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好個性對一個人的生存、發展、成功起著重要作用,教育的目的應是“人的個性培養計劃”。培養一個人就是培養一個人的健康個性,個性塑造在整個幼兒階段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并主動在教育教學中對其施以積極的影響。文章從“個性”與“健康個性”的涵義出發,闡述培養健康個性的重要性,分析當今幼兒個性中存在的若干問題,找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使幼兒個性朝著良好方向發展,為今后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健康個性 培養 問題 措施
良好個性對一個人的生存、發展和成功起著重要作用。培養一個人就是培養一個人的健康個性,教育的目的應是“人的個性培養計劃”。個性塑造在整個中小學階段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小學教師必須深刻的認識到這一點并主動在教育教學中對其施以積極的影響。
1 培養幼兒健康個性的重要意義
對于健康個性的塑造,魯迅先生早有憂慮,當許廣平問及“我總不解教育對于人有多大效果?世界上各處的教育,他們造就人才的目標在哪里?……究竟教育是怎么一回事?是否要許多適應環境的人,可不惜貶損個性這環境,還是不如設法保全每人的個性呢”魯迅的答復是:“現在的所謂教育,世界上無論哪一國,其實都不過是制造許多適應環境的機器的方法罷了。要恰如其分,發展個人的個性……”隨著整個社會經濟機制逐步和“全球化”接軌,導致了多元化的價值觀發展。目前在學校教育及家庭教育方面卻忽視了幼兒個性的發展。筆者將從以下幾點來論述幼兒健康個性培養的重要性。
1.1 從社會發展方面看幼兒健康個性培養的重要性。
在當今社會,僅僅擁有健康的身體是不夠的,沒有健康的個性是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的,擁有健康的個性才能不被社會淘汰。在幼兒階段培養幼兒健康的個性,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的認識白己,以適應和促進社會的發展。
1.2 從幼兒的自身發展的需要看健康個性培養的重要性。
全面發展最本質的概念就是指個人的身和心、體力和智力的全面發展。時代呼吁著人的全面發展與培養健康的個性相結合。
1.3 從已有的存在問題看個性培養的重要性。
一個健康成長的孩子,不僅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更需要一個健康的個性。幼兒個性的培養,已經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當今的幼兒是在中國改革開放后出生和成長起來的。
2 當前幼兒個性普遍存在的缺陷
2.1 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
以自我為中心,唯我自尊的典型表現是把每一件事物都與自己的身體關聯起來,好像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他們只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情感去判斷和理解事物、情境以及與他人的關系,而完全不能采取別人的觀點,不注意別人的意圖,不會從別人的角度去看問題。
2.2 獨立性差,依賴性強。
獨立自主意識是全面發展的基礎,獨立性越強,發展得越快越好。陶行知有一首通俗的《自立人之歌》:“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上不算是好漢”現在讀起來仍很親切,感到切中時弊。孩子要健康成長,必須從小克服依賴性,不依賴父母、親友、老師。
2.3 只能接受順境,不能接受委屈或挫折。
許多老師眼中的好孩子也存在著許多的個性問題。這些好幼兒往往在學校深得老師的喜愛,天天聽的都是表揚,各類“好幼兒”都當過,甚至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表揚,榮譽就應當屬于他們。所以我們往往發現這些幼兒“說不得”,老師要是一批評,反應就比較劇烈,哭天抹淚的,甚至作業當中,老師指出存在的問題也不服氣。這些幼兒聽慣了來自各方面的夸贊,沒有經過挫折的考驗。這些一帆風順的“好幼兒”就像溫室里的花朵,沒有經歷狂風暴雨的考驗,將來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還能綻放嗎?
