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稻米作為牡丹江市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糧食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省內發達地區相比,牡丹江市稻米產業競爭力水平還相對較低。如何針對牡丹江市的社會經濟條件和農業生產的實際,尋找合理的途徑,有效利用當地優勢資源,發揮比較優勢,搶抓發展機遇,優化發展布局,努力提升牡丹江市稻米產業競爭力水平,是新形勢下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牡丹江;稻米產業;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326.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6-0068-02
一、牡丹江市稻米產業發展現狀
(一)質量狀況
牡丹江市生產的稻米,一等稻谷所占比例為21.1%,較上年增加2.5個百分點;二等占40.7%,較上年增加7.8個百分點;三等占30.2%,較上年增加0.8個百分點;四等占6.2%;五等占1.8%;三等及三等以上稻谷所占比例為98.0%,好于全國平均水平,在東北地區也處于前列。
(二)價格情況
根據黑龍江省農業統計數據,以2012年3月份為例,牡丹江市的稻米收購平均價格僅低于哈爾濱和大慶,說明牡丹江市的稻米質量在全省處于優勢地位。其中,哈爾濱市的稻谷均為長粒香(五常大米為稻花香),這種大米米粒細長,可與泰國大米相媲美,黑龍江省另一塊長粒香產地便在牡丹江,除穆棱外,各地區的稻米均為長粒香,收購價均在3元/公斤以上,可見牡丹江的稻米盡管產量不是非常高,但質量是不容置疑的。
(三)稻米企業狀況
牡丹江市各類規模水稻加工企業50余家,其中加工能力50噸以上的有15家,雖然牡丹江市現有的稻米加工企業較多,但還缺少知名品牌,小而散,在米業加工和種業培育上都缺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拉動。
(四)品牌情況
全市50多家水稻加工企業有品牌幾十個,幾乎是一個企業一個品牌,有的小作坊式的加工企業也有自己的品牌。其中,最著名且眾所周知的當屬響水大米,另外還有“雙菊”牌大米、“泉眼河”牌大米、“勝響”牌大米、“嘎斯溝”牌大米等眾多品牌。
二、牡丹江市稻米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一)水田種植面積受限
牡丹江市的地形地貌為山區半山區,耕地面積受限,目前的稻米水田大多集中在牡丹江市幾個盆地耕地比較平整的地方,分布較為零散,面積較小。另外,如果沒有大型的水利工程作為支撐,擴大水田水源也無法保證。因此,稻米耕地面積較少且無法擴張是制約牡丹江市稻米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優勢品種退化混雜現象明顯
早在2003年對牡丹江的水稻品種的調查顯示,20個水稻品種中,只有5個品種是國家標準的優質品種要求的,而且這些優質品種出現了嚴重的退化混雜現象。牡丹江市的水稻生產在無法以量取勝的前提下,質就顯得尤為重要。由于基因遷移、突變等因素導致的品種退化混雜,使品種的遺傳組織發生了變化,使牡丹江市稻米生產中無法看到優質品種水稻所具有的特征,嚴重影響了優質稻米的生產,對于牡丹江市稻米的未來發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三)缺乏水稻種植規劃
目前,牡丹江市的稻米有60多個品種,農民盲目選擇水稻品種,而這些水稻品種大多數是不正規渠道引進,并未通過審定。自發的種植導致優質水稻品種無法形成規模,水平種植零散不成片。水稻種植者由于高利益的驅動,種植生育期超過牡丹江市當地安全生產期的水稻品種,甚至越區種植,致使水稻成熟度、品質下降的現象,造成了水稻的大幅度減產。
(四)缺乏種植與管理技術
優質水稻品種的基因單一,多數品種抗病蟲性較差,同時還存在著播種時間、施肥時間和次數、病蟲害控制等方面與優質水稻生產不匹配等問題,水稻種植的農民由于缺乏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導致粗放型種植現象,不按季節播種、種子精選不到位和育苗老化等問題。這些技術與管理問題也制約了牡丹江市稻米產業的發展。
