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中從興起的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出發,闡述了中職學校的德育教學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核心,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目的,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指出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為: ① 要探索一條符合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的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德育教學之路。 ② 要有一支熱心教育,具有良好心里品質、職業道德,富有創新精神、文化底蘊深厚、樂于現身的創造型教師隊伍
【關鍵詞】德育教學 學生 創新精神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經說過:\"人人是創造之人,天天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造之地。\"然而,長期以來,我國教育界對學生的創造性教育并未引起重視,即使一些對創造教育起步較早的地區和學校,也多局限于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和勞技課中。而對學科教學過程如何滲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問題,不但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且還把\"雙基\"教學與學生創新發展對立起來。其實,這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認為教學不只是讓學生被動的去獲得知識的結論,而是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去\"發現\"之時:不只是能解答一個個習題,而是掌握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學習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認識科學的本質、訓練思維能力、掌握學習方法的手段。未來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小學生面對瞬息萬變的科技進步和激烈的競爭做到處驚不變應付自如。課堂作為培養人的最主要場所,更應負起這一責任。本文要結合國內的一些探新與研究,探討中職德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問題。
1 探索一條在中職德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之路
在中職德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一個探索性問題,目前還沒有切實可行的模式可以參照。因此,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得探索出一條適合在課堂教學之路。
1.1 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課堂教學
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便要從它的組成因素入手,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便要從他的組成因素入手,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依據現代認知遷移理論,基礎知識學的月扎實,其大腦認知結構觀念的儲存越豐富、越牢固。一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多半是由于基礎知識方面掌握比較好的緣故。在中職德育教學中,就應通過啟發學生自覺的進行新舊知識聯系,引導學生學會有知識之間的相同、相似、相關、相通,找到知識之間的連接點從而達到溫故求同促理解的目的。使學生的思維沿著舊知識這一方面發散,這就培養了學生發散性思維中的流暢性。然而,僅僅掌握基礎知識是遠不夠的。
教師的教學還應該注意培養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動態學習心向。這種動態學習心向的養成有賴于應變學習能力的提高。學有法而無法,教師在肯定學生認真刻苦的學習態度的同時,還要教會他們能經常\"隨機應變\"、\"另辟蹊徑\"的學習方法。因為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要從流暢新入手,但不能滿足流暢新,還要抓住\"變通\"這一特征。引導學生采用\"從仿到變促創新\",即通過類比分析求創新,通過逆向思維促進創新,通過另辟蹊徑會創新,這就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其前兩個特征的基礎上想最高層次的特征獨立性發展。通過計較各種思維機果的訓練,引導學生學會找到知識的理解及方法的最優點,從而達到小結比較會擇優的目的,這是鞏固訓練的必要條件,也是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最后步驟。
1.2 培養學生創造個性的學科教學
任何創新活動,都收到個性的極大制約,都需要對已有觀念、方法、理論的突破。獨立性是創造個性的特征,而現在學校中普遍存在的應試教育造成學生的惰性——依賴長者和他人的心理。針對這一不合理現象,我們在中職德育教學中,應發揚教學相長,突出學生主體性作用,堅持已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為核心,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達到學生會自學、自評和自控,實現在求知的實踐中增強自我意識,強化創造思維。然而,每個人的創造個性是各異的,對創造個性的具體描述也是多種多樣的。但在總體上,優秀學生或創造型人才在創造個性上的特點總有一些行同之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的最終目的便是讓它們成為創造型人才,以適應社會的發展。要使他們獲得這些創造個性,在具體教學過程中,
