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為三章。第一章從應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的需要,高校主流意識形態逐漸淡化,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的必然選擇三個方面說明了構建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長效機制的必要性。第二章的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分為兩個方面理解,首先是切實做好高校內部人員的大眾化教育工作,其次是做好馬克思主義的“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的大眾化工作機制運作。第三章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外在機制運動規律闡述了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長效機制的建立,要從領導機制、監督檢查機制及大眾化考評機制三個方面著手。
關鍵詞:大眾化 ;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長效機制
一、構建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長效機制的必要性
(一)應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的需要。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社會形態的變革導致了人們思想與現實的“超鏈接”。經濟利益的驅使,市場的多元化轉向,即使人們解放了思想,開拓了生存之路,又使人陷入了“物質”泥潭。
(二)適應高校學生主流意識形態逐漸淡化內在的呼喚。當前中國社會轉型的特點,使高校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知產生困惑,社會矛盾的突出表現,出現了諸如貧富差距大、社會分配不公、黨員干部貪污腐敗現象,導致社會成員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懷疑與不信任。
(三)增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的必然選擇。理性的批判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的必然選擇。但是,單一的灌輸“信仰”式教育讓學生乏味。面對當下我國的情況,只有切實的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不斷接受新鮮的思想,在批判中解讀馬克思主義,只有敢于批判式教育,才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在高校的必由之路。
二、運用創新性思維切實構建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長效運行
(一)高校內部長效機制
1.以教師為主轉向以學生為主。傳統的教師灌輸式教育已不能滿足現代高校教學的需要,在教學中更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體現在對學生的關心、尊重和平等相待,更體現在把學生看作獨立思考的主體,尊重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尊重學生的自由意志。
2.隱性教師教育。由于面臨國家轉型期文化的多元化,國外自我主義的滲透多方面影響,對馬克思主義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在培養馬克思主義教師時,不能只注重“學理”培育,要更注重“學情”培育。
3.可持續性專家團隊建設。高校的專家團隊建設的組織環境還有不少欠缺,如政策保障、經費支持、資源獲取等。高校馬克思主義專家團隊建設的長效性保障要依賴國家政策的支持,不僅要做出成績,還要培養好下一代馬克思主義教師,必須要有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二) “精英化”轉向“大眾化”
1.經典理論通俗化。列寧曾經講過,“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堅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同時,始終致力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他們善于將馬克思主義的經典理論融入百姓的常識中,使之成為大眾經驗,逐漸形成支配大眾日常工作與生活實踐的主要觀念形式。
2.重要思想采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中國共產黨始終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我黨我國的指導思想,過去革命時期是如此,今天改革開放、謀求發展、創建和諧社會仍然如此,要使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被廣大人民群眾廣泛認同和理解接受,根據大眾的認知水平,用通俗的話語將重要思想淺顯、易懂地表述是關鍵。
3.傳播過程多樣化。列寧指出:“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要將馬克思主義由精神變成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強大物質力量,那就必2e845915151d9326e2d408cefd05dc70須以各種途徑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論傳播方式為媒介而實現。
三、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外在機制建設
(一)完善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領導機制
建立領導機制是形成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效運行機制的重要組織保證。此外,對黨政工團等職能部門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各自應承擔何種任務、扮演什么角色、具體從事何種工作,要從職責上加以明確,從源頭上加以分工,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宣傳教育部門負責落實、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積極參與的領導體系和工作機制。
(二)加強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督查機制
在實踐中,除了要堅持科學的態度 ,在正確把握規律、反復論證試行的基礎上,探索制定有效機制,更要抓好對規章制度的執行情況和實際運行效果的督促檢查,以保證機制的有效運轉和長期堅持。第一,看制度是否得到了貫徹執行。即看制度規定的內容是否得到實現,其規定的程序和提出的要求是否得到履行。第二,看制度是否得到了正確的貫徹執行。第三,看制度本身在內容上是否存在問題、存在什么問題。
(三)注重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考評機制
完善評估機制,就是要建立客觀的評估標準、運用科學的評估方法,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效果進行多角度和全方位的評估。首先,評估指標體系必須反映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自身特點和規律,必須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本質,必須緊扣大學生這一特殊知識群體思想行為的實際特點,使得評估結果是科學的。其次,評估應當是動態的,和信息反饋機制相結合,為規劃和決策提供依據。再次,評估主體應當包括教師評估、學生評估和第三人評估,使得評估結果能夠全國體現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基本經驗[D].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0).
[2]關于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效性的思考[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1(7).
[3]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創新[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作者簡介:黨從速(1987.2-),女,研究生碩士,河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