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和戶籍制度的改革,大量農村務工人員涌入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而隨之凸顯的農村留守兒童性格問題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站在社會學和應用心理學角度來探析農村留守兒童的性格問題,首先從規模、生活環境等方面介紹我國留守兒童的現狀,其次是對留守兒童的性格進行描述,最后深入分析造成農村留守兒童性格問題的環境因素,并提出解決對策,以期創造幫助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性格問題;環境因素
中圖分類號:D669.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6-0045-02
我國社會經濟體制的調整和戶籍制度的改革,使得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從土地的束縛中釋放出來。他們為了謀求生計或者追求更好的生活,紛紛去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找就業機會,其間不乏已經結婚的人,甚至是夫妻雙方。由于我國城鄉二元體制的客觀存在,進城務工人員的孩子不能在教育、養護等方面被城市妥善安置,所以只能留在農村。于是產生了一個規模龐大的群體——農村留守兒童。
作為未成年人中的一個弱勢群體,農村留守兒童是當今社會一個特殊時期和特殊年齡的特殊群體。據媒體公開報道,截至2012年6月,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超過了5 800萬人。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得不到應有和及時的關注、照料、教育和監管以及親情的關愛和呵護,加上農村教育水平落后,成長環境不健康等原因,他們的身心成長受到了很大影響,并且在學業、生活及性格培養等方面面臨很多困難和問題。農村留守兒童的性格問題關乎他們的心理發育和健康成長,關乎未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更關乎祖國和民族的希望,是我們在當前必須正視和解決的問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由來
(一)農村留守兒童
近年來,日益凸顯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頗受社會各界的關注,各種聲音在此聚焦碰撞。然而,因描述的角度不同,對于具體什么是農村留守兒童,目前尚無統一的定義。
筆者在總結他們觀點的基礎上結合本文的中心問題,認為農村留守兒童是指因父母雙方或單方長期在外地打工,而被交由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來撫養、教育和管理的兒童。
(二)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1.農村留守兒童的規模。據媒體公開報道,截至2012年6月,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超過了5 800萬人,占全部農村兒童總數的28.29%。據調查,我國農村留守兒童集中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湖南等中西部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人口大省。隨著農村經濟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的調整,更多的剩余勞動力被從土地的束縛中釋放出來,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還會逐年增加。這也預示著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也會出現逐年上升的趨勢。
2.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環境。在家庭監護方面,留守兒童主要是單親監護、隔代監護,甚至是親戚、朋友代為監護。監護人受主客觀因素限制,無法給予留守兒童應得的關心和愛護,存在監護不到位的現象。在學校教育方面,留守兒童所在的農村學校校舍簡陋、師資不足,沒有條件對留守兒童提供專門的心理輔導教育。在社區環境方面,經濟文化事業落后、基層管理組織松散、干部隊伍不穩定,也不利于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3.留守的越軌問題已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由于監護缺失、教育不力和社區成長環境不健康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留守兒童的輟學率比較高,進入社會的年齡大大提前。由于對社會認識不足,是非觀念不強,他們的“越軌問題”越來越多的引起社會的關注。這主要表現為留守兒童在家學習或者在其所工作的城市,各種類型的違法犯罪比率要高于非留守兒童。
二、農村留守兒童的性格問題
(一)留守兒童性格問題的表現
1.獨立性強,成熟程度超過生理年齡。由于父母不在身邊,農村留守兒童容易孤獨無助,且有時在家還必須承擔大量的家務活,所以他們的性格獨立性比較強,做事情有自己的方式方法,較為固執。平時遇到困難自己應對,不愿意也不習慣依賴別人,甚至是監護人或者老師,往往超過其生理年齡所達到的成熟程度。
2.逆反性強,比同齡非留守兒童更為叛逆。農村留守兒童多內向、孤僻,常有自卑、偏激、悲觀的性格特征,對外界的戒備比較嚴,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敵意。另外,他們對父母打工的行為不理解,由此而產生怨恨情緒,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遠父母,產生情感隔膜。這種畸形心態如果得不到引導和糾正,在遇到刺激時都極易轉化為暴力傾向。面對父母、監護人、老師、還有朋友的管教和批評,他們不能冷靜思考,容易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
3.自閉性強,與監護人的溝通存在障礙。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致使一些留守兒童性格抑郁、內向。在同齡非留守兒童的刺激下,留守兒童的溝通能力下降,溝通的自卑心理加劇,為人處事孤僻不合群,喜歡長時間自我封閉。再加上監護人平時需要忙于農活,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關注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漸漸地與留守兒童的思想差異大,溝通存在障礙。
4.物質性強,對待金錢的態度亟待糾正。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單調,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弱,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都比較貧乏。父母無法給予他們言語上的呵護,關心他們的方式就是給予一定量的零用錢。再加上他們被告知父母外出打工就是為了賺錢,形成了生活環境中物質的缺乏與手中可控制金錢過量的矛盾,使得他們從小就對物質財富有著不同于常人的理解。
(二)影響留守兒童性格問題的環境因素
