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是將校本教研(學科教學研究為主體)、校本科研(以教育科研為主體)、校本培訓三者有機整合,以工作崗位為課堂,以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涌現的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改善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為目標,集教師學習、工作、研究三位一體的運作體系和制度體系,它的終極目標是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打造學校的日常研究生活,使學校成為研究性學習型組織。如何提高校本研修的實效性?在多年實踐的基礎上,我們提出有效校本研修的九個結合策略。
1 學校需要與教師需要相結合
有效校本研修的兩個基本原則:一是要符合學校發展的需要,要與學校發展方向一致;二是要滿足教師發展需要,能讓教師積極參與,能真正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若只考慮學校的發展需要,不關注教師的發展需要,教師的積極性就會降低;而只關注教師的發展需要,不關注學校發展需要,學校整體效能就可能被破壞。因此在開展校本研修活動時,必須同時關注教師發展需要和學校發展需要,并且將兩者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學校和教師雙贏發展。課題組對校本研修采用的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內容選擇,是從教師實踐中發現問題、形成需要研討和解決的問題,視學校的需要和教師的需要,著眼于本校的整體發展需要和發展目標作為研修內容。
2 大課題研究與小課題研究相結合
課題研究是學校教育科研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校本研修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方式。課題組通過采用大課題研究與小課題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將日常工作研究化,研究工作日常化。學校根據自身實際,切實梳理學校改革與發展中的根本性、關鍵性問題,將這些問題作為學校大課題,集中學校各方面力量和資源進行研究。目的是解決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中的疑難問題、關鍵問題,促進學校的發展和教師的發展。同時鼓勵教師對教育教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進行小課題研究,總結和發現其中的規律,尋找提高教育教學效率的策略和途徑,著力解決教育教學中的某一問題或現象。
3 學校發展、學生發展與教師發展相結合
校本研修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性應體現在既促進學生生命成長,又促進教師自身生命價值的實現,同時也促進學校的發展。因此校本研修應堅持師生互動成長的發展理念,校本研修的受益主體是教師,而受益客體是廣大學生和學校自身。校本研修的主題是旨\"以校為本\",在主題的確定上,主題來源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實際,主題視學校的需要和教師的需要而定,著眼于本校的整體發展需要和發展目標。其價值取向以\"效果和過程\"為本。關注結果強調其實效性,強調其對教育教學的改進功能,達到學校和學生的發展;關注過程強調教師的參與,強調教師在研修中成長。在這個意義上,校本研修的過程,就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
4 開展集體研修活動與個體研修相結合
校本研修強調教師成為研修的主體,教師成為教學、研究、進修的真正主人。校本研修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和方式而言,包括兩個大的方面:一是外在的影響。指學校對教師進行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校本研修活動,它源于學校發展對教師角色與行為改善的規范、要求和期望。二是教師內在因素的影響。指教師在學校環境影響下的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師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實踐和追求。因此,教師不僅要參加學校組織的校本研修更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自修和進行教學研究。課題組采取通識性、共性內容由學校統一組織研修活動,學科專業需要和教師個人發展需要的內容則由教研組分散組織和教師個人自主研修,學校加強督導與考評。這樣把共性與個性問題結合起來,互為補充,既有學校統一要求,又有各教研組和教師自我需要,有效地調動教師參與校本研修的積極性。
5 課堂教學研究與課題研究相結合
教學應該是校本研修的首選對象,課堂教學又是首選中的首選。之所以把課堂教學作為校本研修的首選對象,是因為它幾乎是教師生活的全部。只有把研究的焦點集中在課堂教學上,才能真正體現校本研修的本意,才能使研究真正成為教師的日常生活。
課堂教學研究是將教師的研究、進修和日常教學實踐緊密聯系起來的一種活動,旨在從學校內部推進課程改革,使學校里所有的人都成為改革的動力。不僅關注文本學習和相互討論,而且更多地關注教學行為的連環跟進。研究的過程:強化合作交流,開發差異資源;研究的形式:以課為載體,重視非正式課題研究;研究的成果:強調個人的行動智慧,更多的是行為的改進。通過對課堂教學實踐的跟進、研究,提高了教師課堂教學能力,使教師感悟到教育的真諦,得到專業發展,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促進了學生發展、學校發展。
學校要提升辦學層次,必須重視教育科研工作,因此學校在抓好課堂教學研究的同時,十分重視課題研究。課題研究,是融理論認識和實踐探索為一體的最佳形式,既是有計劃、有目的的認識活動,又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還可以通過邀請專家現場指導來培訓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充分利用專家豐富、系統的研究理論和實踐經驗,能準確及時把握教育科研的方向,選準研究的切入點,制定科學的實驗方案,把握住教育的熱點,解決研究中的難點,充分挖掘研究的亮點,提高科研成果的含金量;利用專家培訓課題組人員,提高研究人員的素質。教師在科學理論和方法的指導下進行課題研究,既是教師學習教育理論的過程,又是實踐理論、創新理論的過程。通過課題研究,使教師在某一方面得到實踐和理性層面雙向提升,使教師能夠站在一個新的高度來看待問題,成為教育教學工作中某一方面的專家。
