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2013年的秋季有不少美劇將和觀眾告別,其中不乏一些已伴隨了我們多年的重量級制作,尤其是以下幾部,即將完結的它們或許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仍會被人銘記,因此也值得我們總結一下,好好說聲再見。
《絕命毒師》(Breaking Bad)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經典電視劇,或許是美劇歷史上最優秀的作品。《絕命毒師》在各個環節幾乎都做到了完美——從不同凡響的編劇、到富有西部片風味的攝影、場景以及精準的剪輯……近乎無可挑剔。主演布萊恩·科蘭斯頓(Bryan Cransto)把一個瀕臨人生絕境的潦倒老師走上制毒之路,并成為一代毒梟的過程演繹得細致入微而又令人信服。科蘭斯頓在2008至2010年連續三年奪走艾美獎的最佳劇情類男主角獎,另一位主演艾倫.保羅(Aaron Paul)亦有兩次最佳男配角進賬。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絕命毒師》與《廣告狂人》的對決也成為了很多美劇相關獎項的主旋律。
自2009年首播以來,憑借始終過硬的素質和口碑,《絕命毒師》每一季的收視率幾乎都能創新高。跟所有經典美劇一樣,該劇的成功首先還是源自編劇。這是一個所謂的高概念劇本,矛盾集中,線索清晰。該劇的頭兩集就極為精彩,充滿了懸念、動作與黑色幽默。其實就美劇來說,能做到一集或一季精彩的為數不少,但《絕命毒師》的超凡之處在整個劇集從頭到尾都保持著飽滿的戲劇張力,對人物身上復雜人性的表現也堪稱淋漓盡致。整體優異,局部也不乏出彩,《絕命毒師》不少單集都被視為美劇史上的經典,例如第三季的最終集、第五季的第5集“Dead Freight”也是膾炙人口的名作。
《絕命毒師》在創作上始終忠實于自我。不同于很多一朝走紅后就想盡辦法一季季拖下去的美劇,該劇主人公身患絕癥的設定就決定了其時間跨度有限,而這個故事也注定將以家破人亡的悲劇告終。主演科蘭斯頓之前就向媒體透露,全劇的結尾將異常“丑陋”。客觀而論,整套劇集最精彩的高潮還是位于第三、四季,負責收官的第五季則壓抑、黑暗許多。然而進入最終季后,《絕命毒師》的收視卻一直呈爬升態勢,最新播出的第14集(倒數第三集)在直播階段吸引了超過640萬觀眾,成為了當晚全美非體育類節目的收視冠軍,要知道該劇上一季的首播集只吸引到了290萬人觀看——看來對于《絕命毒師》毫不媚俗的自我成全,觀眾給予了最大的支持。
《絕命毒師》的巨大成功,其最初創作者(Creator)文斯·吉列根(Vince Gilligan)功不可沒。此人編劇出身,之前履歷中最顯眼的是熱門劇集《X檔案》( The X-Files)。作為該劇的粉絲,吉列根主動給福克斯發了一集自己創作的劇本,結果被看中并在第二季中最終使用。其也由此加入了《X檔案》的主創團隊,最終編劇了其中的26集,并參與了44集的制片工作。2001年,吉列根又為福克斯創作了系列劇《孤槍俠》(The Lone Gunmen)。兩次成功熱身后,他獨挑大梁做出了《絕命毒師》。吉列根也親自執導了《絕命毒師》的若干單集,包括備受推崇的全劇開篇第一集和第四集的最終高潮《Face Off》。
在9月29日播出最后一集后,《絕命毒師》與觀眾告別。不過就在9月初,AMC和Sony確定將合作一部該劇的衍生劇《風騷律師》(Better Call Saul)。新劇的故事將圍繞《絕命毒師》中極為出彩的流氓律師索爾展開,據悉其風格不會那么黑色,而是會更偏喜劇。令粉絲放心的是,該劇依然將會由吉列根和主力編劇彼德.古德(Peter Gould)掌舵。
《嗜血法醫》(Dexter)
在本劇之前,似乎還沒有一部在主流范圍贏得廣泛成功的美劇的主人公是如此的心理不健康。《嗜血法醫》的主角德克斯特白天是邁阿密警局的血液鑒定專家,夜晚則是一個如假包換的殺人狂魔——把這樣一個人物擺在美劇傳統的英雄主人公位置,無疑具有極大的刺激性。德克斯特的嗜血源自本性,只是出于風險控制的原因,才把殺戮的對象限定于十惡不赦的罪犯。無論再怎么辯護,這樣的角色設定都是反社會的。加上最近幾季,這位血液分析專家的行為似乎越來越有失控之勢, 因此圍繞正在熱播的完結第八季將如何收尾,嗜血法醫最終結局也是網絡熱議的對象。
《嗜血法醫》惹出的爭議著實不少。早在2007年12月,C B S最初考慮在公共電視網上播出該劇時,就引起了美國家長電視協會的強烈批評。近年來,關于該劇引發模仿犯罪的新聞也時有傳出。不過這未阻止《嗜血法醫》的收視一路走高。
實際上,本劇能夠取得成功或許也正在于把連環殺人狂擺在了主角的位置。其每一季的模式基本也都圍繞著嗜血法醫的身份是否會被暴露這一懸念而展開,觀眾跟著主人公一次次涉險過關。此外,在極力渲染這位殺人狂作為普通人一面的同時,該劇也確實展現了一些所謂普通人同樣瘋狂的一面。不可否認,觀看《嗜血法醫》能帶給觀眾一種反傳統的樂趣。事實上,這或許也是限制級內容所取得的最廣泛成功。作為Showtime的標志性作品,《嗜血法醫》屢屢創造收視紀錄,從第三季創造的單集151萬觀眾,到第四季最終集的260萬,再到第七季創造的610萬新高,德克斯特無愧為美國人民最喜愛的連環殺手。
《我為喜劇狂》(30 Rock)
《我為喜劇狂》是由蒂娜·菲編劇、制作并主演的情景喜劇,2006年10月在NBC開播,講述一個虛構的綜藝節目《與崔西·喬丹的女子秀》(TGS with Tracy Jordan)制作團隊、成員及幕后的種種趣事,劇中大部分故事都是來自主創蒂娜·菲在擔任NBC綜藝節目《周末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編劇時的工作。
這部喜劇涉及了相當多有關NBC內部文化的笑料,對電視業界和媒體來而言,劇中描繪的電視幕后生活是他們長期接觸并且熟悉的,當然倍感親切,無論是劇情里對體制的冷嘲熱諷還是對廣播電視網高層的調侃開涮,都能引發這些人的共鳴。也正是因為題材的相對小眾化,雖然劇集播出后獲得了高度的輿論評價,但收視上一直叫好不叫座,收視人數始終保持在500萬至700萬這個層級。在“收視率就是一切”的美劇行業內,它奇跡般地躲開了被腰斬的命運。直到2013年,《我為喜劇狂》的全部7季播放完畢,壽終正寢。
過去幾年的艾美獎曾見證了《我為喜劇狂》和《廣告狂人》雙星閃耀的輝煌年代。2009年更是《我為喜劇狂》的鼎盛時期,一舉拿下22項艾美獎提名的壯舉也創下單年獲得提名最多的喜劇,至今也未被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