(五)規模加工企業少且技術落后
牡丹江市的稻米加工企業數量非常多,但是缺乏規模性加工企業,沒有形成“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機制,訂單數量少。由于優質大米加工設備投入較大,大米加工行業也無政府支持,利潤較少,因此優質大米的企業和數量也就相應減少。目前的大多數加工企業規模不大,裝備落后,仍停留在初級加工階段,資源綜合利用效率低下。
(六)產業化程度較低
目前,牡丹江市的水稻產業化開發程度較低,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稻米的產、供銷、無法形成整體優勢,稻米產品市場規模小、層次低、結構不合理等現象,致使在稻米市場的競爭中勢單力薄,難以和其他稻米企業和品牌進行競爭。另外,稻米的生產、加工、流通等大環節分屬不同的部門管理,各部門之間缺乏協調和溝通也會影響優質稻米產業化的發展。
(七)品牌多亂雜
企業創建的品牌沒有和農民所使用的品種有效對接,至使牡丹江水稻到目前還沒有形成當家品種,品牌尚未形成效應。
三、提升牡丹江市稻米產業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一)規劃優質稻米生產布局和種植品種
應依據優質稻米市場生態條件和種植的一致性,統一規劃安排種植,通過發揮地域優勢,形成優質稻米的規模化生產,提高稻米口感與質量。在品種布局方面,需要按照區域氣候和品種類型進行劃分。另外,在選擇優質稻米品種時要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種植,在此過程中牡丹江市政府和相關部門要進行指導與幫助,從而使農民的水稻種植在低成本的同時獲得高收益,迎合市場需求有利于提高稻米的商品化,提高農民水稻種植收益,提高農民生產水稻積極性。牡丹江市政府和糧食局要通過引進、實驗等工作提高優質稻米質量,改變目前牡丹江市水稻品種多亂雜等問題,通過扶持黑龍江省農科院牡丹江分院等科研單位培育適合牡丹江地區氣候、土壤條件的品種,擴大良種生產基地,并且各級財政資金、各級農業開發資金要大力傾斜,各級農業主管部門要把推廣水稻新品種作為重要工作。
(二)推廣優質水稻生產配套技術
在水稻種植的過程中,要充分運行科學技術手段,科學使用化肥農藥,充分應用大中棚缽體旱育苗技術、節水灌溉技術、平衡施肥技術、優質稻米的病蟲草綜合防治技術及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的應用技術等。在整個稻米的生產過程中,采取生物農藥防治為主,盡量少施用高殘留農藥,減少環境污染,努力生產優質無公害稻米。
(三)加強稻米生產技術指導
政府和行業協會應組織水稻技術人員深入農民群眾中,解答農民的技術問題,通過對農民的實際田間指導,使農民真正領會和掌握技術要領。特別在稻米生產的育苗和管理的關鍵時期,要進行手把手指導,將先進的科學技術直接傳遞給農戶,實現科技人員直接入戶,切實解決農戶水稻生產的關鍵技術問題,使農民稻米生產風險降低,生產過程有技術保障,提高農民的實際生產水平。
(四)扶持稻米加工龍頭企業
首先,政府和農業相關部分應該對稻米加工龍頭企業適當的政策傾斜,為其科研開發、技術服務和網絡建設等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其次,通過招商引資,為龍頭企業引進先進的稻米加工設備和技術,通過改組、兼備和聯合等手段培育和壯大一批國家級稻米加工龍頭企業。最后,由政府牽頭,形式“龍頭企業+市場+農戶基地”的稻米產業格局,提高稻米產業的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競爭力。
(五)創建稻米品牌
目前,產品質量、品牌和市場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是占領和保持市場份額的重要手段,也是競爭力的影響因素之一。要提高牡丹江市稻米特別是優質水稻競爭力就必須創立知名品牌。因此,要采取行之有效措施改變牡丹江大米品牌雜亂多現象,要由政府和相關部分出面協調,合理解決企業利益問題,形成合力主打幾個品牌,就目前牡丹江市場而言,重點扶持響水、威虎山、界河、紅日升等品牌,并將這幾個做大做強,為品牌水稻指定生產基地,并把握好質量標準。
[責任編輯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