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劇
《合伙人》/ 2007年開播,全一季 / 播出頻道:TNT
對美劇最早的記憶可以追溯到《加里森敢死隊》,這是一部經典美劇,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集體記憶。那個時候,電視是惟一的傳播媒介。現在,美劇在中國傳播的主要平臺已經由電視、DVD轉移到了視頻網站。電視是被動的,而網絡是主動的,所以追劇的心情不再會像以前那樣緊迫。如今的年輕人大多是通過網絡接觸美劇。
近來我關注的美劇比較少,看過的有《24小時》《美國諜夢》和《合伙人》等。《美國諜夢》編撰的痕跡有點重,相比之下,我更欣賞《合伙人》(The Company)。
《合伙人》是美國Ta n d e m Communication在2007年出品的一部僅有三集的迷你劇,每集一個半小時,總計4個半小時。制作水準上,拍得像電影一樣,非常精致,用膠片拍攝。內容也很有情懷,講述的是中情局和克格勃斗法40年中,一個時代的沒落。通過故事側面講述蘇聯極權制度的沉淪和解體,講了那一代的美蘇兩國情報人員的命運和情愫。故事的講述者站在一個歷史高度,講述冷戰時期兩個制度的搏弈。
電視劇是一個綜合藝術,一部好的電視劇給予人們的觀賞體驗是綜合的、全方位的。一方面,美劇制作精良,專業程度高,工業化生產流程成熟。在創作技巧上,類型豐富而有創意,故事講述巧妙,劇情緊湊有致。另一方面,無論是美劇還是美國電影,都可以看到美國式的價值觀和人文主義的情懷。其實,比較現在的國產電視劇而言,美劇比我們更講究“三觀”,精神層面的含金量也比較大。他們在劇情中巧妙地植入了美國式的思想及價值觀,從人性角度的挖掘,更容易被當今世界的主流所接受。
當前美劇的一個發展趨向是電影化,無論是投入規模,還是制作的精細化上,都是如此。他們已經不滿足于小屏幕概念。好多電視劇都是“膠轉磁”,拍出的感覺很像電影。他們追求品質、細節。單純靠對白,表演來講故事的電視劇已經不能滿足觀眾的要求。視覺上,他們也有更高品質的要求。
從編劇角度來說,美劇的劇本創作多由編劇團隊完成,國內大部分還是單兵作戰。這么說,并不是要說哪一種方式更好,而是看哪一種方式更適合自己。美劇之所以可以由一個編劇團隊來完成,并且保證風格、質量的一致性,是因為美劇制作的專業化程度高,彼此之間可以很好地協作。而國內專業化程度還沒那么高,這種團隊創作的方式還在一個比較初級的階段,編劇個人風格和水準的把握在劇作中還是相當重要。國內好像還沒有一部真正完全用美劇模式創作出來的劇集獲得巨大成功的案例,經典的優秀電視劇,更多依賴于編劇個人的風格和藝術修養。
道聽途說,從制作成本上說,無論是美國編劇的酬勞,還是國內編劇的酬勞,在一部電視劇的制作成本中占比例可能都是百分之十左右,比例上應該差不多。但美劇投資大,所以同比之下,美國編劇的收入當然要高很多。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美國編劇的權益有比較完善的保障。同時,行業誠信和完善的機制也為制片方和編劇同時提供了利益保障。
藝術創作的規律是帶有普世性的,真正好的作品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除卻文化和政策環境的差異,中國電視劇的制作水平仍然處在比較初級的階段。我們的劇集制作市場還沒有形成成熟的工業機制,思想觀念,藝術審美上都和美劇有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