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學英語閱讀教學處在“思路因循守舊,設計千篇一律”的困境中,“導入-略讀-掃讀-精讀-深層閱讀”的模式仍然讓部分老師樂此不疲。盡管教者引導學生采用講授法、閱讀、視聽、示范或演示等學習方法,但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我們發現這些傳統學習方式都屬于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學生在兩周以后平均學習保持率只能維系在30%以下。
那么,在新一輪課改形勢下,如何在閱讀課教學中取得突破,繼而對閱讀教學有深刻理解和獨辟蹊徑的教學設計。下面我將結合本人的一節公開課(8BUnit5 Reading An Interview with an ORBIS doctor)來談談本人對于改進閱讀教學的幾個突破點。在本節課中本人嘗試把整合三維目標、整體設計活動、尊重學生主體和創設認知情境作為閱讀課有效教學設計的要點,試圖以此來打造高效的教學課堂。
1 做好學情分析,調整預設的教學目標
可理解性輸入假說認為二語教學的課堂輸入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語言基礎之上,體現i+1原則(Krashen,1982)。因此,本人針對本課的教學內容,帶領學生梳理以前學過的相關內容。例如,本課是一片訪問稿,并涉及奧比斯組織的宗旨與工作流程。基于此,本人分析出教材預設的語言知識與技能目標是:學生能學習閱讀英文采訪稿,并能記住國際奧比斯組織的基本信息和相關英語表達。
在分析了教材內容后,本人有分析了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已經學習并掌握了一些關于奧比斯的基本信息,如它是一個國際慈善組織,專門幫助有眼疾的病人恢復視力。學生對于相關話題已不再陌生。同時,學生還學過關于采訪的基本句型,“May I interview ……?”,可以將相關句型整合到本課話題中,據此來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
結合這一學情分析,本人將本課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目標確定為:了解文章的結構,學會采訪;并能夠運用采訪的句式對奧比斯醫生的工作情況及其組織的相關信息進行簡要的采訪。
2 優化學習方式,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在本節課中,本人盡量不用或少用上述傳統的學習方式,重視與加強學生間的合作交流和主動參與。為此,我設計了各種任務,鼓勵學生通過“做中學”、小組合作等方式去理解閱讀材料,使閱讀教學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和語言學習的交互性。
例如,在新課導入環節,本人在班級中就近視問題對班長進行了簡短采訪,不僅激活了學生關于eye problems的背景知識,而且還通過與班長的交流向學生展示了訪問的雛形。這一做法體現了“做中學”的學習方式。
又例,在本課的任務設置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流程:要求學生通讀整個訪問稿,然后根據Dr.Ma的回答對原有的幾個問題做變式提問。如:原問:Dr Ma, please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blindness. 變式問題:(1) Dr Ma, 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blindness?(2) How serious is blindness in the world?(3) Is blindness serious around the world? 與此同時,我把學生以六人小組為單位展開合作,并明確提出“組長組織同學交流答案并確定同學匯報答案”的要求。
通過這些學習方式,學生主動參與各種課堂活動或任務,帶著明確的目標,在做事情的過程中發展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我認為,這些學習方法的效果會比較理想,學生兩周后學習平均學習保持率會在50%以上。
3 精心設計問答活動中的預設與生成,增強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本人認為,在閱讀教學中,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兩翼。二者缺一不可。預設題享樂教學的計劃性和準備性,生成體現了教學的動態性和開放性,兩者具有互補性和兼容性。
例如,在對本課閱讀材料進行快速閱讀時,本人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What does Dr. Ma think of his job of a ORBIS doctor?”。面對我的提問,學生不知從何答起。顯然,本人缺乏對學生的實際認知和語言水平的了解。但隨即,我迅速對事先預設的這個問題作了調整,將其分解為若干難度較小的問題,引導學生注意回答。比如,1. How does he feel when he finds how serious eye problems are? 2. When patients thank him, what does he think of his job? 3. What made Dr. Ma feel his job difficult to carry on with? 于是,我發現可以通過分解法,將預設內容過于寬泛的總括性問題進行分解,降低學生回答問題的認知難度,從而增強課堂問答的適應性與有效性。
4 優化教學細節,儲存有效信息
英語閱讀教學是一個“信息輸入—信息轉換—信息輸出”的過程,主要目的之一是讓學生學會快速捕捉和加工信息,并為以后的交際儲存更多的可以隨意提取的信息。對于一篇篇幅較長的文章來說,純粹以文本形式(任務型閱讀、缺詞填空等)呈現的信息往往頭緒繁瑣,會增加學生記憶的負擔。于是,我們可以用信息轉換手段,采用另一種更利于保存與加工信息的形式。
例如,在本節課中,我借助于奧比斯組織的logo,對其進行了大膽的刪減與補充,鼓勵學生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對此三個圖標做大膽的猜想,幫助學生獲取ORBIS組織的主要信息。
第一個圖標省去飛機,象征著全球的眼部問題;
第二個圖標,表明ORBIS 是個飛行眼科醫院;
第三個圖標將橢圓形補全,象征著ORBIS組織的能力有限,還未能幫助到全世界的眼疾病人,需要得到人們的支持。
當然,在本節課中,由于學生的差異性和教學的開放性,使得學生回答呈現出多變性和復雜性。不少學生的回答甚至讓整節課大放異彩。
總之,上完本節課后,我似乎豁然開朗,對英語閱讀教學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英語閱讀課教學只有在符合語言教學規律的教學設計下,教學環節層次分明,因材施教,以學生為主體,才能讓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張軍麗,2010,《從學習金字塔理論反思英語詞匯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