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大多數人都在議論現在的學生失去了對于語文的學習興趣,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文化沉淀即將消失在這種不好的現象之中。中國的語文教育經歷了不同時期的風風雨雨,從古至今不同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去記取,值得我們去思索。現在的語文教育現狀更是讓我們感到痛心,語文教育的效率不高,社會對各個年齡階段的學生語文水平差反應強烈。明顯的反映出了當代社會中語文教育學家對當前語文教育的困惑和不安。
本人覺得要讓學生\"更準確、更生動、更活潑地學好、用好語文\"、解決目前所遇到的困難,需要處理好的一個大的方面就是古詩鑒賞的教學。
對于上文所提到的問題,我們首先要思考的是:怎樣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引導提高學生學習文言詩文積極性和自覺性。那就是先要縮短學生與作品在生活上的距離感,從而消除他們對于古詩的恐懼心理。以下是我們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幾種有利于將學生生活與古詩學習有機溝通起來的方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 帶領學生走近傳統詩詞。
在教學傳統詩詞的時候,我們要以教材為載體,除了要做好對教材中所選編的內容的教學外,還要重視對教學內容進行豐富和拓展,使學生更好地走近傳統詩詞,使他們對傳統詩詞有更好的認識和了解。比如教材的內容是選自《詩經》,我們就應增加講述《詩經》的\"六義\"和它得以保存下來的歷史及對后世的重要影響等。我們這樣做就可以使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我國傳統詩詞在體裁上是不斷發展演變的,有\"風\"、\"騷\"、\"樂府\"、\"五言詩\"、\"七言詩\"、\"雜言詩\"、\"律詩\"、\"絕句\"等。也可以使學生更多了解歷代有重大成就和影響的詩人,如: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具有\"建安風骨\"的\"三曹\"、\"七子\";田園詩人陶淵明、\"王孟\";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還有\"唐宋八大家\"等。此外,還可以讓學生了解到一些有關詩人的生活故事,如:屈原投汩羅江、曹植七步賦詩等。
2 引導學生將傳統詩詞與現實生活相聯系
就如前面所述,在中秋佳節指導學生吟唱相關古詩一樣,我進一步將這種方法推廣到日常教學滲透中去。要求學生根據時令或節日去尋找相應的詩文佳句,在課前用三五分鐘來向其他同學進行介紹。例如:快到中秋節了,我便先要求學生總結我們以前學過的描寫月亮的詩句;然后,要求學生在課外尋找有關的詩句,在課堂上講解給其他學生聽;秋天到了,我便要求學生去尋找寫秋天的詩句,師生一起討論世人對秋天的感情有什么區別,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區別。這樣一來,學生的主動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在這一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復習了舊的知識,學到了新的知識,而且,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也從這一個過程中得到了心理的滿足,更重要的是,學生懂得了,古詩詞對于一般的學生而言,并不是什么陽春白雪,遙不可及的,它們已經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在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后,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得到了鞏固,有一些學生已經自己在課外背了許多的古詩了。
3 從培養學生的想象入手。
初中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課要上得有趣,就要充分調動和發揮他們想象力。可以引導學生想象課文內容,即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走進課文,力求把單調的文字符號變成形象生動的畫面,使遠古的畫面進入學生的腦海。可以指導學生以現代人的思想去評析古人古文,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現代的內容。也可以續寫或改寫古詩文,使學生覺得新奇,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的教學,抓住九種景物,要求學生展開想象,口頭描述詩的意境,學生很快就描述出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通過想象聯想的手法,讓學生面對面跟古人對話,將學生與作者的距離拉近。以現代人的思想去評析古人古文,使學生有話可說,激發學習興趣。如教《桃花源記》時,引領學生想象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美麗以及桃花源內百姓安居樂業的生活情景。讓學生討論如何認識陶淵明所創造的理想社會。讓學生發揮想象說說桃花源存在到今天會是什么樣的。這樣,學生用現代的觀點去想象,大大增強了閱讀興趣,既學習了文言知識,增強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
4 加強學生文言知識的積累
加強文言知識的積累是培養語感能力的基礎。教科書中的文言文大都具有較高的思想品位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其生活品文,發人深省;描寫戰爭跌宕壯闊;寫景話人入木三分;可以說辭簡意豐,言簡意賅。文言文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難在語言的嬗變導致的語義差異。學生缺少必要的文言知識積累,在學習文言文時很難走到\"品味語言,尋訪思路,找準精髓,鑒賞意境\"的路上去。
文言知識的積累一般以字、詞、句、段四個方面入手,以分類積累為主要方法,如古今異義詞集錦,有古代漢語人稱代詞匯萃,古詩文理解性默寫集萃等。但僅僅以上四個方面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積累一些古代的文化現象和史學知識。古代的文化現象是指古代禮制、器皿、工具、風俗習慣、人名、地名等。其實這些文化現象在文言中屢見不鮮,如\"登軾而望之\",(《曹劌論戰》)。\"一封朝奏九重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韓愈),像\"軾\"\"九重天\"這些字詞就是古代的文化現象。語文作為一門歷史悠久的人文學科,自然和歷史血肉相連,如果缺乏必要的史學知識,將很難把握文言文所表達的真實情感,如《岳陽樓記》中范仲淹為何要在\"乃重修岳陽樓之前\"寫下\"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八個大字,學生沒有基本的史學知識將很難理解范仲淹的\"苦衷\",所以說積累是文言文教學之核心。
學好古詩文,對于培養學生的情操、修養、思想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浩瀚的中國文化歷史長廊中,古詩文是顆耀眼的明星。它在傳承文明、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方面也起著不能忽視的作用。因此,打開學生的興趣之門,引領學生走進經典、走進古詩文的天地,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是我們語文教師所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