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開放經濟條件假設下構建了一個了影響CPI的因素假設模型,并使用2003年1月到2011年12月的月度數據,運用計量回歸模型檢驗了我國CPI的增長機制。結論表明,固定資產投資、外匯占款與CPI滯后因子等對我國CPI存在顯著正影響。
關鍵詞:CPI;固定資產投資;外匯占款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6-0016-02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始終保持著高速發展的勢態。而近年來,除了可觀的GDP的增長率外,日益攀高的CPI也逐漸成為廣大民眾、政府官員和學者們談論與探討的話題。CPI不僅僅反映我國市場經濟運行的健康狀況,其更與國計民生問題緊密相連。我國政府部門也把控制物價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戰略任務之一,采取了各種宏觀調控手段和措施,如在2010年初到2011年6月期間,多次連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等。
許多關心國計民生和國家經濟發展的國內學者們對我國CPI過快增長的原因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范志勇(2008)通過向量自回歸方法研究了2000年以來進出口價格、貨幣供給、超額工資和通貨膨脹的關系,其實證分析結果未能找到支持工資推動物價上漲的的直接證據,并且傾向于認為2000年以后我國并不存在“工資—通貨膨脹”的惡性循環機制。陳希娟(2009)利用VAR模型和脈沖響應函數進行實證研究后,得出了經濟增長和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對物價上漲起著加速的作用這一結論。孫曉娟和李丹(2011)從生產資料價格、農產品價格等方面,利用VAR模型和脈沖反映分析研究了投資對CPI波動的傳導機制,認為投資是我國物價上漲的關鍵因素之一。劉世峰(2009)則以1997—2007年間數據為樣本,著重分析了外匯占款的增加對我物價水平的波動的關系,最后認為外匯占款通過直接和間接的方式,對物價也有著一定程度上的影響。
由上可以看出,現有的很多研究結果都將我國高CPI的現狀歸咎于貨幣供應量,然而貨幣供應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可控制的。我國政府近年來著重改善民生,必然會在最大程度上把貨幣供應量控制的合理的范圍內。然而種種調控政策卻未能將CPI控制在合理的預期內,表明了CPI的波動是整個市場經濟系統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遠非單一因素在推動。同時也說明了CPI有著其內在市場增長機制,而這種內在的增長機制是復雜又隱秘的。
一、模型設計
根據現有文獻可知,在封閉的經濟環境中物價上漲的根源在于投資規模擴大而引起的生產成本的增加。而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由于國際貿易、外商投資、國際熱錢等因素的影響,使得貨幣發行量難以得到有效和合理的控制。這些外來資金所形成的相應的本國貨幣的投放,打破了封閉環境中供需平衡狀態,并且在市場流通中利用市場機制來極力尋求新的均衡。由此可見,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由于貿易順差和外商投資等帶來的大量的貨幣投放,也即外匯占款,應該成為物價變動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根據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影響CPI的因素假設模型(1):
CPI = c + αFAI + βFPF (1)
由于上述因素對CPI的影響不一定會在當期便很明顯地呈現出來,考慮到各滯后變量以及CPI故有的增長慣性的影響,對上述模型進行如下修正,從而得到假設模型(2):
CPI = c +∑CPIt n+αi∑FAIt i+βk∑FPFt k (2)
(其中,t 表示時間,n=1,2,…,i、k = 0,1,2,…)
二、實證分析
(一)數據與指標選取
本文選取2003年1月到2011年12月的月度數據,選取的指標有消費者價格指數CPI(Consumer Price Index)、固定資產投資FAI(Fixed Assets Investment)、外匯占款PFP(Position for Forex Purchase)。其中,FAI剔除了同期的物價影響因素,即FAI=,并采用Cenus X12方法對其進行季節調整。FPF數據經筆者依據上年同月=100的原則,將各月外匯占款額經計算轉化成相對于上年數據的指數數據。數據來源于中國人民銀行網站和國家統計局網站并經作者整理。其中固定資產投資沒有1月份的具體數據,故每年1月和2月均采用1—2月累計數據的平均數。
(二)平穩性檢驗
首先對所選取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對個時間序列進行ADF單位根檢驗。ADF檢驗結果顯示,CPI、FAI、PFP三個序列都是非平穩的,而對序列進行一階差分后都通過ADF平穩性檢驗。為此,我們有理由相信CPI、FAI、PFP之間有長期的穩定關系,對其進行線性回歸時,我們也可以排除偽回歸現象的出現。
(三)假設模型驗證
利用Eviews軟件,可得模型(1)結果如下:
CPI = 80.5933 + 0.0309 FAI + 0.1433 FPF
(17.8015) (5.4187) (4.7862)
模型各變量的t檢驗值均大于1%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即變量具有較高的顯著性。F值=14.7885>F0.01(2,105),模型線性關系在99%的置信水平下顯著成立。對殘差序列進行ADF檢驗,ADF值= - 9.2434,小于1%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所以殘差序列是平穩的。為此,我們認為上述模型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由上回歸結果可以看出,FAI和FPF這兩個解釋變量的系數均為正,與文章提出的固定資產投資和外匯占款對物價具有推動作用的觀點是一致的,也表明了模型結果具有經濟學意義。
