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山祖廟》是揭西縣申報,于2010年05月10日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已有1400多年歷史,是粵東、閩南、臺灣等地區和東南亞一些國家三山國王廟的宗廟,是潮汕籍僑胞和港、澳臺同胞尋根問祖的勝跡,也是全世界三山國王文化的發源地。在海外具有深遠廣泛的影響,作為一種民俗文化、歷史文化,其由來、性質、發展過程、文化內涵、社會功能等方面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
關鍵詞:肇跡于隋;顯唐封宋; 漂洋過海;影響深遠; 弘揚文化;覓本尋根
三山國王祖廟,位于揭西縣城西南3公里處的玉峰(又稱大廟山)東北麓。三山指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獨山、西南面的明山和東面的巾山。河婆在清代屬揭西縣霖田都,該地三山神發祥地的廟宇因此被稱為霖田祖廟。清代以前稱明貺廟,或大廟、祖廟。據《明貺廟記》所述,此廟建于隋,現在的廟宇,乃是宋朝改建,是揭西縣最古老的廟宇,后此廟于1958年被拆毀,但石橋、石門,墻基猶存。1984年當地人士捐資重建,恢復一座三進建筑,廟宇宏大,廟前有花崗巖建筑高大雄偉的三山門,廟前廣場新建三山祖廟劇場,石拱橋、放生池、焚香塔。正門上刻“三山古廟”四大金字,大門前豎立二支旗桿石和一對石獅,大門內塑有兩尊高大的守門將軍,旁塑兩匹白馬,高約丈馀,威嚴雄偉。中殿奉祀三尊主神塑像,栩栩如生,望之令人肅穆敬畏,就是“三山國王”。三山國王是粵東本地神中最古老、最有影響的一個。
一、三山神“肇跡于隋,顯靈于唐,受封于宋”
關于三山神起源的傳說眾說紛紜,歸納起來主要有“神明說”和“英靈說”兩種說法。一是據元朝劉希孟的《明貺廟記》所述的“神明說”:“世傳當隋時,失其甲子,于二月下旬五日,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稱昆季,受命于天,鎮三山,托靈于玉峰之界石,廟食于此地”。二是河婆當地民間傳說,也就是臺灣、馬來西亞等地區流傳的“英靈說”:傳說三位神人原是南朝宋人,異姓兄弟,老大連杰,老二趙軒,老三喬俊,他們三人協助隋朝楊堅完成帝業,受封為開國駕前三大將軍,然而,三人不戀榮華富貴,掛印退隱,修成正果。受萬人尊為神后,又顯靈助唐扶宋,庇護黎庶。如:韓愈刺潮,淫雨害稼,命人致祭后就老天放晴,蠶谷豐收。據《廣東通志》載:唐代武則天稱帝時的垂拱年間,(公元685——688年),名將陳元光祖孫三代,曾在揭嶺一帶駐軍、用兵,并留下《祀潮州三山神題壁》詩三首,一千三百多年前,潮州三山神已受到當時朝廷命官的關注了。《明貺廟記》載:宋太祖開基,因劉鋹拒命,王師南討。潮守侍監王某訴求于神,即風雷相助,鋹兵敗北,南海以平。后因宋太宗征太原到城下,忽觀金甲神人揮戈馳馬突陣,師遂大捷,劉繼元以降。凱旋之夕,見于城上云中,有“潮州三山神也”字樣。乃昭封明山為清化盛德國王,巾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威弘應豐國王。即“三山國王”,賜廟額曰“明貺”,命本部擴大廟宇、歲時合祭。明道中,復加封“廣靈”二字。
二、漂洋過海 影響深遠
“人同根、神同源”,歷代崇奉三山國王的地域和信眾不斷擴展,六百多年前的元代,在劉希孟的《廟記》中記載說“潮之三邑(潮陽、揭陽、海陽),梅惠兩州,在在有祠。” 現粵東地區各地已知的三山國王廟已超過200座。其中,汕頭65座,揭陽60座,潮州25座,梅州45座,汕尾19座。經過重新整修、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有揭西霖田祖廟(始建于隋,至今有1400年歷史,成立有廟理事會),饒平鴻埕大廟(始建于宋,至今有800多年歷史),潮陽棉城蛇臍古廟(始建于明,有500多年歷史,相傳是當時全潮陽最大的三山國王廟),澄海銀砂古廟(始建于明,有600多年歷史,1996年重建)。此外,汕頭市區已發現三山國王廟有30多座,龍湖區官埭國王廟(始建于明正德年間,有508多年歷史,是汕頭市區現存最古老的三山國王廟)、金平區浮隴三山國王廟(始建于清乾隆甲午年,有240年歷史,占地7.5畝,是汕頭市區現存規模最大的三山國王廟) 。由此,前述不完全統計,粵東三山國王廟超過200座是十分保守的。