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要開發或營銷一種產品的時候,首先關心的不是未來的市場在哪里,而是該產品的產品力如何。以電影為例,今年國慶檔是一個慘烈的“英雄檔”,大部分影片將成為炮灰,只有少數幾部會脫穎而出,其成敗的關鍵就在于影片的產品力如何。
什么是產品力?產品力是指企業開發滿足顧客需求的產品和服務的能力。電影的產品力就是制片公司生產滿足觀眾需求的影片的能力。不排除有的制片方不追求這樣的產品力——他們不是面向觀眾,只是面向領導。這里,我們所說的電影特指那些面向普通觀眾的影片。
在市場化環境下,一部影片的產品力由價值力、技術力和質量力構成。電影的產品力直指市場,直指觀眾。脫離市場,不研究市場的制片企業不配談電影產品力。中國電影要占據超過50%的國內市場份額,就必須重視和分析市場,然后制定電影產品力開發方略和基本模板。優秀的電影導演會把電影市場想得很復雜,他們的藝術追求常常超越一般人對電影的要求。比如《人再囧途之泰囧》,怎能否認其對市場的穿透力——這也許是第一部啟動中國三四線市場的電影,從此這一個被很多片方和業界忽視的市場,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這就是該片的市場穿透力。
一部+GSFOFS/u1iFCV55qWFFIZ5XVp10Hij7U9yyldqb1FA=影片有多少市場穿透力就有多少產品力。認識電影的產品力不需要添加很多復雜的概念。相對高科技產品,電影的產品力相對簡單直接。今年在市場上贏得成功的影片,絕大部分顯得簡單直接,比如《北京遇上西雅圖》《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等,還有飽受詬病的兩部《小時代》,市場成功均源于直接簡單。
當然,今年也有很多“簡單的影片”在市場上慘遭失敗。電影產品力的秘密就在其中。現在還不能說國產電影質量已經很高。但它們銳不可當地闖進了市場,攪動了市場,讓進口大片措手不及。它們所呈現的多元價值觀,讓很多觀眾眼前一亮。觀眾是電影價值力的判決者。價值觀優秀的電影自然會擁有更多觀眾支持。有的影片也許價值力很好,但后兩力較差。有的影片價值力不夠,但技術力、質量力較強,一樣會成功。提出電影產品力,是為了讓大家注意市場和觀眾的需求,而非自以為是。
影片好不等于有產品力。作為文化藝術產品的一種,電影首先要尊重觀眾的需求。人心思變,精神產品應運而生,其產品力的標準也在不斷變化。在當下,觀眾需要娛樂,因此跌宕起伏、一氣呵成的喜劇電影受歡迎;觀眾對非傳統的價值觀感興趣,對自己所處的現實生活感興趣,所以人物性格豐富飽滿又與現實生活有高度關聯的影片受歡迎;觀眾需要正能量,所以結局回歸真善美的電影受歡迎。產品力的研究,包括前述“三力”的深究都需要時間和苦功,需要從相關性的角度找出基本的規律。
我國社會正處在復雜的轉型期,多種價值訴求都會進入電影創作。我們要寬容地對待爭論,寬容地對待分歧。產品力的核心部分就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