又由于FPF的彈性系數大于FAI的彈性系數:0.1433 > 0.0309,表明了外匯占款對物價的推動作用更為明顯。我國經濟始終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和穩定的增長態勢,與此同時,我國的資本項目的開放程度也越來越高,加上國家政策等因素的推動,使得我國為外商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相對于歐美等國家來說,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運行軌跡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微乎其微;雖然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或多或少造成了一些影響,但我國勞動力優勢也即成本優勢還未消失,我國依舊保持著出口大國的地位。因此,造成我國外匯占款持續增加的狀況,其與基礎貨幣的比率也日益攀高,這都無疑會加劇外匯占款對我國物價的推動作用。
另一方面,雖然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導向由“投資-消費-出口”轉變為“消費-投資-出口”,投資依舊是我國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我國在近年來也在不斷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制造業、交通運輸業、水利、環境以及教育衛生業等投資規模都呈增長趨勢;同時,國家也開始注意到物價上漲過快的問題,力圖采取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穩定物價。由于相比之下,外匯占款的可控性較小,國家更多的是采取提高存款準備金等調控手段和工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資對物價上漲的影響力度。所以,模型結果中FAI的系數小于FPF的系數,也是合情合理的。
對于修正后的假設模型(2),根據赤池信息準則(AIC)和施瓦茨準則(SC),經過多次反復試驗,最終確定各滯后變量滯后階數如下:
CPI = 8.5292 + 0.9402CPIt 1+ 0.0160 FAI + 0.0171FAIt 12+
(2.6095) (27.3033) (2.7435) (2.3951)
0.0185 FPF-0.0337FPFt 4
(1.8992) (2.2461)
R2= 0.9202,F = 220.0538
模型中各變量均通過95%置信水平下的顯著性檢驗,進行White檢驗,可得nR2=18.1824 <χ2
0.01(21)=37.6,α=0.01條件下,模型不存在異方差;進行序列相關檢驗,得dU< D.W = 2.0594 <4-dU,LM = (n- p)R2=6.4766<χ2
0.01(2)= 9.21,α=0.01條件下,模型不存在自相關和二階序列相關,故我們認為上述模型具有較高程度的可信性。
由假設模型(2)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當期物價受到前一期物價明顯的影響,也即表明了物價上漲有著其內在的增長動力與規律;消費者的消費心理以及對物價的預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真實的物價水平。同時,雖然無法進行實證檢驗,我們仍可以想象得到,在有著理性政府的封閉的市場環境中,物價會在一個相當長的經濟周期里保持增長的趨勢,而其增長速度的緩慢則依靠整個經濟系統的運行進行調節。
三、結論
根據上文模型構建及其檢驗結果,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物價上漲速度是高于社會平均工資上漲速度的,但工資上漲幅度在大多數時間點上高于同期的CPI;而由工資和CPI的線性圖也可以看出,當CPI接近于工資漲幅時,會引起CPI在一定時期內的回落。該結果與前文理論分析是一致的。
2.CPI受其自身滯后期因素影響較大,表明了市場經濟中CPI的增長有其內在的慣性,CPI在一個較長時間區間內呈上漲趨勢是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但物價自身滯后變量的影響也有滯后期數的限制,其部分原因是國家為了民生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采取必要的財政手段和貨幣手段,力圖將CPI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
3.固定資產投資、外匯占款等也是CPI的重要影響因素。不過由模型結果來看,固定資產投資對當期的CPI影響并不明顯,但對大約一個季度后的CPI有著較強的影響力度;同樣,外匯占款對CPI的影響也存在一個較短的時滯,而且由模型結果可以看出,大約一個季度后外匯占款對CPI開始呈現出負的影響。由此也可以看出,固定資產投資額、外匯占款等因素會通過市場經濟系統的運行,在一定時期后對物價產生明顯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崔惠民,李文慶.基于不確定視角的PPI與CPI傳導關系真相研究[J].經濟學家,2012,(2).
[2] 范志勇.中國通貨膨脹是工資成本推動型嗎?——基于超額工資增長率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8,(8).
[3] 段軍山.通貨膨脹、股票市場波動與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基于灰色關聯度和VAR模型的經驗證據[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2,(12).
[4] 孫曉娟,李丹.投資對CPI波動的傳導機制分析[J].商業研究,2011,(1).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