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可見培養閱讀能力是極其重要的。學生的詞匯、說話、朗讀、概括、思維能力要想得到真正的提高。那么,就要培養小學生的朗讀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下面談談我的幾點淺見。
1 融入感情,把握朗讀基調
一些常用的詞語,要引導學生在說話中學習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導學生加深認識,并讓他們口頭或書面造句子,學會使用。在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時應讓學生了解這些詞語和句子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詞語一讀就懂,不需要講解。有的詞語稍作比較;學生就理解了。要讀好一篇文章,必須先深入閱讀,理解其內容,體會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讀時以聲傳情,準確地表情達意。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須緊扣課文,從字詞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層次結構,理清作者的感情變化線索,還要聯系實際,閱讀時才能把握朗讀基調和語氣。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通過描寫一個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賣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罪惡,表現了作者對窮苦人們的同情。根據該文的內容及中心思想,朗讀該文的基調就應該確定為低沉緩慢。朗讀時又要根據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內心的情感\"悲——喜——絕望\"的變化適當變換語氣、速度和語音這樣才能生動地表現出文章的感情基調。
2 體會語言,訓練朗讀技巧
讀課文要理解其中的詞語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思想;要會自覺地使用學過的詞語和組織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準確地表達出真情實感。掌握一定的詞語知識和句子知識,是發展閱讀和寫作的重要基礎。因此,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和引導學生運用詞語十分重要,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重要內容。
2.1 選擇感情濃烈的句段。
課文中某些句段,比較集中地體現了作者某方面強烈的思想感情。比如《梅花》一文中\"多少年過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這幅梅花和給我的手絹,就想到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異國的華僑老人一顆眷戀祖國的心\",這句話要求學生體悟華僑老人對祖國的無限眷戀和思國之情。
2.2 選擇含義深刻的句段。
課文中部分句、段是一個重要的知識點,蘊含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導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思考、討論,才能理解、領悟。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從我心底知道,\"精彩極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這兩個極端的斷言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愛。在愛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駛去。\"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這句含義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在兩個極端的愛下努力向前駛去。
2.3 選擇描寫精彩的句段。
課文諸如運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或者具有總起、過渡等作用的句段,都是學生學習語言表達方法的好素材。例如優美的散文,就是很好的朗讀素材,讓學生在讀中理解。
3 句段訓練,提高閱讀水平
對重點詞語的理解必須聯系上下文,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了解句與句之的聯系,弄懂每個自然段的意思,這就要求學生邊聽邊小聲跟著模仿。因此,教師對教材中 準確的詞語、優美的句式、生動的片段,要多作范讀,突出語言特點。堅持這樣的練習,就能慢慢促使學生掌握普通話的標準發音,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增強語感,提高閱讀水平。如讀《十里長街送總理》,教師用哀婉的語調描繪情境:\"人們常常幸福地看到周總理,看到他矯健的身軀,慈祥的面龐。然而今天,他靜靜地躺在靈車里,越去越遠,和我們永別了!\"教師悲傷的語氣,悲痛的表情,把文中人們送別總理的感人情景展現在學生面前,把無限悲痛和深切懷念的感情傳導給學生,使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激發學生深深熱愛和緬懷總理的思想感情。教師的示范性朗讀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并成為朗讀的樣板。所以,語文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做好朗讀的指導和示范。
4 個性朗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要提高朗讀能力,光靠課堂教學幾十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通過教學,激發學生在課外主動找讀物看的興趣,要經常組織學生聽朗讀,包括教師的范讀和錄音范帶。小學生模仿力和記憶力是非常強的,能更好地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學會準確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情感,使語言表達得到良好的發展。所以,當學生聽過示范朗讀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齊讀、個別讀、分組讀、自由度、分角色朗讀等各種朗讀方式的嘗試。
總之,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循序漸進的訓練,去培養和發展,小學生的朗讀能力會得到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