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政府補助作為一種重要的宏觀調控手段,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支持產業發展、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中功不可沒。通過問卷,收集西藏企業政府補助數據,從企業的產權性質、所處行業、市場競爭力和高管政治聯系方面分析,發現政府補助存在一定偏好,而政府補助與企業財務狀況、公司治理結構等方面的關系沒有發現顯著差異。
關鍵詞:西藏;政府補助;特征
中圖分類號:F276.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6-0020-02
在市場化指數相對較低的西藏地區,政府對企業進行財政補助,是增強企業生存機會,提高企業競爭力的一種普遍政策手段。國內外學者研究發現,政府補助包括兩方面的動機,在經濟視角下包括服務地區產業發展政策、加快地區經濟發展速度、促進就業以穩定地區經濟、保持地區財政收入以防止企業外遷等,特別是在促進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經濟水平發展發揮著積極作用;在政治視角下又有構建和諧社會、平衡地區差異、扶持新興產業、維護政府形象等。但是,政府補助是財政支出的表現形式,在有限的財政資金下,政府補助資金應該補貼哪些企業呢?政府補助資金安排是否存在一定的分布特征呢?
本文通過問卷收集西藏企業政府補助信息,了解政府補助的實施情況,進一步對企業產權性質、所處行業、財務狀況、市場競爭力和高管政治聯系等方面進行分析,探求取得政府補助的西藏企業特征。
一、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數據來源于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在開展西藏企業會計業務培訓期間對參訓學員當場發放和回收的問卷,共發放問卷116份,收回問卷116份;第二部分是通過學生到西藏各地市發放和回收的問卷,共發放問卷500余份,收回問卷213份,收回的329份問卷中136份數據符合要求,數據基本包括西藏七地市各類型企業,滿足研究要求。
二、政府補助實施情況分析
政府補助是常見的政府分配資源的手段,隨著經濟的發展,政府補助的方式和結構有所變化,補助的范圍不斷擴大,補助的數量急劇增加。由于受到地域條件等客觀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政府對企業的補助絕大部分采用無償資助方式,除此也采用以獎代補、償還性補貼等形式對符合條件企業給予補助;政府補助的對象在行業上也突出體現“民、優、特、新”的特點,在被調查136家企業中有98家符合以上特點,占64%(體現特點行業的比例和)。
通過表1可以看出,西藏政府補助非常普及,在被調查企業中有87%都享有一定程度的補助,而且所有企業都認為政府補助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帶來較大的幫助,如46%的企業認為提高了行業競爭力,13%的企業認為提高了投資能力,具體體現在哪方面則跟企業申請的補助內容存在關系。但是,西藏政府補助在政策宣傳上力度不夠,在被調查企業中有71%對政府補助政策不太清楚,大約26%的企業了解一點或有所了解。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政策宣傳渠道不固定,企業難以通過網絡、報刊等顯性方式獲取,65%的企業是依賴企業領導通過社交活動獲知相關信息;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申請政府補助過程中企業處于弱勢,擔心企業各種資料要求審核,只有45%的企業人員直接當面向政府部門咨詢,更多的企業選擇電話咨詢。
三、企業特征分析
(一)產權性質
國務院2009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西藏政府積極響應,制訂了本地區的實施辦法。但是,政府補助的政策導向在不同的企業產權性質下表現不盡相同。從補助的金額上看,國有性質企業得到全部補助資金的91%,民營企業獲得補助資金僅占9%;從獲得補助的公司數量上看,國有企業占所有獲得補助資金企業數量的86%,民營企業僅占14%。
(二)行業特征
政府補助是政府干預經濟的方式之一,出于鼓勵和支持一些行業發展或者抑制某些經濟活動的目的,對不同行業的企業補助金額、方式等會出現明顯的差別。在受補助的企業中,旅游餐飲業33家,占24%;民族手工業20家,占14.46%;批發零售業20家,占14.46%;建筑建材業16家,占12.05%;農林牧業15家,占10.84%;高原食品加工業13家,占10%;文化業11家,占8.43%;采掘業5家,占3.61%;運輸業3家,占2.4%。這說明,政府補助政策導向主要體現在加快西藏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促進民族特色產業、醫藥、高原食品加工等優勢產業、旅游業等支柱產業的發展,并加大扶持力度,因此,西藏政府補助的政策導向呈現明顯的行業特征。
(三)財務特征
政府對企業的補助行為是對企業發展的鼓勵和支持,但同時也存在對企業操縱盈余的“漠視”。因為根據我國會計準則第16號規定,企業可以通過取得政府補助增加收入,增加利潤,通過調查發現有些企業靠著政府補助才得以生存。
從總體上看,一方面,由于申請政府補助都需要達到一定的條件,部分企業會通過操縱盈余的方式達到申請條件,其中利用政府補助進行盈余管理的現象比較嚴重;另一方面,部分企業甚至通過與中介機構的聯合造假,騙取政府補助。
(四)公司治理特征
