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標準頒布實施過程中,對于如何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并在短期內培養學生的能力,幫助其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成為較高素質的人才等就是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課題。為此,我在初中化學教學實踐中,探索了以下改革課堂結構,提高教學質量的做法。
1 深挖傳統課堂教學結構弊端
長期以來,傳統教育教學理論下的課堂教學結構一直機械沿用\"五環教學法\",即組織教學——復習提問——講授新課——鞏固練習——布置作業。初中化學學科的教學自然也走不出這個僵化模式。而從\"應試教學\"轉向素質教育的今天,\"五環教學法\"弊端也就逐步暴露出來,概括起來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l) 它不能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起來。在這一模式的束縛下,教師成了課堂的\"權威\"、\"中心\",學生不過是盛知識的\"容器\"。教學過程只有教的積極性,而沒有\"學\"的主動性,更談不上學的創造性, (2) 它違背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智力的開發; (3) 它不符合初中化學學科的教學規律。初中化學教材是學生初次運用規律性聯系認識物質世界的一種特殊教材,所以它有自身的特殊結構和特殊要求。這就決定了我們在初中化學教學的過程中,要適應\"三個面向\".圍繞新課程標準要求,探索一條適合學生實際,突出教材特點的新路來。為此我們必須改革過去單調死板的課堂教學結構。
2 尋找課堂教學結構改革的依據
\"五環教學\"的教學結構確實已不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了,新的教學結構亟待形成,在新的課堂教學結構形成過程中應遵守以下三條依據:
(一) 《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繭的決定》是課堂教學結構改革的總依據。《決定》指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這是初中化學課課堂教學結構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
(二) 圍繞提高素質的目的,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真正體現質量第一,切實實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改思想。
(三) 初中化學教材的特殊結構和特殊要求是初中化學課堂結構改革的現實依據。
3 設置臺理的課堂教學結構
課堂教學結構改革的目的是要破除僵化、死板的\"五環教學\"模式,建立起適合學生實際、生動活潑,讓學生主動發展的新結構,以期普遍提高初中化學教學的質量,培養出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為此,這就要求改革后的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結構必須具有靈活性、實用性,也就是說教學結構要適合教材實際和學生特點。
初中化學課型是依據教材內容劃分的,而它的課程結構是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系、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識規律來確定的,包括九種課型:緒言課、具體物質課、理論課、概念課、計算課、化學用語課、學生實驗課、單元練習課、復習課。
(一) 緒言課:初中化學緒言課是把學生引入一個奇妙的化學世界,是'開宗明義\"的一課。
(二) 具體物質課:它在初中化學課中占重要地位。它突出讓學生觀察實物和動手實驗,側重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獨立操作能力。具體物質課的結構包括:質疑——觀察、實驗——閱讀、討論——分析、歸納——得出、結論——練習、應用。
(三) 理論課:它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講授時要抓住教材的內在聯系,充分用實驗、模型、幻燈、圖表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能力,形成科學分析的學習方法。理論課的結構:質疑——討論——分析——培養方法——運用結論。
(四) 概念課教學的重點是概念的形成和運用。概念課的結構是:概念的現象——概念的本質——分析對比形成概念——練習運用深化概念。
(五) 計算課:是通過有關化學計算知識的講解與練習,使學生掌握解題的格式,總結規律,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化學知識解題的技能。
(六) 化學用語課:化學用語是國際通用的一種工具,它是從屬于物質及其組成、結構、性質和物質變化的一種特殊的思想形式,是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發展記憶力和思維力不可缺少的工具,教學過程中可采取先分散、后集中的方法讓學生逐步掌握并熟練運用。
(七) 學生實驗課:學生實驗課要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實驗課的結構包括:實驗前指導:學生口述操作步驟,強調注意事項;操作、觀察、記錄;討論、分析、歸納結論;利用結論研究新課題;完成實驗報告。
(八) 單元練習課:以學生練習為主,教師解析疑難問題和總結規律為輔進行小結。目的是使學生把知識和技能結合起來變成熟練的技巧,重在培養學生歸納、運用知識的能力。
(九) 復習課:復習課指期中、期末復習所學知識的課型,它要求把知識條理化、系統化、規律化,復習課要抓住重點,集中薄弱環節,查漏補缺。復習課要側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