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是“遺憾的藝術”,更是“遺憾的技術”。
最深的感觸,來自最近的制作經歷:我們第一次在地面頻道嘗試運作一檔大型的季播益智節目,電視的前后期系統磨合,足以支撐一篇論文了,絕對比節目內容本身更刺激,比節目的敘事結構更讓人揪心——第一場:舞美好了,造型好了,伴奏好了,選手好了,主持人好了,燈光不好;第二場,燈光好了,選手表現力差了,題庫編輯失控了,主持人慌了;第三場,選手好了,燈光出狀況了,硬盤收錄有故障了,主持人急了;第四場,燈光好了,錄音又出問題了,主持人發燒了??最后一場:燈光好了,選手好了,主持人也好了,第一季節目錄制完成了。
想起《紅樓夢》里那首《好了歌》,甄士隱路遇一跛足瘋道人口念《好了歌》,士隱聽了問道:“你滿口說些什么?只聽見些‘好’‘了’‘好’‘了’。”道人笑道:“你若果聽見‘好’‘了’二字,還算你明白??芍郎先f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p>
有人要說,你的電視“好了歌”,提出的其實是環境和平臺的問題吧:在西藏,再努力水也燒不到100℃,環境很重要;騎自行車,再努力也追不上寶馬,平臺很重要。這話沒錯,但是,不管什么環境什么平臺,只要不超越邊界和自身條件,都可以把事情干得好。當然,前提是系統配置要兼容,團隊合作要和諧。
網傳一道著名的數學題:90%×90%×90%×90%×90%=?結果是:59% 。好多人腦子里都有這樣的概念:把工作做到60%太危險,會被公司炒魷魚;做到100%太辛苦,也不太現實;把工作做到90%就不錯了??墒且溃宽椌唧w的工作往往都是環環相扣的,各個環節之間互相影響的關系是以乘法為基準最終產生結果,而不是百分比的簡單疊加。所以,自以為“不錯了”的90分,最終帶來的結果可能是59分??有朋友說,這就是管理學上的過程控制效應。這個名詞我不懂,我粗略知道一點的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電視的內容生產是個系統工程,有空研究一下每檔節目最后的片尾字幕,你就知道一檔節目的牽涉面有多廣,電視制作有多復雜。一個環節打了折扣,拽了后腿,都會影響到節目效果的最后呈現。國內的電視業,不只是地面頻道體制存在制約因素、摩擦系數,看到業界人士的一個微博:不得不說一聲,和韓國團隊合作,從工作到生活,你想發火都沒機會;和中國團隊合作,你不想發火都沒機會。這就是工業的差距——看來,有切膚之痛的,不是某一個工種,也不是某一群人。
電視界有“片比”一說,就是實際拍片所用的時間與剪輯之后播出時間的比例。人們過去講求效率,“片比”當然適中最好。不過,現在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衛星頻道“劇透”,某檔90分鐘的節目,實際錄制五六個小時,更有節目長達10多個小時,有的一期節目素材就達1000分鐘,甚至有著名節目主持人,因為錄制時間太長,當眾下跪以求觀眾理解。我想,他們每個細節都在“扣”,每道工序都在“磨”,許多環節都盡可能投入120%,只是為了最終有100%的完美呈現——這無疑是個好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