1.留守家庭教育的功能失效。家庭是兒童最先接觸的社會環境的縮影,承擔著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重要職責,對兒童的性格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扮演著教育孩子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的重要角色,一個人的成長,尤其在兒童階段,家庭教育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農村留守兒童中,單親監護和隔代監護甚至朋友代為監護是兒童監護的普遍存在形式。留守兒童得不到正常的關愛和正確的引導,心理失衡、行為失范和安全失保,在思想、行為和心理的成長發育中比較容易偏離正常軌道,嚴重影響了他們性格的健康成長。
2.農村學校教育的功能不足。農村學校是給留守兒童提供教育的重要場所,是提供教育并保障兒童受教育權利實現的重要主體,也是繼家庭之后兒童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對兒童性格的成長至關重要。然而,從目前我國學校教育特別是中小學的現狀看,受多重因素制約,現階段農村學校普遍存在教育滯后,存在教育內容不科學、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愛不夠等種種問題,導致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目的不明確,在學習上欠缺主動性和自覺性。這些問題的直接作用是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普遍差,進而產生厭學情緒。間接導致他們對待學習心灰意冷、自暴自棄,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3.社會環境的引導作用減弱。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深刻地影響著他的成長,“孟母三遷”的典故足以說明這點。留守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尤其是社會公共場所,對他們性格形成的影響不容忽視。然而在留守兒童生長的農村地區,經濟和文化建設比較落后,沒有諸如少年宮之類的兒童健康成長所需的公共活動場所。另外,由于農村基層組織管理功能弱化,管理干部隊伍不穩定,且人員素質偏低,難以勝任農村社區管理工作,更無法有針對性的解決留守兒童這一特殊問題,給留守兒童健康性格的養成帶來了困難。
4.法規環境的保護作用缺失。由于對留守兒童提供保護的法律體系尚未完全建立起來,導致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很難依據目前法律予以解決。同時,《未成年人保護法》和《義務教育法》等對留守兒童的保護缺乏針對性、有力性和可操作性。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和缺乏可操作性,將直接影響對留守兒童全面、有效的保護,為他們性格問題的形成埋下了隱患。
三、解決留守兒童性格問題的對策
(一)法規政策方面
1.建立健全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保障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為了保障農民工子女能夠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權利,立法部門應該廢除教育法律規范中的歧視性條款,制定統一的、可操作性強的法律法規,允許進城務工人員把子女帶在身邊,并保障他們的受教育權。這是當前階段消除農村留守兒童的根本之策,但是具體執行起來,需要的時間周期比較長。
2.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差距。政府應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間的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壘,為進城務工的農民提供相應的社會保障,為進城務工農民家庭營造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和諧生活環境,使他們能夠享有與城市人口平等的權利和社會權益。
3.加快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推動城市務工人員“返巢”創業。留守兒童之所以規模巨大,且數量還在逐年上升,其根本原因就是城鄉經濟差距大。國家應該在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工作上多做文章,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著力縮小城鄉差距,從政策上予以傾斜,為入城務工人員回家鄉工作或者創業創造機會。
(二)社會教育方面
1.加強社區功能建設,發揮社區對留守兒童的監護和教育作用。要加強農村基層組織的建設,培養社區管理人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監護意識,另外加強農村的文化建設,設立兒童健康成長所需的公共文化場所,充分發揮農村社區的教育和監護作用,為留守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2.完善學校教育,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功能。在父母監護和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學校應該充分發揮對留守兒童的關心和監護作用,對留守兒童應給予更多的關注,如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學生檔案、增設相關的心理輔導方面的課程等。多與他們進行溝通和交流,給他們更多的幫助和關愛,對他們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疏導和教育,為他們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學習和成長的環境。
3.改善家庭監護,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功能。外出父母應經常以電話或書信方式與孩子保持聯系和溝通,多給他們關愛和心理上的輔導,多關注他們心理的變化和需要。同時要經常與孩子的監護人和老師保持溝通和聯系,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情況,盡可能地彌補父母對他們教育的空缺,使他們能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 張偉,王亞運,司振龍.我國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與探討——以安徽省六安市雙河鎮為例[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24(5):
85-86.
[2] 郭津,衣晶,朱宏斌.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犯罪問題探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21):363-366.
[3] 胡濱.農村留守兒童犯罪的實證研究——以湖南省H鄉為個案[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0,(1):56-59.
[4] 黃新.農村留守兒童犯罪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08,(34):286-287.
[5] 謝曉怡.直面農村留守兒童現狀[J].農家參謀,2011,(2):46.
[6] 林秋琴.留守兒童犯罪問題探析[J].網絡財富,2010,(17):179-182.
[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