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某部喜劇片中,一位過氣電影導演虔誠地祈禱:“上帝啊,求你千萬別讓我淪落到電視界。”是的,曾幾何時,好萊塢的導演和演員們是絕對不屑于對“小打小鬧”的電視熒幕瞧上一眼的,更別說那些奧斯卡級的大腕。但近年來,情勢大為不同,手捧小金人的大咖們紛紛殺了個回馬槍,轉戰美劇圈。

大衛·芬奇
代表劇集:《紙牌屋》
9月23日,第65屆美國電視艾美獎頒獎典禮在洛杉磯諾基亞劇院舉行,曾以電影《返老還童》和《社交網絡》兩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的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憑借Netflix的網絡自制劇《紙牌屋》獲得劇情類劇集最佳導演獎——電影大咖折桂艾美獎,這在艾美獎史上尚屬首例。
除《紙牌屋》外,大衛·芬奇還計劃執導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心理罪案劇《意念捕手》,奧斯卡影后查理茲·塞隆目前已經確定擔任主演。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代表劇集:《兄弟連》《血戰太平洋》《隕落星辰》《穹頂之下》
說到好萊塢大導演跨界操刀監制美劇,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算得上“開山鼻祖”。2001年,斯皮爾伯格擔任監制,聯手湯姆·漢克斯(Tom Hanks)斥資1.2億美元打造了《兄弟連》(Band of Brothers),一舉成為美劇的巔峰之作,也是全球眾多劇迷心中的二戰劇經典;2010年,倆人再度合作推出被稱為“史上最貴劇集”的《血戰太平洋》(The Pacific),盡管評價褒貶不一,但2.5億美元的巨額投資仍保證了這部劇集的頂尖制作水準,以至于軍事迷一看到“斯皮爾伯格+漢克斯+HBO”這個組合就熱血沸騰;有消息稱兩位老搭檔還將與HBO合作第三部二戰迷你劇《空戰大師》,這次的視角將聚焦于美國著名的全能空戰之師——第八飛行中隊。
其實斯導與小熒屏淵源已久。早在上世紀70年代,他就為早期的經典劇集《警探科倫波》(Columbo)、《維爾比醫生》(Marcus Welby, M.D.)和《夜間畫廊》(Night Gallery)做過單集導演,而他的首部故事長片《飛輪喋血》(D u e l)也是一部電視電影,還曾獲得當年金球獎最佳電視電影的提名。在戰爭題材之外,自稱“穿越和科幻總能抓住我的心”的斯皮爾伯格在2011年連推兩部科幻劇集《隕落星辰》(Falling Skies)和《史前新紀元》(Terra Nova),前者今年已經播出到第三季,后者在一季之后就因高昂的制作費用讓FOX吃不消而“無疾而終”。
今年7月1日,由斯皮爾伯格監制、改編自現代恐怖小說大師斯蒂芬·金同名小說的《穹頂之下》(Under the Dome)登陸美國CBS電視臺,首播便創下夏季檔收視新高。《穹頂之下》憑借巨大的懸念設定、高密度的精致特效、強大的幕后制作和偶像級的演員陣容等,成為北美今年夏季最火美劇,甚至早在正式開播之前就以遠銷近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據國外媒體報道,斯皮爾伯格還計劃擔任執行制片人,將微軟的科幻游戲《光暈》(Halo)改編成真人版電視劇,斯皮爾伯格本人對這個改編計劃十分期待:“拍攝《光暈》系列電視劇給了我們一次偉大的機會,我們可以把技術和神話相結合,創造一部具有突破性的電視劇。”
馬丁·斯科塞斯
代表劇集:《大西洋帝國》
