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遼寧省長海縣海島旅游資源豐富,如何依托旅游資源優勢,加快實施“旅游興縣”戰略,盡快把長海旅游業培育成為海島新的支柱產業,值得積極探索。要通過制定科學規劃,拓寬融投資渠道;強化宣傳營銷,拓展旅游客源市場;改善基礎設施,提高服務水平;開發旅游產品,創造海島旅游精品;注重海島資源保護,實施生態型開發等途徑,促進海島旅游實現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長海;海島旅游;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590.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6-0114-02
位于遼東半島東側黃海北部海域的長海縣,屬于遼寧省大連市,是我國八大群島之一、東北地區唯一海島縣、全國唯一海島邊境縣。這里不僅盛產各類海珍品,更蘊藏著豐富的旅游資源。近年來,長海縣堅持以規劃為龍頭,以重大功能性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以旅游綜合開發項目為支撐,全面加快長山群島開發建設步伐,旅游避暑度假區建設取得可喜成效。2012年,全縣上島游客達122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9.2億元。
一、長海縣海島旅游發展條件
(一)長海縣旅游資源豐富
全縣由142個島礁組成,陸域面積119.24平方公里,跨海域面積7 72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58.9公里,海岸線曲折且港灣眾多。長海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有人在海島繁衍生息、漁獵耕耘,創造了海島早期文明。長海縣空氣清新、氣候宜人。這里森林覆蓋率高,平均達到62%,被評為“國家級海島森林公園”。長海縣物產豐饒、品質上乘,各種魚類、貝類、藻類資源極其豐富,是國內重要的水產品生產基地,素有“天然魚倉”的美稱。長海縣風光秀麗、景致天成,清澈的海水、湛藍的天空、成群的海鳥、金黃的沙灘組成了長山群島秀麗的山水畫長卷。
(二)長海縣經濟基礎雄厚
長海縣綜合經濟指數連續多年跨入全國百強縣行列,極具發展潛力。長海縣根據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產業特點,全面實施了“漁業強縣,工業立縣,旅游興縣”三大戰略,形成了“捕撈、養殖、加工、旅游、海運”五大支柱產業,產業產品結構和經營管理體制在不斷調整中日趨合理。
(三)長海縣基礎設施日臻完善
長海縣擁有全國第一家縣營民用機場,開辟了長海至大連的空中航線。全縣有人居住的島嶼都有港口碼頭,分別與大連港、金石灘港、皮口港相對接,形成了舒適、安全、快捷、方便的“藍色高速公路”網。長山大橋全長3.45公里,項目竣工后,將使大長山島和小長山島兩座島嶼合二為一,有效整合長海50%的陸域面積,預計2014年6月正式通車。全縣共有賓館、飯店140家,具有海島旅游特色的漁家旅店200余家,可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現已建成目前全國最大的海水淡化系統,縣鎮實現了24小時供水。
近5年來,長海縣安排重大基礎設施項目23個,計劃總投資40.7億元,完成投資16.2億元。特別是機場擴建、長山大橋、環島公路、跨海引水、供電環網和港口升級改造等一批歷史性、全局性重大項目的開工建設,進一步夯實了長山群島旅游避暑度假區的建設基礎。在旅游開發的同時,長海縣倍加重視生態保護,將開發與保護同步進行。目前,由北控水務集團計劃投資5億美元建設的包括海水淡化、健康水窖、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國家級生態環境示范群島項目進入具體實施階段。
二、長海縣海島旅游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長海縣政府對海島旅游非常重視,提出“爭創全國旅游強縣”,“以海島旅游振興長海縣”的方針政策,在資金、政策,宣傳、基礎設施建設上投入大手筆,旅游產業得到不斷提升,但仍舊存在一些問題制約著旅游業的發展。
(一)基礎設施略有不足,服務層次不高
交通問題仍是制約長海縣發展旅游業的瓶頸,島陸間客運航線不是很發達,特別是受氣候條件所限,海上航線時間不能保障。通往景點的道路還不十分暢通,許多景點難以到達,景區標志、景區介紹不夠,景點內缺乏旅游紀念品的專賣店和各種娛樂設施,景點的廁所問題和垃圾問題等都困擾旅游業的發展。長海的旅館飯店建設檔次較低,漁家旅店仍是接待游客的主角,約占其旅店總數的70%,與今后旅游業發展和接待能力的要求仍有相當差距。
長海縣旅游業隊伍不但人員數量少,而且整體素質不高,相當一部分旅游企業處在小散弱差的發展階段,漁家旅店市場秩序混亂,造成了長海旅游業仍在低檔次徘徊,從旅游開發的6個層次住、食、行、游、購、娛來看,長海縣旅游業僅停留在住、食兩個層次上,而行、游、購、娛層次還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服務層次低從客觀上抑制了游客消費,使得長海旅游綜合效益不高。
(二)旅游產品單一,旅游季節性明顯
資源優勢并未充分發揮出來,其主要原因是沒有以“海”為主題進行充分挖掘,旅游項目仍停留在觀海、玩海的初級階段,深層次的旅游項目開發不足。