公司治理的實質是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歸屬,是股東、董事和經理等企業內部權力機構相互制衡的關系。根據問卷題項“貴企業主要管理人員來自本家族的占企業管理層的比例”回答發現95%以上的企業高管層是本家族的成員,23%的企業高管全是家族成員,說明西藏企業絕大部分是家族企業,在公司治理機制上一般采用傳統的家族權威管理模式。企業在組織形式上主要采用有限責任公司形式,在公司治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特征:一是股份高度集中,股權結構不合理;二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的高度重合,企業實行集權管理,家族意識左右企業的生存發展,形成內部人控制;三是企業產權流動性差。
家族企業比例太高,非家族企業僅占5%,政府補助對象在家族企業中占有較大份額。但是,這并不能說明政府補助更多的傾向于家族企業,這只是由于家族企業比例較高造成。
(五)市場競爭力特征
根據本文研究目的,結合西藏企業規模、群體性等特征,在問卷中選取國際中小企業行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63項指標中的部分指標(由于篇幅所限未列示),用于比較西藏企業的行業競爭力。
一是大部分行業企業的資本實力和資本運作能力很弱,尤其是地毯毛紡、建材等行業固定資產投資較少,資產增長緩慢;資產負債率較高,流動資產率較低。二是幾乎所有的企業融資能力都不足,雖然民族產業行業銀行借款水平相對較高,但是對企業本身發展來講仍是杯水車薪。企業融資能力不足的原因可能是這些企業的資產和收入規模都非常小,很難引起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重視,在缺乏市場化存貸款利率形成機制的情況下,除非政府牽線,金融機構偏向規模較大的企業融資。三是企業組織能力不高,但是在競爭相對激烈,資產專用型程度較低的商業、服務行業具有較好的組織管理能力。四是采掘業、民族手工業、旅游餐飲業等行業獲得政府補助金額較高,民族手工業、食品、醫藥、信息獲得補助的幾率相對較大。
(六)企業高管政治聯系
企業高管政治聯系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特別是處于經濟轉型過程中更是普遍現象,再加上我國關系型社會文化的原因,決定了企業必然通過各種方式與政府建立親密關系。一方面,國有企業在成立之時就與政府擁有無法割舍的“血緣關系”;另一方面,隨著曾經的官員參與某些企業經營管理,官員將“曾經的關系”也帶入企業,為企業創造政治關聯帶來了可能性。國內外對高管的政治關聯對企業帶來的影響研究非常多,研究證實其對企業生產經營、經管策略、企業業績等都產生重要的影響。除此之外政治關聯也會為企業帶來非常有價值的資源,針對規模較小、成立時間較短、業績不甚突出的企業相對較難獲得政府補助,但是增加政治關聯度,獲取政府補助的概率就會增加。
四、研究結果及政策建議
綜上所述,西藏企業政府補助的覆蓋面比較廣,基本涉及所有的行業產業,但是,由于補助資金的有限性,政府給予企業補助的對象在行業上集中在彰顯民族特色、具有資源優勢、發展潛力巨大的民族手工業產業、高原醫藥食品產業、旅游業、礦產業等企業,其實這些企業在西藏屬于競爭力較強的企業;在企業性質上政府補助更多地青睞國有企業,當然如果某個企業擁有更親密的政治聯系,政府補助的申請也相對容易一些。由于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面臨的外部競爭環境、短期生存和長期發展能力的不同,政府在制定補助政策和給予補助時不應僅僅處于積極響應國家關于鼓勵和扶持企業發展戰略的位置,而是需要根據地方經濟狀況對補助的政策對象、形式、數量等具體內容作出更細致的規定。為使得對企業政府補助能達到預期的目的,需要政府和企業雙方共同的努力,在西藏這將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
首先,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大對企業補助政策的宣傳力度,一定程度上公開政府補助的申請、審批等環節,開通相對固定的公布渠道公布受助企業名稱、金額、實施績效等政府補助相關信息,使政府補助資金真正發揮經濟和政治功能。
其次,構造誠信的市場環境,減少企業間拖欠,從而加速企業資金流動速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比如有些企業規模很小,生命周期很短,在信用環境較差的情況下還發生大量的資金拖欠問題,那么在本身融資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更是雪上加霜。
再次,必須強調從企業內部戰略調整開始,控制成本,嚴禁低水平的擴張,調整政府補助資金使用方向,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產品競爭力和長期發展潛力。
最后,注意人力資源管理,吸收高學歷人員加入。西藏企業資產規模相對較小,產品技術水平相對落后,行業進入障礙較小,企業人員素質較低,企業對員工培訓和人才隊伍建設重視不夠,即使取得政府補助資金也只是解決企業當前的資金短缺問題,對企業長期發展起到的作用不大。
參考文獻:
[1] 步丹璐,郁智.政府補助給了誰:分布特征實證分析——基于2007—2010年中國上市公司的相關數據[J].財政研究,2012,(8).
[2] 蔡月峰.中小企業治理結構與績效的實證研究——以中小企業板為例[J].上海商學院學報,2006,(4).
[3] 金碚.企業競爭力測評的理論與方法[J].中國工業經濟,2003,(3).
[4] 林漢川,管鴻喜.我國東中西部中小企業競爭力實證比較研究[J].經濟研究,2004,(12).
[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