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本上的文章,大都是精選名家的經典之作,其語言、格式、表達方法等等都是學生學習的最好典范。作為教師,在教學中當然不應該就課文論課文。一篇課文的學習,通常大家認為只要掌握了字詞,理解了內容,進行了思想教育,這基本上就達到目的了。在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除完成上述要求外,更重要的一點是,應該把課文的學習與寫作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時時受到寫作的啟示。正像葉圣陶先生說的那樣:\"閱讀和寫作是對等的兩回事,可不是彼此不相干的兩回事,認真閱讀有助于寫作。\"怎樣從閱讀教學入手,學習寫作方法呢?我的具體做法是:
1 緊扣課題,學會審題。
小學語文課本中,課文的命題方法多樣,有的是用人名、地名、物名命題的;有的是用事件命題的,如《田忌賽馬》等;還有的是以中心命題的,如《偉大的友誼》等。題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我們可以窺視文章的內涵。所以,我在教學中,結合具體課文,教給學生怎樣認識題目類型,凡以人名、地名、物名命題的文章,離不開敘述人物、事物的特點或在這個地方發生的事情;凡以事件命題的文章,其題目就是這件事的高度概括;凡是以中心命名的文章,所敘述的內容最終都是為了說明這個中心等等。學生掌握了這些規律后,在作文時,就能運用從閱讀中學來的審題方法,分析題目的寫作要求,避免了跑題、偏題的現象,抓住主題來習作。
2 篇中取段,練寫片斷。
在指導學生讀懂、讀熟課文的基礎上,以課文某些段落的寫作方法,從學生生活中選材,有計劃地指導學生練寫片斷。如我教《我愛故鄉的楊梅》時,就指導學生學習第三段先寫形態,再寫顏色,最后寫味道,從生到熟再到熟透,按生長順序的寫法,指導學生課外觀察一種蔬菜或水果,注意它有什么特點,先說說它的形狀、顏色、味道、吃法等,然后根據說的內容寫一段話。教《課間十分鐘》時,指導學生學習\"丟沙包\"一段,先后寫了活動的地點、活動的項目、活動的過程和參加活動的心情等四項內容,其中活動的過程著重寫了:丟包——躲包——抓包。然后讓學生模仿《丟沙包》片斷,寫自己熟悉的一項活動,如《跳皮筋》、《踢毽子》等。要求學生把片斷寫具體。教《偉大的友誼》時,指導學生學習第七自然段用總起句開頭的寫法,練寫\"老師對我要求非常嚴格\"的片斷。這些片斷的練習,為大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 模仿范文,練寫篇章。
范文是學生作文的借鑒。基于這樣的思想認識,我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范文的作用,指導學生模仿范文,練寫篇章,使學生的作文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如《落花生》一課,在我的啟發引導下,學生知道這篇課文是緊緊圍繞\"議花生\"來寫的。作者的寫作思路是:種、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挖掘花生的\"品德\"。按照這個思路,作者把重點段寫得特別詳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然后以《話說西瓜》為題,要求學生仿《落花生》一課的寫法,勾畫出思路圖:買、切西瓜——吃西瓜——議西瓜——挖掘西瓜的\"品質\"。重點指導學生寫好議西瓜,即議西瓜的特點、作用——清暑、解渴、治病、營養豐富。挖掘西瓜的\"品質\"——腳踏實地,緊緊依偎大地,不忘大地養育之恩。由此展開聯想,明確做人的道理。又如在學了《第一次跳傘》后,讓學生以《第一次……》為題寫一篇簡短記敘文,學生并不困難地仿照例文,有條理地寫出了《第一次逛集市》、《第一次騎車》、《第一次寫作文》等短文。
這樣指導,開始會有千篇一律的弊端,但對每個學生來說,每次訓練都是一次提高,都有收獲,他們由厭煩作文到愛寫作文,從而產生興趣,隨著訓練次數的增多,學生漸漸入門,全班的作文會從千篇一律到大同小異再到百花齊放。
4 重視背誦,積累詞語。
背誦不但能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更能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小學生正處于記憶的最佳時期,小學階段背誦的東西往往可以終生不忘。根據這個特點,我讓學生熟讀、背誦一些語言經典的范文。凡課文中要求背誦的課文讓學生全背,逐個檢查。對課文中不要求背誦的讓學生將重點精彩段記下來,并要求學生在作文中靈活運用。實踐證明,學生背的多了,詞語也就豐富了,因而寫的文章就比較精彩。
總之,讀寫結合,以讀促寫,不僅使學生學到了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方法,而且培養了學生理解課文的能力和選取材料、認識事物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