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以食為天,農產品加工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水平直接關系我國的產業安全和食品安全。基于此,結合中央會議精神和西部地區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現狀,從破解西部地區“三農”問題,推進西部地區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加快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促進西部地區城鄉統籌發展,促進工業反哺農業等五個方面分析了西部地區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戰略意義。
關鍵詞:西部;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戰略意義
中圖分類號:F03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6-0064-02
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既是西部地區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是西部地區的特色優勢產業。2010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提出要“以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為主線,以改善民生為核心,……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更加注重經濟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著力推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更加注重優化區域布局”。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落實“四化同步”的戰略部署,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創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標,……圍繞現代農業建設,充分發揮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優越性,著力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可見,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提高西部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保護生態環境,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等是下一輪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方向,而西部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在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后,正逐步成為提高西部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保護生態環境,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載體,在促進農民增收、繁榮農村經濟、統籌城鄉發展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從破解西部地區“三農”問題、推進西部地區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加快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促進西部地區城鄉統籌發展、促進工業反哺農業等五個方面分析了西部地區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戰略意義。
一、破解西部地區“三農”問題的重要突破口
“三農”問題,即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破解“三農”問題就是要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新農村建設、農民增收以及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序轉移問題。而西部地區由于獨特的地形和地理位置,以及缺乏相應的產業支撐等原因,農業發展并未改變以往的小農生產的特征,缺乏市場支撐以及零散的、組織化程度低的小農經濟很難實現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在缺乏產業支撐的情況下,農產品的產加銷嚴重脫節,特色農產品難以實現深加工或提高附加值,農業產業鏈難以向工業和服務業延伸,農業自身由于市場供求信息不暢、產品結構不合理、產業組織化程度低等問題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廣大農民由于缺乏產業基礎而僅憑傳統的種養殖業難以發家致富,不得不選擇外出打工掙錢,整個農村面貌由于人才等要素大量外流而日益蕭條,隨著農村人才的外流,農村市場需求規模也在逐漸萎縮,這又進一步加劇了技術、資金等高端要素的外流,加劇了產業發展的難度,由此出現了“缺乏產業支撐—農業產業化程度低—農民收入低—農村經濟蕭條—缺乏產業支撐”的惡性循環。因此,要破解西部地區“三農”問題,就必須打破以上的惡性循環,大力發展能夠充分發揮當地特色農產品資源和區位優勢,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撐性產業——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特色農產品加工業作為農業產業鏈的關鍵環節,能夠促進第一、二、三次產業的互動促發展,促進產供銷的有序對接,促進產學研、農科教的有效結合,對破解“三農”問題具有關鍵作用。一是通過農產品加工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倒逼農業向產業化、規模化、組織化、專業化等現代農業方向發展;二是通過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加大項目的引進和整合力度,帶動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和其他社會事業的發展;三是通過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就業,既提高了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又減少了因農民外出打工引起的農村“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等社會問題的發生。
二、推進西部地區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的重要紐帶
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一國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其中城鎮化是載體、信息化是手段、工業化是支撐、農業現代化是基礎。工業化為城鎮化和信息化提供了產業基礎和要素供給來源,城鎮化為工業化和信息化提供了載體和產品需求來源,農業現代化為工業化提供部分原料來源和為城鎮化提供食物。而農產品加工業作為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對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上可以通過發揮其產業關聯效應和要素集聚效應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發展,下可以通過其規模化、市場化發展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因此,要實現西部地區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就必須逐步構建具有西部特色的產業基礎。而特色農產品加工業作為一種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是同步推進西部地區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紐帶。一是發揮農產品加工業勞動密集型的特征,吸納周邊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依托當地親緣、地緣等文化優勢逐步促進當地農民工的市民化,以中小型城鎮為載體逐步推進區域的城鎮化。二是在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的引領下,以農產品加工業的市場化、規模化、高科技化發展(如農產品質量可追溯系統)促進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設施化、基地化和信息化等發展,促進農產品品種結構的調整和農業科技水平的提升,促進農業生產組織模式的創新和培養新型農民,逐步提高西部地區農業現代化水平。三是發揮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的產業關聯效應促進相關的包裝、加工設備制造業、研發、生物制藥、物流等產業的發展。
