旦媒體引導不當,公眾一些極端偏激的觀點和行為就可能會成為導致現實社會秩序混亂的重要誘因。公共新聞在我國的發展還不夠成熟,廣大媒體在組織公眾參與或引導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是當前網絡環境下我國公共新聞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
2.目前,我國網絡環境下的公共新聞形態還不完全具備公共性。首先,它仍然習慣性地被歸結于民生新聞的范圍,以平民視角看待生活中的天災人禍,困難煩擾,一切只求速效救助,卻忽略了表象之下隱藏的復雜問題。其次,真正具有公共意識且參與其中的公眾并不多。其他要么只是圍觀的“打醬油”者,要么就是不懂或不會利用網絡平臺表達訴求的社會邊緣人群。也就是說,在網絡環境下的公共新聞,公眾的話語權還十分有限。不可否認,當前我國的公共新聞還沒有充分發揮出其在公共事務中所應起到的建設性作用。
3.在公共新聞的運作中,還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問題。畢竟在它的發源地,爭論也還在繼續。就中國目前而言,如何進一步培養更多公眾利用網絡參與公共問題討論的熱情與能力?如何使公共新聞在包括媒體在內的多方干預下保持客觀公正?如何避免媒體對眾多問題的越俎代庖從而干擾社會的正常運行等等。
三、結語
公共新聞在我國短短十年的發展經歷了從理論研究到實踐嘗試的過程。隨著廣大研究人員和媒體的不斷探索實踐,尤其是在當今網絡環境下,公共新聞的發展呈現出一些喜人態勢。但同時,眾多的問題也成為其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如何突破障礙在網絡環境下尋求公共新聞的更好發展,這需要廣大研究者和媒體從業人員的努力探索,更需要公眾的積極參與。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