6 自我實踐反思研究與同伴互助交流研究相結合
自我反思是開展校本研修的基礎和前提,校本研修只有轉化為教師個人的自我意識和自覺自愿的行為,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實和實施。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實踐反思已成為校本研修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基本模式。課題組推行三種形式的實踐反思制度:一是以教研組為單位 \"同課異構\"集體反思。二是以預約課的形式進行\"課例分析與解剖\"反思研究。三是教師在每次上課后必須寫出教學反思,教務處將其作為教學常規檢查的內容之一。
實踐反思強調教師的主體悟性,與此同時還應借助他人的幫助才能從反思中學習,同伴的支持對教師專業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一所學校中的教師都處在一個相同的教育環境下,面對著同樣的受教育者,需要完成相同的教育任務,為實現相同的教育目標而工作,這些教師必然都會遇到相似的問題。因此教師群體中的共同學習與研討就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和價值。同伴互助研修,是教師同伴間在課程實施中的專業切磋、協調與合作,是一個分享經驗、互相借鑒、彼此支持、共同成長的過程。如學校公開課的課前互助研討、課中分析研討、課后的比較研討。
7 理論提升與實踐研究相結合
教師所具有的知識可劃分為理論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教師進行理論學習,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是開展有效校本研修的保證之一。課題組主要通過\"兩個結合\"來提升教師理論水平——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分散學習與集中學習相結合。
教師實踐性知識來源于實踐活動,意味著只有活動才能形成實踐性知識——\"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實踐活動是推動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實踐活動過濾和改造著進入教師視野的知識。教師實踐性知識來源于反思對話,通過反思對話,教師可以對自己、自己專業活動直到相關的事物有更深入的\"理解\",發現其中的\"意義\"。課題組主要采用了\"敘事研究\"、\"案例研究\"、\"行動研究\"、\"課堂觀察與分析\"等實踐反思對話途徑。
8 專家引領與自主研究相結合
教師由于長期埋頭于以重復為特征的日常教育生活,往往對很多教育教學問題視而不見,見慣不怪,習以為常,因此,特別需要專家提供專業指導,幫助他們以批判性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學生活。課題組通過邀請專家到校給教師做學術報告,使教師接受較為系統的教育科學理論與文化科學知識,形成更為扎實的教育理論基礎外,更請專家走進課堂,進行\"實作指導\",提高專業支持的實效性。這樣的\"實踐指導\"著眼點聚集于學科,聚集于學生,使研究的學科性質和教學本意回歸,提高了教學質量,同時避免了同層級橫向支援中出現的\"蘿卜燒蘿卜\"的現象,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
如果在研修活動中獲得的想法,不能付諸于行動,沒有成功地實施,對教師成長的作用也就大為減弱。因此教師要將形成的新方案、新設想,通過自己的建構思考后,用于自身教育教學實踐,進一步驗證解決問題的設想,邊設計、邊實踐、邊觀察、邊改進。即應進一步進行自主研究,這個過程既是行動研究的過程,又是研修一體化的過程,它是改進工作與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機統一。體現了\"知行合一\"的認知方式,是教師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一種可操作化的途徑,能達到\"即知即行、知而能行、行而后知\"的效果。如課題組對\"學案導學\"、\"四種基本課型\"的全力推進實施。
9 示范引路與教學評優相結合
課題組充分發揮各級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特級教師的示范指導作用。一是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特級教師結對指導青年教師;二是按照校本研修活動的整體安排,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特級教師均承擔相應的教研任務,每學期必須上一次示范課或研究課;三是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特級教師必須帶頭進行教學研究,成為課題研究的帶頭人或骨干,四是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特級教師必須主持教學論壇或教學沙龍。同時,為了激勵教師參與校本研修活動,學校每學年均要舉行課堂教學大賽,并推薦參加區、市級\"賽課\"活動等,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綜合評價,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參考文獻】
[1] (中國校本研修網)
[2] [蘇聯]斯卡特金,《中學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3] 嚴永晃主編,《普通學校教師管理》,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4] 郭東岐主編,《校本研修的實施與管理》,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6
[5] [美]Thomas R.Guskey著,方樂 王淑嫻等譯,《教師專業發展評價》,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