好萊塢大導演喜歡以電影的標準來炮制電視劇,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執導《大西洋帝國》(Boardwalk Empire)是其中典范。歷史、黑幫和仇殺題材一直是老馬的心頭好,也是他的拿手好戲。在他的操刀之下,這部充分彰顯了暴力與陽剛之美的梟雄劇不僅以暴力血腥、大尺度重口味場面深得劇迷們的心,還多次得到艾美獎的青睞,如今已經播到第四季。
J·J·艾布拉姆斯
代表劇集:《迷失》《危機邊緣》《滅世》
當代好萊塢堪稱全才的導演并不多,J·J·艾布拉姆斯( J.J. Abrams)是這極少數中的一位。出身于電影世家的艾布拉姆斯,不僅是一個眼光犀利的制片人,一位手法獨到的導演,而且還是跨越影視兩界的牛人。此外,他還擔任過演員、配樂,而最拿手的還是編劇。2004年,艾布拉姆斯聯合數位編劇推出了大手筆的劇集《迷失》(Lost),這部懸念叢生的新穎劇集,跳脫出一般劇情片的模式,采用跳躍式的敘述方式,將多個人物離奇的人生串聯在一起,在全球引發收看熱潮,從此J·J·艾布拉姆斯名聲大噪。其實在此之前,艾布拉姆斯已經憑借1998年的《幸福》(Felicity)和2001年的《雙面女間諜》(Alias)在好萊塢電視圈小有名氣。
2006年,艾布拉姆斯在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的邀請下擔任《碟中諜3》(Mission: Impossible III)的導演兼編劇,并全權負責影片演員的挑選和剪輯,最終,這部風格迥異于前兩部的續集影片以全球3.9億美元的票房完美完成艾布拉姆斯的電影處子秀。2008年,由他打造的《危機邊緣》(Fringe)開播,截止到今年年初,這部懸念迭起的懸疑科幻劇已陪伴劇迷走完了五個春秋。2012年9月,艾布拉姆斯的熒屏新作《滅世》(Revolution)首集收視率創下NBC五年來劇情類劇集的最高紀錄,甚至超越斯皮爾伯格的《穹頂之下》。
尼爾·喬丹
代表劇集: 《波吉亞家族》
當年,由尼爾·喬丹(N e i l Jordan)擔任導演兼編劇的《哭泣游戲》(The Crying Game,1992)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并最終為他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而如今,尼爾·喬丹也轉投電視界,掌鏡歷史劇《波吉亞家族》(The Borgias)。這部劇集以15世紀意大利聲名狼藉的波吉亞家族為主角,英國老戲骨、奧斯卡影帝杰瑞米·艾恩斯(Jeremy Irons)擔任主演,雖然節奏略微緩慢但制作精良、細節考究、場景華麗,吸引了不少偏愛歷史題材的劇迷。《波吉亞家族》由尼爾·喬丹一手策劃,不僅為該劇撰寫了劇本,還同時是導演兼制作人。
李安
代表劇集:《暴君》
曾先后憑借《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兩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李安也要“入鄉隨俗”拍美劇了。美國有線電視頻道FX近日宣布將推出電視劇《暴君》(Tyrant),而執導該劇首集的,正是今年二度捧得奧斯卡最佳導演小金人的李安。FX電視網總裁約翰·拉德格拉夫(John Landgraf)表示對這次合作很有信心:“李安已一再展現他能夠讓角色呈現具有深度和特色、放諸四海皆準的人性的能力。他是最棒的導演人選。”
凱瑟琳·畢格羅
代表劇集:《奇跡之年》
奧斯卡首位最佳女導演凱瑟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在《拆彈部隊》和《獵殺本拉登》后,暫時放棄了自己對硬派戰爭題材的執著,轉投表現紐約家庭的輕松美劇《奇跡之年》(The Miraculous Year)。除擔任導演,凱瑟琳·畢格羅還將親自撰寫劇本。
好萊塢大咖緣何轉戰小熒屏?