三、加快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重要著力點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提出“以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為主線,以改善民生為核心,……更加注重基礎設施建設、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更加注重經濟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著力推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等戰略舉措。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構建以農產品加工業為核心的農業現代產業體系,實現貿工農、農科教和農產品的產加銷等一體化發展,不斷增強第一二三次產業之間的聯系,延伸農業產業鏈,激活三次產業內的科技、人才、資金、信息等要素,放大農產品加工業的就業帶動、資源高效利用、生態保護、要素集聚、產業互動、經濟輻射等效應,轉變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方式,不斷提高西部地區經濟的自我發展能力,不斷改善西部地區的民生。一是構建以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為核心的產業鏈,產業前端與包裝、物流、營銷等服務業緊密聯系,產業中端與食品研發、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研發等產業緊密聯系,產業后端與農業科研、生產、基礎設施建設等緊密聯系,在此基礎上促進三次產業互動發展,不斷增強工業的輻射帶動能力、農業的基礎支撐能力和服務業的加速推進能力。二是以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帶動特色農產品的種養殖業發展,以特色農產品種養殖業的生產、加工為產業載體,以經濟效益為基礎,引導當地農民或種養殖大戶保護生態環境,形成以經濟發展促進生態保護的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三位一體”的特色經濟發展模式。三是以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為龍頭引導農業產業化項目發展,并以項目為基礎整合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區域性特色優勢產業發展。
四、促進西部地區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載體
新中國建立以來,在計劃經濟的背景下,以高積累、低消費為特征的、以重化工業為主體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模式對西部地區工業體系的建立和城鎮體系的構建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這種在短缺經濟時代實施的重工業化戰略是建立在犧牲農業和農村的基礎上,通過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和農業稅等形式實現了生產要素單向的從農村流入城市,客觀上造成了城市的繁榮和農村的蕭條、工業的高速發展的農業的停滯不前、產業工人的富余和農民的貧窮等為特征的“二元經濟結構”。因此,要促進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向“一元化”轉變,實現統籌城鄉發展,就必須打破城市和農村二元化發展的僵局,通過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搭建起工業與農業、農村向城市、農民向城市居民聯系和轉化的產業載體。讓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農村居民進入城市,讓更多的資金、技術、人才流向農村,讓要素在農村和城市之間實現雙向流動,讓農業和工業之間實現產業對接,從農業與工業分化發展向一體化發展轉變,由城市和農村各自為中心的二元經濟結構向以城市和工業為核心的一元經濟結構轉變。一是通過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實現農業與工業的對接,以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引導特色農產品基地的建設、合作組織的建立、農民種養殖技術水平的提高等,在促進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生產的同時,也實現了第一二三次產業的有效銜接,延伸了農業產業鏈,構建起了以農產品加工業為核心的一元化產業體系。二是通過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對接促進城市和農村之間要素的流動,包括資金、技術、人才、科研等要素向農村流動和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流動,以農產品加工業為產業載體促進要素的集聚并推進小城鎮建設,以要素向農村和農業的流動促進新農村建設。三是以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為龍頭引導農村特色種養殖業的發展,以各類特色種養殖業項目為基礎推進生產、生活等農村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實現城鄉公共產品的統籌規劃和建設。四是發揮農產品加工業的產業關聯效應,促進前向的食品、生物制藥業、現代物流業,側向的加工裝備制造業、印刷包裝業,后向的種養殖業及其相關的飼料加工、飼料科研、品種科研、種養殖技術服務等產業的發展,實現以農產品加工業為核心的城鄉產業一體化發展。
五、促進西部地區工業反哺農業的重要途徑
目前,西部地區總體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已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時候,是實現西部地區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聯動發展的關鍵時刻。由于農業的技術進步率、勞動生產率、資金積累率、要素報酬率等明顯低于非農產業,加上農產品需求彈性低于非農產品,使得農業比較收益相對甚至絕對低于其他非農產業,由此導致農業中資金、人力資本等高端要素甚至基本要素外流,進一步加劇了農業與其他非農產業之間的差距。因此,要實現工業反哺農業,關鍵是要提高農業的預期收入,以此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先進要素進入并改造傳統農業,而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因其資源優勢突出、產出效益大、輻射帶動效應明顯等特征,正好成為西部地區工業反哺農業中繼政府財政轉移支付之后的另一條重要途徑,而且可以實現以往反哺農業的單一的“財政支農”向“財政支農”和“產業富農”并舉轉變,切實增強西部地區農村的自我發展能力。一是通過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為工業反哺農業搭建要素回流途徑。二是以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引導特色農產品種養殖基地發展,提高特色農業在三次產業中的勢能,為先進要素流入農業創造收入條件。三是通過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使“農業通過產業化的途徑延伸其加工銷售的環節,由此建立城鄉產業的垂直一體化,從而使農業在產業鏈上接受非農產業的反哺”[1]。
參考文獻:
[1] 洪銀興.工業和城市反哺農業、農村的路徑研究——長三角地區實踐的理論思考[J].經濟研究,2007,(8):18.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