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課堂提問,是一項既簡單而又復雜的綜合性教學藝術。所謂簡單,是因為在課堂教學中,為了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情況,教師可以隨時提問;所謂復雜,是因為課堂提問要做到恰到好處,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必須從多方進行考慮。課堂提問是教學中師生互動的一個平臺,也是老師反饋學情的基本途徑。隨著新課程的實施,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成了當前要急切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英語課堂 課堂提問 有效性
在眾多課堂教學方法中,前蘇聯教育界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就叫做問題教學法,已成為有世界影響的教學方法之一。“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這一名言,對于教師把握課堂質疑具有深刻的啟示作用。思維是解決問題的必要途徑,而問題又是思維的起點和前提。英語課堂中的提問,作為英語課堂教學師生雙邊活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形式,正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的始終。高中英語新教材從指導思想、編寫原則以及內容選擇等方面都體現了當前英語教學的新理念和以人為本的思想,提出了以學生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思路。為了適應課程改革的各項要求,教師應充分利用題材廣泛且體裁多樣的課文和話題資源,精心設計各種類型的問題,訓練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修養,以形成學生觀察思考的習慣,培養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升華學生的道德品質,不斷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而課堂提問則是為學生提供聽英語、想英語、說英語的一個效仿真實的學習環境,同時也是師生加強溝通、活躍課堂氣氛、增進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相長的有效方式。那么,怎樣設計一堂課的提問,以使所設疑問合理、適當、有意義,起到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1 英語課堂提問設計原則
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課堂提問方面要首先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1 動機激發的原則
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提問如果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他們就有了學習的原動力,這是啟發教學的關鍵所在。為此,教師必須從教材和學生心理特點出發,引人入勝、步步深入、循序漸進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啟發性的問題,用科學的、藝術的、生動的語言吸引學生去積極思維。
1.2 思維啟發的原則
教師的提問,應富有啟發性。所提問題要激發學生的思考與求知欲,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引起學生的探索活動,并在探索活動中培養創造能力,不能為提問而提問。教師必須明確提問不等于啟發式,好的提問才是啟發式提問,啟發式提問重在所提問題有價值和有意義,能夠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展其思維能力, 真正讓學生能從問題中有所悟,有所得。
1.3 難易適度的原則
問題提得太淺,不易引起學生的重視,達不到從表層逐步深入的目的,提得深了,又啟發不了學生思考。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水平,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做出正確的估計,并在此基礎上把握提問的難度要求,恰如其分地提出難易符合學生程度的問題。此外,要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有的放矢進行提問,知識從“哪”提,向“誰”提,防止出現提而不動,啟而不發的局面。
2 英語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要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筆者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
2.1 課堂提問技巧
(1) 換用詞語(rephrasing)。如果學生不能理解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應采用另一種表達方式重新提出問題,或者將一個較綜合的問題分解成幾個淺顯、易被學生接受的問題。例如,教師可以這樣給學生解釋:Let me put the question in a way that will help you understand it better…
(2) 提供更多的信息(provid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學生不能正確回答問題可能是由于缺乏答題的關鍵信息。此時,教師應設法將這些信息提供給學生,如一些信息詞,關鍵點等,以幫助他們去思考問題,而不是直接提供正確答案。要讓學生“跳一跳能夠得到葡萄”,樹立努力就能達到目標的意識。
(3) 預測答案(predicting answers)。有時由于學生對正確答題缺乏信心而放棄回答問題的機會,這時,教師應設法鼓勵學生大膽預測問題的答案。例如: What is the likely result of this story?
2.2 課堂提問回答形式
(1) 單個回答——由個別學生單獨回答某個問題。
(2) 小組討論——由小組成員集體討論,最后由小組代表回答,其他成員補充。
(3) 全班討論——全班同學共同討論同一問題,各抒己見,最終得出統一答案。
例如,一次學習交流活動中,有一位老師在講授HUMOUR這個話題時,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
Question 1. How does Marsh show her view?
Question 2. How to be a good humor maker?
