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強調了環境監測工作的重要性,指出信息化是環境監測工作發展的必由之路,分析了現階段我國環境監測工作信息化的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就新時期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提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環境保護 ;環境監測;信息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專門強調要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并將其放到與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同等的地位。這無疑對新時期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礎,環境監測工作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視。目前,我國處于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階段,環境保護形勢不容樂觀,對環境監測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的環境監測手段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現代環境監測工作的需要,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依托,構建信息化、立體化的環境監測體系已是大勢所趨,是環境監測事業發展的必然。
一、信息化建設是環境監測工作的一次飛躍
(一)信息化建設是管理模式的一次飛躍
環境監測工作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已經經歷了一個系統的發展過程,形成了固有的傳統管理模式,對其進行信息化的改造,必然會遭到各方面的阻力。所以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必須要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管理模式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循序漸進的推動,有步驟、有計劃的實現管理模式信息化。如在現階段隨著監測數據的不斷累積,對數據的管理必須依靠信息化手段,實現傳統的靜態管理向信息化條件下的動態管理的邁進。而且要建立數據分析系統,由傳統的對結果的監控過渡到對源頭和流程的監控,提高環境監控工作水平。
(二)信息化建設是工作方式的一次飛躍
信息化建設工作并不是從現在開始的,嚴格來講隨著計算機的使用,環境監測信息化的工作已經發展了20多年,但以前更多的是將信息化作為一種工作手段和輔助設施來運用,現在則是要求建立環境監測信息管理系統。環境監測信息管理系統將對現有的工作內容進行優化,使工作更加規范,提高工作效率。如在很多地方的環境監測中心在采用了信息管理系統后,以前的上下級的管理、審核過程被平臺式的互動管理模式取代,增加了工作的時效性。
(三)信息化建設是監測手段的一次飛躍
監測設備信息化是環境監測工作現代化的重要體現,目前,各種信息化的監測設備在全國各地普遍運用,這些自動監測設備能夠全天候不間斷的監控,按時分析采樣數據,隨時提供警示信息,相比傳統人工監測方式節省了人力物力,拓展了監測對象的范圍,提高了對污染物質的檢出率。
二、現階段環境監測信息化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環境監測信息系統沒有形成網絡
目前,各監測單位采用的信息管理系統基本上是各自為政的委托相關單位進行開發,工作對象主要是各單位自己負責的領域和范圍,這就造成信息系統相互之間并無關聯,特別是一些數據傳輸中的涉密部分難以協調,從而導致各個部門之間的信息管理系統無法互通,使得環境監測信息系統無法形成網絡。這種現象無論在同級部門間的橫向管理,還是地方和中央的縱向管理過程中都比較常見。
(二)關鍵性信息化技術面臨應用瓶頸
目前,我國的環境監測信息系統大多是借鑒國外的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的基本思路和框架,但在實際運用中發現國外的很多思路與方法與國內的實際情況并不相符,可目前很多地方卻帶著政績工程的樣子一哄而上的運用實驗室管理系統,只注重名稱而不下功夫解決國際先進理念與國內實際結合的關鍵性技術,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浪費。與此類似的還有環境監測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狀況。很多地方只注重該系統的視覺演示效果,而忽視系統本身的數據分析管理功能,使得具備強大功能的環境監測地理信息系統因為缺乏有效的維護使用環境和技術支持而變成了簡單的匯報演示道具。
三、推進環境監測信息化的建議
(一)更新理念,完善制度
首先要加強學習,學習將信息技術與傳統模式相結合的理念,學習其它行業的成功經驗,認識到信息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其次要完善制度,要構建符合信息化工作背景下的管理制度與工作流程,要為信息化建設奠定堅實的管理基礎。
(二)統籌兼顧,科學定位
各單位在開發信息管理系統時要在設計階段就通盤考慮新系統與過去系統數據的對接,考慮到未來長遠的發展需要,考慮到其它往來業務部門的互通問題,兼顧上級部門和相關行業的要求,要與他們的信息化標準相符。
(三)立足應用,促進發展
環境監測信息化發展絕不是什么形象工程,我們要下大力氣挖掘現有監測信息系統的功能和作用,使其全面應用于我們日常監測工作的實際,在運行過程中要注意發現問題,及時總結修改,為信息化工作的深入開展打下堅實基礎。
(四)完善隊伍,吸引人才
人才培養和人才資源是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中的重要因素,要有效推進信息化工作,必須依靠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各環境監測單位要選好人才,用好人才,培養好人才,要建立適合人才發展的科學的考核制度和科研體系,使環境保護工作后繼有人。
參考文獻:
[1]李繼強,陳惠珍,陳靜文,張亮,李寧.環境衛生監督監測管理信息系統的應用[J].中國公共衛生,2001(07).
[2]顧麗韻.建筑室內污染源檢測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與開發[J].綠色建筑,2010(06).
[3]董圓媛.環境監測現代化體系建設下的監測儀器設備管理[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8(18).
[4]賈永勤,段 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項目管理模式及效果[J].中國水利,2007(04).
(作者單位:新疆五家渠市環境監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