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觀認為課程是教材、教師、學生、環境四因素的整合,是這四部分構成的一種生態系統。教師走進新課程最重要的是樹立新的教育理念。要把這種理念變成人的素質光有對這種理念的認同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對這種理念的進一步的感悟。而這種感悟只有在實踐中才是最有效的。以下是筆者在教學中進行的一些實踐。
1 激勵學生自己學數學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自主建構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離不開學習主體與文本之間的交互作用。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是自主建構。有意義的發現學習也是自主建構。在學習過程中,既沒有絕對的接受學習,也沒有絕對的發現學習,總是兩者相互交替,有機結合的。在這個過程中,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主動接觸外界的信息(包括課本),并用自己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去解讀這些信息,從而賦予認識對象以心理意義,如講平方差公式時,先在屏幕上打出: ① (1+2x)(1-2x) ② (2a+3)(2a-3) ③ (100+1)(100-1) ④ (x+3)(x-3)讓學生比賽計算,看誰做得又快又好,并且讓學生自己找找看看,存在什么規律,當你找到規律時,\"平方差公式\"就找到了。(學生個別學習3分鐘)。接下來,分組討論交流想法。得出結論:(a+b)(a-b)=a2-b2。在交流的過程中時中,學生交流的不僅僅是知識,同時還包含方法方面的交流,情感態度價值方面的交流,并且記錄下自己的設想。這種交流達到了更大范圍的資料整合。這樣,在教學中學生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學會了認真看書、仔細觀察、用心思考、用心體會的好習慣,真正學會\"讀\"數學書。
2 激發學生\"用數學\"
新課程提倡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技能解決問題的發展應用意識。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險、分期付款等經濟方面的數學問題,已日漸成為人們的常識。因此數學教學不能視而不見,不管實際應用,這樣恐怕就太不合時宜了。
學生學習知識是為了用知識。但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大多數學生不知道為什么學數學,學數學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學時,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在講\"圓周角定理推廣的應用\"時,首先創設情境\"老奶奶不慎把一個圓形的玻璃鏡子掉在地上,打成了不易帶走的幾塊碎片,老奶奶很著急。你能想辦法幫助她嗎?把碎片重新拼成新的圓形的鏡子嗎?你能用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這個問題嗎?\"——\"破鏡重圓\"是生活中很實在的問題,老師引導學生把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運用到生活實際中,鼓勵學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實際問題帶到課堂,嘗試著用數學方法解決,并注重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這既有利于挖掘學生的潛力,又有利于培養學生初步創新能力。經常這樣訓練,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對于我們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欲望,變\"學數學\"為\"用數學\"。
2 引導學生感受體驗數學
尊重學生的不同感受及其思考的方向,引導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如在學習\"函數\"時,我首先舉出生活中函數關系的例子,引導學生感受生活當中的變量及變量之間的關系。對于變量,每個學生的感受是不同的。因此學生舉出很多生活中的變量的例子。
如:\"人的身高越大,做衣服用的布料就越多\";\"船在水中航行,順水走時水流的速度越大,船走的速度越快\"。在感知的基礎上,再設計四個層次的問題,引發學生如何把生活中的函數關系轉為數學問題。在\"描點\"這一步,學生把實驗中的數據落到直角坐標系中,使生活中的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在\"判斷\"這一步,用尺子去量,找出各點之間的規律,從而斷定各點在一條直線上,這一步讓學生體驗到整個的函數關系分布的情況。在\"求證\"這一步,學生選擇兩個點,利用兩點求出一次函數的表達式。使學生體會到可以從具體的幾個點得出一般規律。在\"驗證\"這一步,使學生體會到前三步是一個猜想的過程 ,通過驗證,說明猜想的正確性。在這四個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再如何把生活中的現象轉化為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體驗數學,涉及的每一步都是學生能夠達到的,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獲得不同的體驗。
以上幾點是我在教學實踐和學習時的心得。新課程改革已全面展開,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們應盡快成長起來,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的困難,要不斷學習、反思,不斷充實自己,積累經驗,在實踐中去感悟新課程理念,讓實踐之樹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