當被問及為何涉足電視劇時,大衛·芬奇回答:“長時間從事電影行業,你一定會有些困擾,比如時長被限定為兩個小時的電影作品,必須具備跌宕起伏的故事線,這就使得演員難以進行復雜深入、多層面的人物性格塑造。電影帶來的刺激越來越模式化,角色已經淪為必要敘事中的流水線產物。而且我認為,過去的十年里最好的劇本都出現在電視行業。”
巧的事,憑借《紙牌屋》獲得艾美獎劇情類劇集最佳男主角提名的凱文·史派西也表示:“我很幸運能夠在可以拍出非常有趣劇情電影的時代進入這個圈子。但如果現在再來看,上世紀90年代所拍出來的電影和現在的電影所關注的東西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現在我們看到的最有趣的情節和最有意思的角色,都存在于小熒屏上。”看來,老戲骨與大導演不謀而合。凱文·史派西曾于1996年憑借電影《非常嫌疑犯》(The Usual Suspects)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又于2000年憑借《美國麗人》(American Beauty)加冕奧斯卡影帝。史派西和大衛·芬奇不僅在經典電影《七宗罪》(Se7en)中一演一導有過合作,他本人也是《社交網絡》的制作人之一。
馬丁·斯科塞斯則說,現在真正困擾他的是如何能在好萊塢強大的商業邏輯里,拍出忠于自己的作品。他說他總在問自己:“我還有什么有趣的東西能對觀眾訴說?還是只是在重復一些陳詞濫調?”以拍攝《大西洋帝國》為例,“那個時代的美國歷史是非常豐富的,那些角色和故事我不可能在短短的兩個小時中全部呈現。一部電視劇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和創作的自由,讓整個故事更加豐富。”他說。
被稱為好萊塢“編劇教父”羅伯特·麥基(Robert McKee)曾說,相對于美劇,好萊塢電影的創意性、想象力和表現力都居于下風,并且在他看來,好萊塢電影重形式輕內容的趨勢愈發嚴重。他說:“古希臘的劇作有很多要素,按重要性依次是:故事、角色、意義、對白、音樂,最后才是場面。大片無可厚非,但每次電影出現技術浪潮時,大家會注重形式而忽略故事的講述。如果你不會講故事,仍可以給觀眾色彩、高速剪輯、爆炸、機器人、外星生物等,所有視覺和聽覺的表達都是為了分散人的注意力,然后他們就不會意識到這個故事本身有多蠢。”麥基認為以技術取勝的電影都是暫時性的,“都會消失在歷史里”。
也就是說,在很大程度上特效之于商業電影、尤其是那些視效大片,其重要程度等同于哈利·波特手中的魔杖,而從最直觀的票房來看,最賣座的好萊塢大片通常都是特效唱主角,被3D風暴和技術洪流吞噬的好萊塢正讓電影文化產生倒退——《變形金剛》票房再高,依然掩飾不住好萊塢電影工業的精神虛弱。而縱觀近幾年的美劇熒屏,他們仍然堅持著劇情片的核心價值觀:吸引人的故事、個性鮮明的人物、高潮迭起的矛盾和懸念,并且美劇在類型化的發展上還做出了很多創新,恰好彌補了好萊塢電影喪失的精華部分。這就不難理解從前不怎么親近小熒屏的大導演大制作人們都跑來電視圈弄潮了,因為在打破僵化模式和尋求深度、廣度表達上,美劇的優勢是如此明顯。
《帝國》雜志曾就“表演捕捉技術”這一話題專訪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和詹姆斯·卡梅隆,盡管身為技術流派高手,斯皮爾伯格也不免埋怨:“今天的電影加入了太多的特效。電影以特效開場,以更壯觀的特效結束,而中間的部分,還是特效。”而一旁的卡梅隆則調侃道:“我想他在說《阿凡達》呢。”其實在斯導眼里,《阿凡達》是個“一切為故事服務”的典范,而卡梅隆也一直在重申他快被問吐了的那個答案——特效當然不能壓倒故事。這個理念早在2000年他自編自導的劇集《末世黑天使》(Dark Angel)時就已貫穿其中,與電視劇頗有淵源的卡梅隆在此之后還撰寫過《終結者外傳》(Terminator: The Sarah Connor Chronicles)總共31集的劇本。
正如《帝國》雜志在討論這股名導擁向電視劇的潮流時說,“情節曲折、意義深遠的好劇本和每周都可以在百萬觀眾面前展現自我的驅動力,正讓越來越多的名導們愿意到熒屏上一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