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選擇一部電視劇來打發國慶的無聊時光,《大秦帝國之縱橫》顯然并非好選擇。陰郁的氛圍、緩慢的節奏,還有那些對于中年老大媽們來說陌生的歷史人物,毫無疑問都在提醒她們該換臺了。就連劇中的主演,也并非擁有眾多“腦殘粉”的偶像。收視率和話題的平淡收場基本上可以預見。
《大秦帝國》第二部《縱橫》和前作《裂變》一樣,改編自孫皓暉的同名小說。講述商鞅變法后,秦國英主秦惠文王在縱橫家張儀的輔佐下,近50年間東出稱王、南取巴蜀、北敵義渠,與魏、燕、齊等其他六國戰國爭霸的故事。通常形容這樣的故事,我們很容易采用“史詩”這個詞。導演也試圖把這種“史詩”氣質努力在每個精致的布景道具,每個大場面中填塞。
但并不是每一部史詩都適合誕生在這個年代。我一直覺得,當下,“史詩”型電視劇往往成為一種審美負擔。讓生活負荷沉重的觀眾們采用仰視角度來觀看一部長達四十多集的“史詩”,是多么殘忍。我也無法相信,在一個缺乏反思的社會中,適合用電視劇這種娛樂產品來正襟危坐地講一部“史詩”。主創們試圖通過“展示”“再現”“還原”歷史,板著面孔給電視觀眾上公開課——但“漲姿勢”的時代早就過去了。
雖然我們渴望看到歷史精品正劇的心情始終不變,但我們的欣賞口味卻在嚴重異化,即便再有耐心的觀眾,在領教過《精忠岳飛》《龍門鏢局》的天雷滾滾或者狗血淋漓之后,還有什么胃口忍耐《大秦帝國》的刻板寡淡?雖然導演丁黑、金雞獎帝后富大龍、寧靜和喻恩泰、傅淼、姚櫓、李立群等實力演員確實在扎扎實實拍像樣的正劇,但費力不討好的結局可以預見。不能不說,是大眾審美浪費了苦逼的一干主創們的心血。
我們對于國產劇對歷史題材的揮霍和糟蹋早就習以為常,難得面對一部這樣的作品,似乎還沉浸在手撕鬼子和虐心小爸爸的情境中難以自拔,感到失語。當然,該劇也并非毫無娛樂看點,我們似乎也能從中看到刀光劍影、攻城拔寨、宮闈秘斗。就連主創方也不忘很附勢地打出了“秦國版《甄嬛傳》”這類帶有噱頭的宣傳語。盡管劇中傅淼所飾演的惠文后與寧靜飾演的羋八子,為了爭奪惠文王的寵愛,上演的后宮爭斗也不乏精彩,但是如此攀附于《甄嬛傳》的盛名,也榨出了主創方皮袍下的自卑和“小”來。而且這種無陰謀權術不成政治,無宮闈秘事不成人物的創作手法,也是國產劇的一個庸俗標配。
最后,不得不說,《大秦帝國》是一個很有野心的系列,據說投資方打算要連拍5部,要拍超過200集。我們可以想象,今后的3部里,合縱連橫,還會有各路人物輪番登場,這綿延上百年的時間跨度,也貌似有中國版《冰與火之歌》的節奏。但三四年之后,當第3部播出時,誰還會記得前兩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