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照新的音樂課程理念,強化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加強感知、表現、鑒賞、創造等音樂基礎能力培養,拓寬音樂文化視野,推動音樂教學改革。
【關鍵詞】提高音樂素養 選擇學習 聽覺 動覺互動 多元評價
音樂教育對農村學生的影響非同小可,對他們的身心起著關鍵的養益作用。中小學音樂課是學校實施美育、普及音樂藝術教育的主渠道課程,對學生提高音樂素養與審美能力,逐步形成健康的審美觀,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進而全面而和諧地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為進一步提高農村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質量,特提出以下意見:
1 把握教學目標,提高音樂素養
中小學音樂教學必須改變只重視樂理教學與技能訓練的傾向,要確立以審美為核心,注意從提高音樂情感與價值觀、體驗審美過程與方法、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三方面的整合來設計教學目標。要讓學生通過聆聽、體驗、表現、創造等音樂活動,充分體驗音樂所蘊涵的豐富情感,增強對音樂的情感共鳴,培養音樂興趣,獲得美的感受。
教學目標的具體設計要注意針對不同學生、不同內容和不同資源進行整體優化。要遵循音樂學習心理的一般規律,既關注學生發展的均衡性,又要關注學生發展的層次性;既注重音樂本體的基礎要求,又要注重課程的人文價值;要體現對課堂教學目標的最優化設計,著力提高學生音樂文化品位與綜合素養。對音樂欣賞與訓練為主的教學,要特別關注對學生音樂興趣和音樂理解與表現等能力的培養;對器樂演奏實踐為主的教學,要特別關注對學生音樂基本技能方法和合作意識等培養。
2 科學處理內容,允許選擇學習
中小學音樂必須體現普及性,體現面向全體學生,選擇教學內容注意民族性和多元化,注重學生音樂素養的全面培養,豐富音樂學習經歷。教學的內容必須突出音樂本體的重點基礎,然后可考慮有機滲透一些舞蹈、戲曲、戲劇與文學、歷史等相關藝術內容,拓寬學生藝術文化視野。為幫助學生以多種方式參與音樂學習,要為學生提供必需的學習資源和盡可能豐富的音樂素材。
必須關注學生對音樂學習客觀存在的個性差異,尊重不同學生對音樂不同的感受與體驗,以及在音樂演繹和創造上的不同體現。因此,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音樂個性與意愿,準予學生對音樂學習一定的選擇性,要允許學生在歌唱、奏樂、舞蹈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礎差異和興趣差異。要根據不同學段的學生實際,提供不同層次要求的音樂學習資源,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時空,使每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
3 聽覺、動覺互動,創新教學模式
必須根據音樂體驗由感知客觀音響到作出主觀反應的學習規律,切實改變音樂學習只聽不動的教學模式,使抽象的音樂語言通過學生的肢體語言和動作,來表達他們對音樂的感受與理解,實現音樂聽覺與動覺的互補,使音樂課堂教學趨向生動活潑,并有效地發展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要注意不同年級學生動覺幅度及對音樂演繹的層次差異,根據學生對音樂理解程度的提高,以及在心理上的年齡特征,對教學過程進行科學設計和必要調整。教學中,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具的使用等,均應以學生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充分研究和了解學生,要知心知情,提倡教師與學生同學、同樂、同創,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人性化教學環境中,實現情感溝通和教學相長。
4 改革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益
要充分重視音樂學習過程中個體的內心感覺和自我體驗的客觀性,改變傳統單一和機械的接受性學習方式,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倡導體驗、模仿、探究、合作等多種學習方式的結合,根據音樂學習的特點,實施科學的教學策略,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 .
