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的責任感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更是大學生能否成才的必要條件。本文分析了當前大學生責任感的現狀及產生的原因,并從教育內容和教育途徑方面簡要論述了如何培養大學生責任感。
關鍵詞:大學生;責任感教育
責任感是指一個人對自己、家庭、他人、國家、社會、集體和自然界能自覺地承擔份內之事的精神趨向,是人在社會生活中通過實踐、接受教育等之后所形成的一種主動意識。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感不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切入點,而且也是大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需要,為大學生道德人格的構建奠定了科學基礎。
一、實施大學生責任感教育的現實意義
1.具有責任感是社會對人全面發展的要求。
責任感是社會對個人要求,對個人而言也是社會生活中必須具有的意識。具備了責任感,才能對自己、家庭、他人、國家、社會、集體和自然界能自覺地承擔份內之事,自覺遵守社會行為規范,形成人與人、人與社會的聯系,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2.責任感教育是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才素質是高等教育對社會的貢獻力的重要體現在。當今社會環境下,教育大學生對自己負責,對集體、社會和他人負責,對國家負責,是高等學校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將責任感教育納入進來,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具有高度責任感的人。
二、當代大學生責任感的現狀
在當前大學生群體中,主體表現是積極向上的,大部分的大學生是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少數大學生的責任感相對淡薄,抵抗挫折的能力較弱,崇尚自我,但上進心不足,與社會要求人們承擔越來越多責任的要求本身格格不入。另據山東師范大學對“80后”所做的一項調查表明,“80后”大學生個體展現出了較強的責任意識,他們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表現較積極,如在5·12汶川大地震救援、2008北京奧運會的志愿服務中都表現出了很強的責任感與服務意識。但對家庭的責任、對自我的責任尚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對父母的感恩之情不足,對自我的約束力較差。與此同時,他們對本群體責任意識的評價相對較低。
總體來看存在一系列問題,如:自我責任感呈現出明顯的情緒化和功利化傾向,對個人利益過度敏感;家庭責任感淡薄,對家庭成員只談索取不談付出;對他人責任感模糊,強調個人利益,對個人和他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密切聯系認識相對不足;社會責任感下滑,一旦涉及到具體利益時,首先考慮個人得失,缺乏團隊意識。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社會轉型對社會責任及價值體系產生了重要影響。市場經濟轉型期間,不同價值標準和道德標準的碰撞與融合是不可回避的。當代大學生在感受到市場經濟帶來的積極效應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消極效應的沖擊和挑戰,即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和人生價值的實現而淡漠國家和集體的利益,放棄自己應有的社會責任。其次,面對這種情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沒有能夠將責任感教育形成完整的教育體系加以重視。此外,很多家庭將學習作為了對孩子的唯一要求,缺乏責任感的引導。
三、開展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途徑
(一)多角度、多層次,豐富和深化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內涵
1.從個人角度,開展人生觀教育
大學生人生觀教育是指教育者對大學生人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自主性,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意義觀,在生活中學會自我管理。“只有當他學會了不僅仔細地研究周圍世界,而且仔細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時候;只有當他不僅努力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的時候;只有當他的精神力量用來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完善的時候,他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這里說的就是學生在精神生活的一切領域里的自我教育”。通過自我教育達到非被動教育的狀態,讓學生從外在的適應性價值觀過渡到內在的自我價值體系,逐步生成具有主體性道德人格的人。
2.從他人角度,開展感恩教育
感恩之情不能僅停留在情感方面,而要更多地體現在報恩家庭、報效祖國、報答社會的責任感方面。為此,高校要進行系統的感恩知識教育,強化大學生們的感恩意識,要積極建設校園感恩文化。
3.從社會角度,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和公民意識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倡導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價值觀是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旋律。通過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幫助他們不斷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個人的發展與民族的振興緊密聯系在一起,承擔起自己的歷史使命。
(二)多形式,多渠道,拓寬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途徑
1.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利用校內第二課堂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一是要廣泛開展和諧校園創建活動,努力使責任意識成為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工作的基本意識和規范;二是要充分利用校園各種媒體的覆蓋力和影響力;三是要大力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充分發揮校園文化活動在責任感教育中潛移默化的作用。
2.加強社會實踐活動,利用社會大課堂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首先,社會實踐是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需要,大學生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承擔責任,才會在今后更樂于參與類似的實踐活動,進而提高和鞏固已形成的社會責任感及其層次。其次,社會實踐可以滿足大學生對社會認同的需要、對未來期望及成就感的需要等高層次的需要。第三,社會實踐為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提供了廣闊背景,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要培養和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必須在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水平的同時,讓大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通過社會實踐磨練大學生的意志,真正建立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王凱旋,李紀巖.“80后”大學生責任意識的調查與分析——以山東師范大學“80后”大學生為例[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1).
(作者單位:河北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