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兩個多月2013年就要過去了,國產劇本年度“小年”之相已無煥顏可能。而2013年的美劇,創作勢頭高漲,出現了不少有全球影響力的劇集,其中產業意義最深遠的是著名的《紙牌屋》。隨著正版美劇通過視頻網站無時差地進入,其對國產劇在創作、工業生產方面形成的比照越發直接。
這種落差為國內產業帶來的深刻觸動起碼有兩條:
其一,為什么“腕兒”不再拍電視劇?中國有不少這樣的導演和演員,借由小熒屏走紅,待轉戰大銀幕后再難放下身段來拍電視劇——但代言各種產品的電視廣告倒是不少。而美劇制作這兩年的一個重要特征卻是越來越多的大導和名演員回歸。大衛·芬奇和凱文斯派西合作了《紙牌屋》,他還計劃拍攝心理罪案劇《意念捕手》,奧斯卡影后查理茲·塞隆出現了該劇的演員單上;大名鼎鼎的馬丁·斯科塞斯拍了《大西洋帝國》、好萊塢通才J·J·艾布拉姆斯推出新劇《滅世》;李安將為美國有線電視頻道FX拍攝《暴君》(Tyrant);斯皮爾伯格的大銀幕小熒屏通吃就更不必說了??
導、演這兩大主創的趨向,從創作端決定了兩種工業體系生產出的產品的質素之別。美劇在價值觀和人性方面的深入,以及電影化的視覺風格,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大銀幕主創的推動。反觀國內本年度的劇集,在上述幾方面幾無建樹,即便是和自身比,較前幾年也長進甚微。日前,廣播電視協會發出倡議,呼吁降低主創人員片酬,表示“部分主創人員片酬過高問題已經影響到中國電視劇的行業風氣”。這則新聞在這一語境下,頗有意味。
其二,故事的質量。在《紙牌屋》《國土安全》《大西洋帝國》等這些年度代表美劇中,創作思路、工業流程、制作、演員表演等外在之下,劇本呈現出的厚度是全劇支柱。所以,大衛·芬奇說好萊塢“過去的十年里最好的劇本都出現在電視行業”。中國導演滕華濤也認為美國最好的編劇和作家集中在美劇創作領域,由此,美劇劇本質量整體保持了高水準。
“最好的劇本”,樸素而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