(1) 要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寬松愉悅的心理氛圍,注意教學評價態度和語言,讓學生感到心里安全和心里自由,表現出有尋根問底、大聲詢問的傾向,樂意把自己的發展的東西告訴別人,干預對不同意見,哪怕是權威觀點提出挑戰。在課堂上,他就會去積極思考、回答問題。即使答案錯誤或不成熟,也不怕被老師批評而羞于說出口。
(2) 知道學生學會自學。自學是學生自己選擇目標,按統一的教學計劃,自定的步驟去學習,它依靠獨立自主的探索精神,運用適合個性的學習方法而達成的。鑒于會自學的標準:攝取知識的主動性,克服困難的堅韌性、發現問題的敏捷性。要求學生在每節課前,不管老師要求與否,都應積極主動地預習,自覺自愿地完成作業,多方尋求各學科的補充讀物。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依然保持旺盛的學習積極性,不灰心、不氣餒、肯鉆研,頑強克服學習上的障礙。同時,還要善于質疑問難,就算是一個公理,也要自己的頭腦想一想,是否有理,不能滿足現成的結論。因為會自學這個能力最能反映出創造性人才在個性上的特點,因此,讓學生學會自學是培養創造個性最關鍵的一點。教師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通過提問來鼓勵學生回答,同時,也讓學生通過質疑來回答。
(3) 促進學生學會自評。第一步驟的回答結果,由于學生知識水平的限制,必然有優劣或正誤的差異。因此,教師應讓學生明白學習目標的要求,并能獨立按照學習目標的要求對他人和自己的回答作出判斷,從而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自我評估能力。
(4) 教師還應啟發重視反饋,增強學生自控。反饋修正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獲取信息的終端調控。故重視反饋便是讓學生各自在擇優自評的基礎上,對自己的學習結果作一次認真自查,自覺差漏補缺,揚長避短,做好自我調節,從而提高對學習的自我監控能力。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自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提高創造意識,促進自評,而自評可以明辨創造方向,促進自控,反過來自控可以調節學習行為,促進自評,這樣形成一個良好循環,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作用和創造潛能。
2 有一支熱心教改,富有創新,樂于獻身的創造型教師隊伍。
2.1 教師本身要有創新精神。
俗話說:\"正人先正己\"。要使學生能在學科學習中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教師得先開發他們自己的創新精神。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理解和找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途徑和方法,鼓勵、愛護學生的創造型。
2.1.1 創新精神的動力是主體意識,教師應該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即自我意識。充分展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獨立思考,慣于突出并堅持不同見解,具有改革的勇氣,干預試驗,不怕挫折,敢于摒棄那種傳統的觀念。同時,又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師德,對自己的言行負責,而不是把成功或失敗歸結于環境或他人,提倡教師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學風格和行為模式。
2.1.2 創新精神常常表現為不斷探索,不斷超越自我的自覺意識。教師不滿足于已知的東西和習慣的做法,而應該有一種探索未知世界的濃厚興趣和自覺性。在思維方法上,除了趨同之外,還應該有求異、求新思維,并養成轉眼問題的習慣。教師對知識的探索不僅僅限于某一學科,應該有較寬的知識面,這樣才能更易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2.1.3 教師還應該有較強的知識綜合能力。由于新知識、新方法產生很快,要求教師不是打破常規,把他們及時的運用到教育過程中,這就使得教師需要接受和理解新東西,而且在知識遷移、聯系、綜合并創造性的應用于實踐之中等方面具有較強能力,尤其是在動手方面的能力,目前教師普遍較弱,需花大力氣去改變。
2.2 要創造一個有利于創新的文化氛圍。
一個新事物的產生、接受,首先需要轉變觀念。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這個問題上,首先,教育部門和學校領導要轉變教育觀念。切實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作為素質教育的總要內容之一,并徹底改變以唯\"升學率\"、唯\"分數\"判斷師生優劣的評估標準,主動給教師減輕心里壓力,為教師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給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提供一個生動活潑、寬松愉悅的文化氛圍。同時,領導不但要自己積極參與教改,而且還要積極為教師進修和教改試驗提供條件。
未來教育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最終實現教育發展的方向,使我國在世界上立于強國之林。
【參考文獻】
[1] :張書豐《關于教育創新體系的思考》《中國教育報》1999.1.22.
[2] 王新如《學習遷移理論及其教學中的應用》《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88.2
[3] 廖正峰《學生創造個性培養的理論與實踐模式主動思維訓練的教學模式構想》《中學教育》1999.3
[4] 林崇德《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1
[5] 萬云英《學生創造力及其培養》《心理學探新》19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