明清以來,隨著粵東移民足跡所及,已將三山國王的香火,帶往鄰近省市,另筑宮廟奉祀,后來又漂洋過海,遠播臺灣寶島以及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國僑居地。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外有三山國王廟6000多座。近年前來祖廟進香的臺灣同胞稱,臺灣是三山國王廟和信眾都比較多的地區,現有奉祀三山國王或奉作主神的廟宇有410多座,其中規模較大的就有148座,信眾達700多萬人,還成立了“三山國王宮廟聯合會”。馬來西亞等地亦有健全的理事機構,常為當地鄉親襄理婚喪喜慶,排憂解難,融洽鄉情,辦理公益事業等。他們遵行由祖居地傳去的祀神習俗,崇本遵源,懷著對故土山川風物的無限眷戀,對古代英雄義士深切崇敬之情,不斷地加強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悠久文化的傳承或加以發展創造。近年來兩岸民間傳播、弘揚三山國王文化的熱情日益高漲,不斷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共同研究包括三山國王祭典在內的三山國王文化。近20年來,已接待臺灣“三山國王廟”尋根問祖團及散客就達到近10萬人次,僅2006年,臺灣及海外就有25個團體前來觀光交流或尋根問祖。多次大型組團前來進香朝拜的臺灣云林、彰化、高雄等,每次組團都達三四百人。去年10月,廣東三山國王祖廟會香祈福交流團77人赴臺,參加“朝圣大典”繞境會香等一系列的三山國王文化交流活動,產生了很大影響。
三、弘揚文化 覓本尋根
三山祖廟經歷千年愈盛,是各地三山國王廟、信眾的“根”,有其深邃的歷史文化淵源,它牽涉到嶺東移民史、民族史、華僑史、考古學和民俗學等諸多領域,已引起學術界渾厚的研究興趣。其“護國庇民、國泰民安”的精神被歷代民眾所尊崇,因而廟祀千年不衰、香火鼎盛。每年前來拜謁祈福的各地分廟理事組織、周邊村落代表、民眾不計其數,歷經千百年,形成了一套古老而又獨特的祭典儀式。許多僑胞遠道而來,是為消災祈福,淬勵圖強,而更可喜的是為覓本尋根,景仰先賢。三山國王祭典是傳播、弘揚三山國王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新的歷史時代,還承負著促進海內外華人和海峽兩岸文化認同和文化交流的歷史使命。祭祀三山神的最高典禮,是民間自發組織的或由各分廟理事組織的進香團進香祭典,俗稱“豬羊祭”,在古代稱“少牢之奠”。參加人員可達數百人,有一套完整的祭典儀規,莊重嚴肅。2007年,三山祖廟管委會參照歷史資料和民俗祭儀,制定了《三山國王祖廟祭典》,使三山國王祖廟祭典儀式更規范、更具形式美。祭典在鳴炮、響號、擊鼓、鳴金、敲鐘、奏樂中開始,參與的信眾身著盛裝各就各位。先由廟祝請神,廟祝、主祭、陪祭、特邀代表跪著受香。接著恭誦經文,全體向三山諸神行鞠躬禮。然后是獻禮儀式,獻禮分為獻香禮、獻花禮、獻牲禮、獻酒禮、獻果禮和獻財禮。獻禮時,除染紅背脊的全豬、全羊預先擺放在供桌上,其它祭品一般用托盤覆上紅色或黃色綢布,先后放上點燃的香支、包裝精美的鮮花等祭品。由負責禮儀者按順序端出來,交給主祭和陪祭人。獻禮之后,是誦讀祝文,祭典文告一般用黃紙書寫,內容是歌頌神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民眾安居樂業。最后“焚祝、化帛”,在香煙繚繞、鐘鼓齊鳴、炮聲震天中禮成。2007年,三山國王祭典被省政府批準為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揭西縣于1992年10月,召開了首屆三山祖廟學術研討會,會上收到專家、學者、教授們的數十篇論文,。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和揭西三山祖廟管理委員會,聯合編印出版了《三山祖廟學術研討會文集》,并列入《潮汕文庫》一百本書之一。1999年,聯合出版一本《三山國王叢談》,(由貝聞喜、楊方笙主編),擴大了三山國王在海內外的影響,也引起當地的重視,加快對三山祖廟的修復并擴大建筑規模,現已修筑一條直通廟前的水泥大道,揭西縣各個度假村、星級賓館也相繼建成,以適應海內外游客旅游觀光和進香尋根問祖的需要。為兩岸同胞的信仰崇拜、經濟貿易、友好往來,架起一道通向幸福祥和的橋梁。
參考文獻:
[1] 廣東省揭西縣三山祖廟管理委員會編印《三山祖廟》
[2]《揭西縣文物志》
[3]《潮汕三山國王崇拜》 貝聞喜著
(作者單位:揭西縣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