這兩個問題在上課材料當中都沒有明確而直接地給出,只是一些零散的信息。回答這兩個問題需要學生在此基礎上做一個簡單的概括總結。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上課教師采用了PAIRWORK的形式進行合作學習,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同時學生也在這一過程中體驗到了合作學習的樂趣。在另外一個課題“VOICE MAIL”的教學中,一位老師設計了這樣的問題 “After your learning something about Voice Mail,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uture of Voice Mail?” 讓學生討論,然后全班同學各抒己見,發表個人看法,課堂氣氛熱烈,課堂教學效果也很好,同時這也體現了新課程所倡導的全員參與學習的教學理念。
2.3 課堂提問的藝術
(1) 問題設置要合理
問題是思維的向導,課堂提問是英語交際活動的催化劑。合適的課堂提問,往往能把學生帶入一個奇妙的問題世界,使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答案,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關于VOICE MAIL 課題上課中,另一位教師在沒有給學生交代清楚什么是VOICE MAIL 的前提下,就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When can you hear some Voice Mail messages in our daily life?” 結果大部分學生顯得很茫然,不知所措。被叫起來的學生也只能隨便說一下應付回答。當然這樣的一個結果就不能說效果好了,問題的關鍵是問題的設置位置不合理。
(2) 不能僵化答案
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形成,必須有他們自己的空間。沒有學生思考的空間,也就沒有思考的存在,當然也就不會有創新意識。這就啟發我們:提問不能太簡單、太直接,不能指向性太強,不能讓學生不加思考便可答出,而要有一定的思維空間,問題要能引起學生的質疑、探究、發現,讓學生在質疑、探究、發現中獲得知識和體驗,這就要求教師不能把答案僵化。正如在現在的許多公開課上,當學生回答的與標準答案不一致時,教師就使勁把學生往標準答案上拉,殊不知這樣就僵化了學生的思維。教師要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開放性、探究性問題能讓學生自由發揮,無形之中就培養了學生創新的意識和能力,使課堂成為學生舒展靈性的空間,課堂的魅力指數也大大增加。英語教學作為一門語言教學,更應該重視學生體驗式的知識生成,而不能過分強調結果的唯一性,否則不但不能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反而會抹殺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致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降低。
(3) 選好提問對象
在提問對象的選擇上也要做到“點面結合”,不能只顧及舉手積極的同學,也要兼顧相對“安靜”的同學,因為被提問的次數和頻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有時候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過多地選擇幾個經常舉手或表現積極的同學來回答問題。表面看起來學生都掌握得不錯,但是并沒有從一些比較“安靜”的學生那里反饋到教學效果,這樣的教學應該不是成功的課堂教學。還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了體現教學應面向全體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回答問題時采用一排按順序回答的方法,這樣的方法并不能真正了解課堂教學效果——即學生掌握的情況。“頻頻惠顧”的學生很有可能因此而對英語興趣倍增,學習進步明顯;而被“冷落”了的學生,其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很容易被挫傷,從而導致班內學習成績的“兩極分化。經常聽到有同學這樣說:“今天上英語課真倒霉,老師問了我一個那么難的問題,我沒有回答出來,多丟人呀!可是那些容易的問題我能回答出來他卻不問我。”“是呀,我也是,今天我舉了半天的手他也不叫我,我不舉手時他卻叫我回答,結果一問三不知。”從這些議論中我們不難看出,學生們對課堂提問的呼聲,他們非常想在課堂上回答老師的提問,可往往老師們并不了解學生的想法,結果嚴重地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影響了課堂效率。因此,如何加強課堂提問的藝術性是搞好教學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
(4) 掌握好提問回答時間,及時反饋。
教師提完問題后,要適當多留一些時間給學生進行思考。教師在提問以后往往會忽略等待的時間,在很短的時間內請學生回答或提示答案。這樣,一定程度上固然能有效地加快教學節奏、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但長期如此,會使學生產生“反正有同學會回答”、“老師會告訴答案”等想法,從而不利于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另外,由于發問后等待時間短,學生回答問題的質量會相對偏低。與其不斷糾正學生的錯誤,不如讓學生稍加思考后再說出更為正確或完整的答案。提問后除了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準備, 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回答問題外,還要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及時反饋。學生回答問題出錯時, 可及時糾正, 但也不能見錯就糾, 這樣會打斷學生英語思維的連貫性。對于回答不全面的問題, 可讓其他學生補充或大家共同討論, 必要時教師給予啟發、幫助。
(5) 提問要變換角色。
所提問題必須具體、明確, 表達清楚, 容易理解,所以語言必須規范、準確, 不應是含糊其辭, 或是模棱兩可。要時刻明白問題是提給學生的,而不是只管老師理解的。課堂提問除了老師提問學生之外, 也可以讓學生向教師提問, 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相互提問。老師和學生可根據需要來變換角色。這種提問能促使學生認真學習、獨立思考, 不斷總結歸納, 把知識系統化, 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團體協作能力, 真正使英語成為交流性語言。
總之,提問藝術在課堂教學有效性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對啟發全體學生迅速進入思維過程、積極主動思考、發展創新能力至關重要。教學——教為手段,學為目的。特別是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課堂提問是讓學生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而不是教師為了“教學任務的完成”而進行,更不是英語課堂教學的裝飾。我們作為新課程理念下的新型教師,不能簡單地把知識裝進學生頭腦,而應通過適當提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作用,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提問也一樣,關鍵在于根據教學實際,結合教學實體進行精心設計。在善問、巧問的同時,還要善于導疑、釋疑,只有這樣才能誘發學生的內驅力,充分發揮提問的教學功能,最終促使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胡春洞《英語教學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 馮克誠、于明:《課堂教學組織調控技巧全書》,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
[3] 《中學外語教與學》第4期, 2004
[4] 《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第7期,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