旅游產品雷同的問題是制約長海縣旅游業發展的因素之一。長海縣5個鄉鎮旅游資源的開發特色不突出,由于海濱浴場游樂項目較單調,加上冬季淡季,造成吸引游客的辦法不多,形成7—9月主要景點人滿為患,甚至出現游客超過景點容量的問題,而10—6月絕大部分景區游客寥寥無幾,大量游客設施閑置,影響旅游業經濟效益。
(三)營銷力度不夠,旅游招牌華而不實
區內海島旅游一直缺乏明確的形象定位,無法很好地對海島進行宣傳,無法在游客心中形成穩定的心理感知和樹立鮮明的個性。此外,海島管理部門對旅游的宣傳還不夠全面,例如,海島各種珍貴海鮮產品及特色紀念品由于宣傳不到位,銷售輻射面還不是很廣;旅游資源仍處在原始的粗放型經營階段,營銷上品牌意識淡薄,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豐富的旅游資源優勢未充分轉變為旅游商品優勢,海濱度假、海水潛泳、海島垂釣、會議旅游、民俗旅游等專項活動整體形象不夠鮮明,始終未形成轟動效應。
三、長海縣海島旅游發展的對策
(一)制定科學規劃,拓寬融投資渠道
在海島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必須要對豐富的海島資源進行統一規劃和科學安排,避免開發建設的盲目性,防止無序發展,確保海島旅游開發有計劃、有秩序、有重點地進行,以充分合理利用海島旅游資源。同時,還要加強各地區和旅游服務企業之間的聯系,宏觀上對交通、住宿、餐飲等各部門設施建設和開發進行協調與統一,規范市場體系,消除旅游發展瓶頸。此外,旅游業的發展是需要高額的投入,而海島旅游更是需要大量基礎設施投資,但是海島旅游所需的大量投入僅僅依靠政府投入是完全不夠的,必須建立多元化的投資體系,以充足海島旅游開發的資本實力,保證海島旅游開發的順利進行。
(二)強化宣傳營銷,拓展旅游客源市場
通過各種方式強化宣傳營銷,一是通過旅游推介會,進行“地毯式”營銷;二是利用好“中國唯一海島邊境縣”“獐子島”等招牌,積極參加省旅游局策劃的“聯合推介,捆綁式營銷”活動;三是以重大旅游文化活動為載體,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借助媽祖、垂釣、漁民文化節等活動,提升旅游的文化內涵;四是加強網絡宣傳,設專人負責及時更新網絡的信息,與搜狐、新浪、攜程網等各大網絡媒體鏈接,為游客出行提供一個綜合性服務信息平臺。
(三)改善基礎設施,提高服務水平
加強海上交通和島上基礎設施建設,以海上交通帶動海島開發,解決好交通和島上的接待服務。建設大型牽動性景點,參入娛樂、賓館、飯店、通路建設,努力增加陸島航線和島上公交車線路,切實解決使游客進得來、出得去、住得下、吃得好的接待問題,引得來,留得住的旅游問題。同時,要引進和培養旅游專業人才,提高服務水平,要對旅游從業人員進行崗位培訓,提高業務素質,使長海旅游走向規范化,各職能部門必須加強對漁家旅店的管理,組織嚴格的年檢制度,對不合格的漁家旅店進行嚴肅的取締。
(四)開發旅游產品,創造海島旅游精品
要抓好海濱浴場建設,開發與完善海濱浴場旅游產品,增加海上體育項目,如滑水、帆板、沖浪、摩托艇、潛水等,以豐富海島旅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利用原始海島風貌、純凈的海洋環境、純美的海鮮,讓游客回到原始的自然環境中體驗蜜月的幸福、養生的快樂;利用海島環境,構建便捷的陸島物流網,發展無稅購物旅游,擴大海島縣的影響;以資源底播增殖生產為背景,開發海底觀光旅游;利用海島的民俗風情和文化,生產科技含量大、檔次高、有藝術性收藏性的產品,增加旅游收入。
創造海島精品要做到突出“海洋”,利用海島優勢,開發海面、海上、海底特色旅游產品;重視“休假”,利用海島環境優勢和區位優勢,以開發休閑度假產品為主;發展“高端”,主要發展高端旅游休閑度假產品。
(五)注重海島資源保護,實施生態型開發
按照可持續發展思想,旅游資源的開發要有計劃、有步驟,循序漸進,切不可一哄而上,盲目開發,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要做到控制環境容量、依法開發、防治三廢、節約資源,讓長海旅游成為生態旅游的一部分,盡量使游客回歸自然。因此,賓館、飯店不應該為大體量、有礙視線的高層建筑,必要的建筑要遵循小、散、藏的原則建設和布局,違章建筑應堅決拆除;應加強開發商、當地居民和游客三者間的環保意識,實施長海縣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長海肩負著建設“海上遼寧”示范區和“海上大連”先導區的重任。2010年4月,大連市委、市政府確立建設長山群島旅游避暑度假區的發展戰略,批準成立長山群島旅游避暑度假區。據預測,長山群島旅游度假區規劃實施期間,長海縣旅游收入將以每年20%—30%的速度遞增。這一全新形象的塑造,將極大促進海島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大幅提升以旅游業為支柱產業的第三產業整體水平,不僅使群島的海洋資源和生態環境切實得到保護和永續利用,更能促進海島經濟實現歷史性跨越,大幅提升全域綜合實力。
參考文獻:
[1] 陸林.國內外海島旅游研究進展及啟示[J].地理科學,2007,(8).
[2] 伍鵬.我國海島旅游開發模式創新研究:以舟山群島為例[J].漁業經濟研究,2007,(2).
[3] 高建.海島旅游開發模式探討[D].杭州:浙江大學,2007.
[4] 姜玉紅,李悅錚.遼寧省海島旅游發展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9,(3).
[5] 俞金國,王麗華.海島縣產業結構及轉型對策研究[J]. 資源與產業,2010,(6).
[責任編輯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