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摘 要】在我國快速增長國民經濟體中,以第三行業所作的貢獻最大。物流管理屬于第三產業,并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而成為被受關注的行業之一。高職高專物流管理專業必修適應新時期的人才需求,以增強物流管理的核心競爭力為基點的現代物流管理模式,能夠更好的適應現代形勢下人才需求。
【關鍵詞】物流管理;核心競爭力;應用
物流具有高速、便捷的服務特點,在我國各地迅速發展壯大。物流企業具有信息化、綜合化、連鎖化的特征,因而用人需求也表現出專業型與復合型并重的特點。高職高專物流管理專業的建設,既要結合自身特點,又要迎合新形勢的變化,加強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建設,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
一、核心競爭力的內涵
核心競爭力是從企業的核心技術中演變而來,它最早出現在《哈佛商業評論》周刊上的《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一文中,由哈默和普拉哈萊德共同提出。該文指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基于企業的核心技術基礎之上的一種集市場營銷、生產制造、組織管理于一體的系統,是企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知識與資產互補的無形資源。核心競爭力的提出彌補了歐美管理學界對于該領域的探索空白,并以其科學性、可靠性而被廣泛應用于企業管理中。高校為擴大影響力、增加生源、提高在同類院校中的競爭力,必然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而高校的核心競爭力的形成是在其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各種文化內涵的積淀,結合高職高專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的實際情況,可以將高職高專的核心競爭力歸納為立足于自身條件,內涵于高職高專物流管理專業的各種思想、理論、價值觀,它能夠對物流管理專業未來的發展形成強有力的支撐,使得物流管理專業在未來的競爭中處于主動、優勢地位。
二、核心競爭力環境下的物流管理模式建設
(一)建立起以能力建設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
核心競爭力環境下的物流管理模式必須以高職高專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高中物流管理專業建設的核心競爭力要求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要培養具備良好物流管理知識與技能的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高中物流管理專業課程的設置及安排要以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為根本的確立方向,課程內容的選定要以適用于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技能的實際應用能力為目的,突出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讓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等技能都能夠得到培養與發揮,進而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技術應用能力。
(二)物流管理專業的課程模式設計要遵循“活模塊,寬基礎”的原則
物流管理專業是近年來新興的一門管理類專業,雖然是一門專業卻涉及到人力資源管理、計算機的實際應用、統計等多門學科專業,因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堅持“活模塊,寬基礎”的集群式課程模塊設計,以滿足該學生在實際應用中對該專業的需求。所謂的活模塊是指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結合實際需要,為職業群設計理論知識單元和技能訓練單元,要以專業技能訓練為主,以職業資格為導向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和課程的組織,要以人才的職業崗位適應能力為主要的培養目標。寬基礎是該專業所涉及到的課程并不是針對某一特定或單一職業的,它是針對于所要相關職業群體所需要的多種知識和技能,從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全面素質的培養為著眼點,為學生未來的繼續學習和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物流管理專業強調全面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學生能夠將專業的技能訓練和實際的轉崗適應能力相結合,做到理論知識加技能訓練加崗位任務執行能力全面發展。在這兩種不同的課程模式設計及實際應用中,既能夠提高學生的職業知識和技能,為其之后的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又能夠對學生的職業技能加強訓練,從而在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三)加強物流管理專業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優秀的師資隊伍能夠打造出一批優異的學子,形成一股社會改革和發展的中堅力量。物流管理專業是一門新興的學科,盡管非常受重視卻仍然存在著師資隊伍不足、力量單薄的問題,因而加強物流管理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是做好物流管理教學工作的重點。加強物流管理專業師資隊伍建設要將目標定位于打造一批素質精良、結構合理、專業知識和技能優異的高素質人才隊伍,重點發揮物流管理專業的特色,進而滿足學生對于該專業的需求。在進行師資隊伍建設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起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為教師創造出寬松、良好的學術氛圍,以更好的激發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推行兼職與專職相結合的教師管理機制,以靈活多變的教師管理制度滿足教師日常教學任務對于時間的分配。
(四)實施“產學研”相結合的校內外訓練模式
核心競爭力環境下的物流管理專業具有較強的實際應用性,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充分發揮理論基礎知識對于實踐的指導性作用,從而讓該專業的學生成為理論與實踐能力俱佳的優秀人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是以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為基礎的,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能夠讓學生將所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的物流管理操作中,以實踐印證理論并在實踐過程中豐富和提升理論知識。
(1)校內實訓模式
校內實訓是出于學校發展需要,以檢驗學生的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為目標的一種訓練方式,是物流管理專業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學構成要素之一。學校要結合自身發展需要積極利用各種有利教學資源,開展校內實訓室的建設,并通過校內實訓室的建設完成對學生的職業能力的培養目標。校內實訓室模式的發展與應用要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安排學生開展相關的職業技能訓練,以進行學科或課程實驗的方式讓學生獲得相關的知識,并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際動手能力為主要的實訓目的。
(2)校外實訓模式
開展校外實訓是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實際操練能力的重要手段,它能夠讓學生在實際環境中獲得更多的經驗和收獲,進而提高學生對于物流管理專業的理性認知,獲得更多的企業經營管理技能。通常校外實訓基地是由學校與企業共同組織的“產學研”重要研究與應用場地,對于高中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爱a學研”計劃教學中開展校外實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企業培養現代化的高端管理人才,滿足企業經營發展的需要,因而積極開展校外實訓對于企業而言是有著重要意義的。另一方面,從學校物流管理專業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物流行業的工作性質及特點而開展的校外實訓,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順利完成由理論問題到方案設再到實際應用的教學任務。
結語
總之,世界經濟一體化格局逐漸形成,各種經濟體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應對于激烈競爭環境的高中物流管理專業教學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加強本專業的建設,以自身所具備的核心競爭力提高該專業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黃志平,范珍,莫仁邊. 構建A:物流管理專業四維人才培養體系 [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0(05)
[2]潘文軍. 物流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研究 [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4)
[3]羅勇,蘆娟. 高職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探索 [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08)
[4] 鐘志.大學教學模式改革的十大走向[J].中國高教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