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是以詞匯豐富著稱的語言之一。漢語中豐富多彩的詞語為我們靈活地表達思想,有效地傳遞信息提供了便利的語言材料,因此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面表達,都不能不重視詞語的選擇運用。在選用詞語過程中,經過反復的斟酌而使詞語達到含義豐富、深刻,表現力極強的藝術境界,便是對詞語進行錘煉。古人稱之為\"煉宇\"。詞語的錐煉是我國修辭藝術的傳統,一向為歷代的著名文學家和詩人所注重,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詩中 \"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名句,其中的\"綠\"字最初為\"到\",作者認為欠佳,于是先后換上了\"過\"、\"入\"、\"滿\"等,就這樣,接連修改了十多次,直到最后才選定這個\"綠\"字,一個綠字蘊含了豐富的意義。它寫出春風和煦、春意盎然和江南大地的勃勃生機,給全詩增添了清新明麗的格調和色彩。這說明許多看似平淡的詞語,只要運用得恰當貼切,就能產生不同尋常的修辭效果。詞語錘煉得好,是與對事物的深刻認識和駕馭語言的深厚功底分不開的。因此,如何進行詞語錘煉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并不是僅僅用幾條規則就能全部加以概括的。下面談一下我的幾點看法。
1 突出詞語的感情色彩
人們在用語言表達客觀事物的過程中,總伴隨著一定的主觀態度與感情,這就使所用的詞語帶上了一定的感情色彩。因此在說話和寫作時注意適當突出詞語的感情色彩,往往能使語言表達更富有鮮明性和感染力。如魯迅《為了忘卻的紀念》,文中\"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中\"忍看\"原為眼看,缺少感情色彩,改為 \"忍看\"便確切地表達出魯迅對遇害青年作家們的深厚感情和對敵人血腥屠殺暴行的無比憤慨,也反映了作者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2 選用最能體現事物特征的詞語
事物都具有自身的獨特之處。要準確細致地描述某一客觀對象,就要善于把握事物的特征,從而精選出最能表現這~特征的詞語,把該事物恰如其分地表述出來。如錢佩衡《雪蓮》一文寫\"明月瀉出一派青輝,照得山谷锃亮\"中沒有\"發出\"或\"射出\"等詞語,而用了通常描寫水的\"瀉出\"來表現明月青輝,是抓住了景物中的一個鮮明的特征,即\"月光如水\"。這樣就生動地描繪出山谷月夜的優美景色,給文章增添了詩一般的意境。
3 用動態意義的詞語描述靜態事物
客觀對象中有許多事物是相對靜止不動的,在一般情況下,人們也總是用靜態意義的詞語去描述它們。然而在特定情況下,如果創造性地采用某些表現動態的詞語來描述靜態事物,寓動于靜,就會把靜態的對象寫活了。如朱自清《綠》一文中\"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巖石上,上下都空空兒的,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空中一般\"。用踞來寫一個建筑物,這是采用\"化靜為動\"的手法,使得梅雨亭那不凡氣勢和神采躍然紙上。
因此,我們要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注重詞語錘煉,這有助于語言表達的準確性、鮮明性和生動性,提高說話和寫作的藝術修養,同時還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作品主旨,增進閱讀能力和欣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