2.4 社會適應能力差。
社會適應能力是指個體對社會環境中各種變化的適應能力。社會適應能力是個性健康的重要標志。它直接影響著幼兒的身心健康,也影響著個人未來的幸福生活的發展。
2.5 人際交往能力差。
在學校中總有這么一類孩子,特別不愛說話,語言表達能力差,不與別人交往,表現出明顯的社會交往能力發展不足。
3 幼兒個性培養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影響制約因素
3.1 社會培養方面。
時下,一些人喜歡用“張揚個性”的提法,這個提法不太科學。因為它有一個錯誤的前提,似乎“個性”是個絕對好的東西,尊重它,欣賞它還不夠,必須要張揚。有些社會組織和媒體一味強調個性解放、強調個人隱私,似乎已是過了頭了。社會上一部分人全盤否定我國傳統教育,片面認識國外現代教育,過分地夸大張揚個性的好處,缺乏對幼兒進行正確全面的引導。
3.2 家庭教育因素的影響。
家庭教育是對孩子教育的主戰場,家庭環境、指導觀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直接影響著孩子個性的成長。
3.2.1 家庭教育環境方面。
家長的文件程度是影響家庭教育的一個因素。有較高文化知識及修養的家長能比較客觀地評估自己孩子的能力、性格、特點,去挖掘孩子潛在能力。
3.2.2 家庭教育指導觀念方面。
在現代競爭的社會里,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博學多才,有一技之長。據調查有些家長由于文化程度較高,職業穩定,讓孩子將來有一定的社會地位,這種愿望并不強烈。
3.2.3 家庭教養方面。
在實踐中發現:文化程度高的家長比較明智,不主張用物質獎勵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較重視父母言傳身教的方法,能尊重孩子興趣,盡量滿足孩子好動的愿望;而文化程度較低的家長則傾向于以物質獎勵來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忽視父母的榜樣作用,有抑制孩子興趣的傾向。
3.3 學校教育方面。
堅持全面發展是我國學校教育不容置疑的根本目標。但有些學校卻認為,堅持全面發展,就不該突出發展個性;主張發展個性,就是否定全面發展。把發展個性與全面發展放在對立的位置上。在發展個性方面,由于受“升學率”指揮棒的控制,一些學校卻存在著借 “發展健康個性”的時髦口號,對幼兒厚此薄彼,只注意“尖子”和“優等生”的發展,認為“尖子”和“優等生”代表了“健康個性”,對所謂的“差生”、“劣跡生”或放任不管,或厭棄鄙視的問題。
3.3.1 認識理念的影響。
長期以來,我們以“全面發展”作為指導學校教育的工作方針,但它在現實中往往變成“平均發展”,影響了幼兒的個性發展和特長發展。
3.3.2 學校環境的影響。
優美的校園環境會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在這樣的物質環境中,幼兒可能會對接受教育產生興趣,并可能形成維護良好環境帶來的責任感。除了物質環境之外,一個學校良好風氣也會對幼兒的個性發展產生影響。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幼兒容易形成強烈的成就動機,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并有利于他們形成健康的個性。
3.3.3 教師行為的影響。
教師是幼兒心目中的權威人物,他們是繼父母以外與幼兒保持長久而密切的關系的主要成年人。因而,教師的個性、能力等特點,以及教學、教育風格都對幼兒個性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
3.3.4 我國教育傳統的影響。
應試教育是以“應試”和“升學”為直接目的的教育,只重考試的模式更加壓抑了人的個性發展。
4 改善與加強幼兒健康個性培養的有效舉措
良好個性對一個人的生存、發展、成功起著重要作用,教育的目的應是“人的個性培養計劃”。培養一個人就是培養一個人的健康個性,個性塑造在整個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師和全社會必須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并主動在教育教學中對其施以積極的影響。
4.1 正確認識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辯證關系。
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不是對立的,而是辯證統一的。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全面發展是個性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個性發展是在全面發展基礎性標準上的有選擇的發展。原蘇聯所說的全面發展就是指個人或個性的全面發展。
4.2 通過活動來培養。
幼兒個性的形成和發展是以活動為基礎和前提的。活動能表現幼兒個性,使健康的個性逐步形成,孩子活潑好動,喜歡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所以我們要在活動中激發他們的進取心、求知欲,并開發他們的內在潛力,使他們熱愛學習,渴望求知。通過感興趣的活動豐富他們的業余生活,培養幼兒健康的個性。
4.3 利用教師行為來培養。
教師不但是教書育人的教育工作者,還應是幼兒心理健康的塑造者。幼兒的個性發展與教師的個性有著直接的聯系。教師對幼兒的個性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具有開拓性的健康個性的教師能夠以平等的態度與幼兒在學習和精神上進行交流,有利于培養幼兒健康的地個性。幼兒的模仿性要求教師以自身鮮明、健康的個性為他們提供示范。
4.4 利用家庭教育來培養。
對于孩子個性的培養,家庭教育可能會走進培養健康個性的誤區。有些家長誤把個性的培養認為是放任自流,隨便自己的孩子怎樣發展。對此,家長不能片面強調自由而忽視規則的教育。然后要根據兒童個性差異對家長進行分類指導;對家長期望值比較高而孩子個性發展差的家庭給予正確指導,引導他們了解自己孩子的個性,不是消極地遷就,或提出過高的要求。
4.5 踐行課堂民主。
在校期間,幼兒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里度過的,課堂教學為幼兒個性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氛圍。所以,教師要走到幼兒中間去,與幼兒平等交流,充分尊重幼兒的思想;允許他們獨立思考并發表個性化的意見。在課堂中要以幼兒為主體,教師只是發揮引導型的作用,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幼兒,打破教師一直講幼兒一直聽的習慣。
【參考文獻】
[1] 王麗娟,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8年10期。
[2] 陳愛紅,淺論幼兒健康個性教育研究,今日科苑,2010年08期。
[3] 李麗,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新課程,2010年05期
[4] 張慶,班主任抓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見,現代閱讀(教育版),2010年22期。
[5] 褚遠輝,淺析幼兒自律能力培養,普教研究,1997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