對識譜教學,注意讓學生從模仿切入,從聽辨中找出旋律重復與發展的規律,進行自主學唱;對唱歌教學,注意讓學生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理解歌曲情緒;對欣賞教學,注意讓學生用自己最善于表達的方式演繹作品。同時,各項學習活動的展開和學習方式的選擇,要從學生特長和發展需求出發,鼓勵學生在親身體驗和探究中主動學習音樂。要重視音樂的人文性,強調在濃郁的音樂藝術氛圍中讓學生來分享和獲得對藝術美的體驗。教學中要注意提倡合作學習、情感互動,以激發學生表現欲望,使他們動情歌唱,熱情演奏,激情舞蹈,角色化表演,使學生能體驗美、理解美、表現美和創造美,促進心智發展和身心愉悅。
音樂課堂教學要體現信息技術與音樂課程的整合,并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信息技術應用于音樂學習,要緊扣音樂學習的主題,不能流于形式。小學低年級階段可借助音畫結合的多媒體課件,感知、體驗音樂;中高年級和初中階段可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網絡開展對音樂的探究性學習。通過整合信息技術,改革音樂學習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要把運用信息技術作為學生獲得終身音樂學習能力、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成為開闊學生音樂學習視野、拓展自主學習的時空平臺。
5 改革學習訓練,培養創新思維
音樂的實踐與創造活動是音樂學習的主要形式,也是學生進行音樂學習訓練的基本方式。只有在參與音樂實踐和創造的活動過程中,學生對音樂的各種體驗才能獲得,潛能才能得以挖掘與發展。注意讓全體學生通過鑒賞感知、表現、創造等學習環節,投身于\"聽、動、演、賞、創\"等音樂綜合實踐中。
設計音樂的學習訓練要根據學生實際注意有所調整。如:小學低年級,可讓學生在音樂游戲中感知音的長短、強弱、快慢、高低;能用唱名唱準基本音高;體驗音樂作品的情緒變化,在此基礎上學習用打擊樂器奏樂和用音樂基本語匯表演歌舞;較能流暢的背唱若干喜愛的歌曲。中高年級和初中階段,可練習有音高的課堂常用樂器(口琴、口風琴、豎笛等);樂譜學習由聽唱到逐步掌握視唱,學習多聲部節奏和多聲部合唱。
課堂教學中的音樂創造活動,主要在于培養學生求異思維和創造能力,它應貫穿于音樂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在即興創造時所表現出的不同\"火花\"和\"亮點\",切忌用\"標準答案\"來統一共識,要讓學生自主的、有選擇的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為他們自主、自信的表現音樂創造條件,搭設平臺。
學生的創作訓練要注意同專業音樂創作的區別。教師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收集音樂創作必需的信息和積累創作的有關經驗,教師指導要兼顧不約束學生的創造,鼓勵學生主動探究,交流獲得的創作效果。要引導學生樂于創造、激勵學生敢于創造、幫助學生學會創造,以此來達到豐富學生的藝術想象能力、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促進全腦的開發。
6 關注學習過程,實施多元評價
音樂教學的評價要改變停留于只檢查學生音樂知識和技能技巧掌握情況的偏向,要更關注學生掌握知識與能力的過程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形成。因此,音樂教學評價要注重形成性評價,強調發展性評價,提倡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評價應以音樂課程為依據,提倡民主、開放和多元,包括學生自評、互評以及教師評價,力求全面客觀,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
為了全面了解學生學習音樂的情況,要努力建立學生音樂學習的檔案袋。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參與同伴合作的態度,不同方式演唱、演奏、舞蹈和律動表演能力,即興創造、有目的創作的成果等都記錄在案。檔案袋主要由學生自己記錄、也可以包括同伴的評價、家長的評價信息、教師的觀察和音樂成果的展現記錄等等。同時,還可列入學生的音樂特長、特色,鼓勵學生個性的發展。
7 開發課程資源,完善音樂教學
根據音樂學科的教學需要,學校要配備音樂專用教室,有條件的要增設舞蹈房、欣賞室、器樂室等。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規定,配備好音響器材、教學儀器、常用課堂樂器和各種教學軟件。要根據音樂課程標準提倡教學開放性的新特點,注意在課堂教學中引進一些學生熟悉的具有生活情景的音樂課程資源,讓學生在與社會、生活的聯系中學習音樂、體驗音樂,理解音樂的現實價值。
為保障音樂課堂教學有較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教師要通過各種渠道積極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并將之結合于教學設計之中。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在課程標準指導下,要聯系本校實際投入學校的音樂拓展型課程建設,使學校音樂課程特色逐步形成,并為改革音樂課堂教學提供資源支持或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