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基本理念\"中有這樣一段話:\"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課標這一基本理念點,強調了學習過程、親歷數學對于學習數學的重要性,體現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小學數學的教學目的不僅僅是使學生獲取一些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獲得自己去探索數學的體驗和利用數學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獲得對客觀事實尊重的理性精神和對科學執著追求的態度。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必須通過學生主動的活動,包括觀察、操作、實驗、交流和應用等等方式,讓學生在玩、做、用的親身體驗中學\"做數學\",通過經歷數學的過程,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
1 在\"玩\"中經歷數學。
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應該是新課程理念下數學基礎教育追求的全新境界。已故數學大師陳省身曾言:\"數學很好玩\"。此言道出了\"玩\"與學數學的關系。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當他們以玩的方式和心理來對待數學學習時,他們就會對數學 產生無限興趣,便會全身心地投入,從而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主動,學得深刻。
在玩中學數學、豐富數學經歷,可以以游戲活動為載體,包裝數學知識,以數學故事串聯數學知識,以小型化競賽呈現數學探究活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設計適當的游戲,讓兒童在玩中探索規律。如教學\"9的認識\",可4人一小組,桌面上畫一圓圈,把9個骰子同時扔到桌面上,看圓圈內有幾個,圓圈外有幾個。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能很好地探索9的組成。再如,設計計算課型時,可以設計一些\"對口令\"、\"找朋友\"、\"螞蟻搬家\"等游戲活動,寓教于樂,寓知于趣,玩中生趣,趣中取知。
2 在\"做\"中經歷數學。
在做中經歷數學,并非指簡單的數學操作活動,而應當是學習者自我探索、自我構建、自我發現、自我創造的一種動態過程。現代教學論主張:\"要讓學生動手做數學,而不是用耳朵聽數學。\"據此,當教學一些抽象的規律性的數學知識時,我們就應借助于相應的操作活動,充分運用教具、學具等,通過動手操作,引導學生在動眼、動腦、動口、動手中去探索規律,在\"做\"數學的經歷中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
如教學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可讓學生通過用橡皮泥、土豆、蘿卜等材料自制的圓柱削切加工成等底等高的圓錐,發現圓柱與等底等高的圓錐的體積的包含關系,再通過把盛滿圓錐形容器的沙子倒向等底等高的圓柱形容器的反復實驗,發現規律——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容器盛的沙子總是圓錐體容器的三倍。如果二者底或高不同,則結論就不成立。這樣學生便從\"做\"數學中發現了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3 在\"用\"中經歷數學。
新課標指出:\"為了適應時代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要,數學課程還要特別注重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應用意識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有意識利用數學學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揭示現實世界中的現象,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另一方面,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與數量和圖形有關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抽象成數學問題,用數學的方法予以解決。\"本著這一精神,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就應引領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在應用中經歷數學,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如學習了統計知識后,在學生掌握了初步的統計方法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了解附近市場或超市商品銷售情況,通過統計比較,提出進貨建議;低年級學生在學了\"分類\"后,可讓學生拿出自己的書包,把書包中的學習用品進行分類;在學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表面積后,可組織學生測算粉刷校舍墻壁的費用,等等,等等。
總之,讓學生在玩、做、用中經歷學習數學的過程,不僅可以使學生親身參與數學知識、結論形成的過程,幫助和理解掌握相應的數學知識,更可以給學生帶來探索的體驗、創新的嘗試,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讓學生在玩、做、用中經歷學習數學的過程,不僅可以使他們獲得發現的機會、實踐的條件和思辨的氛圍,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特的思維個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玩、做、用中經歷學習數學的過程,不僅可以暴露他們在學習中產生的各種疑問、困難和矛盾,更有利于他們養成克服困難的意志,獲得成功的體驗,敢于迎接挑戰,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積極創造和提供各種經歷數學的機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