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種類型的影視作品更適合改編成話劇?王一楠說最好符合“三一律”。
三一律(three unities)源于西方戲劇結構理論,是關于戲劇結構的規則,規定劇本創作必須遵守時間、地點和行動的一致。具體到《推拿》,場景被固定在“沙宗琪推拿中心”,主要人物是老板沙復明、張宗琪,員工都紅、金嫣,圍繞盲人群體的生活展開故事情節,比較符合話劇的創作規律。
此外,縱觀由影視作品改編而成的話劇,多為一些成名作,如《武林外傳》《潛伏》《讓子彈飛》等,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觀眾基礎,劇中的主要人物性格鮮明、臺詞精彩,重點情節也被觀眾熟知,因此具備改編為話劇的優勢。“我們也在考慮將《桃姐》搬上舞臺,”王一楠介紹道,“《桃姐》的電影很成功,而且它不僅僅是關注老年人群體,更是關注兩代人的關系。”
對于話劇改編來說,之所以選擇已“成名”的影視作品,首先是利用口碑和收視率(或票房)上較為成功的影視作品的影響力,實現話劇的影響力,將藝術生產的利益鏈更好地執行下去;其次,“成名作”可以降低話劇市場運作的風險度,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影視作品,同時擁有潛在的“含金量”,可以成為話劇作品前期宣傳工作的一部分;另外就是擴大潛在的觀眾群體,吸引對原有影視作品有著深厚感情的觀眾走進劇場,讓他們觀看不同藝術形式的同一題材作品,尤其是若原劇的明星出演話劇,更具號召力和吸引力。
除此之外,那些與社會熱點有關的影視作品也是話劇改編的不二之選。尤其是更具先鋒性和思辨性的主題,與青年觀眾群體如白領、大學生能夠產生共鳴,也適合話劇改編,畢竟年輕群體才是任何市場都要培養的潛在客戶。
一部作品的改編是否成功,首選需要這種新形式能夠提供比原作更為深入的人文思考,尤其是將大眾化的電視劇改編為話劇,更需要構成“深度模式”,至少要保持原作品質的精華;其次,要體現出話劇藝術的獨特美感,而不是將影視藝術簡單移植,從影視到話劇應是一種藝術形態的轉變和提升。可以說,話劇不是撿影視的“殘羹剩飯”或開掘剩余價值,而是需要強大的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