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實踐是高職高專護生職業素質培養的重要途徑,因此,抽樣選取了對重慶市醫學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學生進行問卷動態跟蹤調研的數據,就社會實踐對護生職業素質培養所起的促進作用進行分析,并就如何進一步改進護生社會實踐,以此為載體更好地促進護生職業素質的培養和完善,提出一點參考性意見。
關鍵詞:社會實踐;護生;職業素質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6-0123-02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抽樣選取重慶市高職高專院校護理專業學生500名作為研究對象,在選取研究對象時綜合考慮了參與調研學生參加專業社會實踐的頻率、類別、年級等因素,以保證調查結果的有效性及科學性。
在調查方法上,廣泛查閱了相關資料,采用了自行設計的3組問卷:高職高專院校護生社會實踐活動現狀調查問卷、高職高專院校護生社會實踐活動效果評價、高職高專院校護生職業素質培養情況調查問卷,問卷內容主要涉及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情況、評價、存在的問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對護生職業態度、專業技能、溝通協調能力、人文關懷意識、責任感、愛心、個人意志品質、社交能力等方面提升的效果評價;護生對專業知識及運用能力、專業技能、敬業精神、人文關懷意識、法律意識等職業素質的重要性評價。通過隨機抽查的形式,共發放調查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89份,有效回收率為97.8%。采用SPSS統計軟件對搜集整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二、社會實踐對高職高專院校護生職業素質培養的效果評價
(一)社會實踐對強化高職高專護生職業意識的作用
職業意識即從業者在特定的職業環境影響和社會條件下,在專業崗位任職實踐中形成的某種與從業有關的思想和觀念。社會實踐對強化高職高專護生職業意識有很明顯的效果。我們通過對抽樣整體及參與活動的頻率和內容多少分成一般群體和密集群體進行橫向對比分析。
1.職業的熱愛和認可度
高職高專護生社會實踐對增進對職業的熱愛和認可度情況調查表明,30.5%的同學選擇很大,39.5%的同學認為較大,只有1%的學生認為無幫助。另通過t檢驗,活動密集群體與一般群體在社會實踐對增進職業熱愛和認可度方面有顯著差異。護生在參加各類實踐活動中,加深對職業的認識和了解及社會對護理職業的評價和認可。
2.個人意志品質及責任感和愛心
高職高專護生社會實踐對個人意志品質的正向引導情況,68.5%的學生認為很大和較大,30%的學生認為效果一般;對促進自身責任心和愛心方面,81%的學生認為很大和較大,只有0.5%的學生認為無幫助。同時,通過t檢驗,在個人意志品質方面從t檢驗得出P值為0.023<5%,兩對照組學生存在顯著差異。護生通過參加社會實踐,在與服務對象的接觸和了解過程中,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實現自我價值,促進責任心和愛心的提升。
3.人文關懷意識及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
高職高專護生社會實踐對增強人文關懷意識及溝通能力方面調查情況如下,近80%的學生認為社會實踐有利于增強自我人文關懷和照顧意識,約60%的學生認為對溝通能力的提升作用明顯。通過對高年級社會實踐活動密集群體及低年級一般群體對比分析,在對溝通能力的提升一項上存在明顯差異,密集群體高于一般群體。良好的護患關系是良好治療效果的關鍵。在醫療服務及護患溝通過程中,醫護人員的言語、表情、動作、對病情的解釋等非技術性因素的影響也極為重要。雖然,通過臨床實踐,護生在人文關懷意識及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培養方面有一定效果,而且大多數學意識到其重要性,但在臨床實踐中還需進一步加強。
4.職業儀表儀容及社交能力
對護生職業儀表儀容及社交能力的提升情況如下,76.5%的同學認為有較大的提升,68.5%的同學認為對語言表達能力、社交活動能力的改善有較大的促進作用。通過對高年級社會實踐活動密集群體及低年級一般群體對比分析,在對職業儀表儀容的改善和規范方面,高年級活動密集群體略高于低年級一般群體。
(二)社會實踐對提升高職高專護生職業能力的作用
職業能力指從業者對職業崗位的適應性和對工作的駕馭能力,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創新能力和發展力。一般是由從業者個性化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經過學習、訓練等獲得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實踐經驗等綜合形成的主客觀條件決定,并與任職崗位融合后產生的,包括知識積累和能力儲備兩個重要方面。
1.對提升護生專業技能及對專業理論知識的轉化和拓展的作用
通過數據分析,近60%的護生認為社會實踐對專業技能的提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只有0.5%的學生認為無幫助;在提升護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轉化和拓展方面,52%的護生認為作用明顯,約46%的護生認為效果一般。由此,經常性的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護生能快速、理性地適應臨床環境,并與病人直接、有效溝通,從而第一時間傳達病人的需求,有效彌補了課堂教育偏重于技能操作和理論指導而與臨床環境脫節的缺陷。
2.護患溝通技巧及衛生宣教能力
通過數據分析,68.5%的護生認為社會實踐對護生護患溝通技巧有促進作用,只有0.5%的學生認為無幫助;而就衛生宣教能力這一項做調查時,69%的護生認為有明顯的提升,30.5%的護生選擇效果一般;同時,社會實踐活動對護生法律意識的培養方面,61%的護生認為能在活動中增進自身法律意識。護生能提高法律風險意識,利用法律保護病人并自我保護,這對于護生職業可持續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也是當前護理教育急需改善和強化的課題之一。
三、強化社會實踐對護生職業素質培養作用的策略分析
(一)構建科學的護生社會實踐內容體系
1.完善社會實踐課程體系的建設
要使護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更好的提升職業素質,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實踐內容核心,學校可將教學計劃內實踐和教學計劃外實踐統一起來,納入學校教學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積極推動護生社會實踐課程化建設的實施,按學生所在不同年級、專業有針對性的開展活動,根據護理專業課程進展而不斷深入,服務內容也呈循序漸進方式,形成多層次立體化模式,促進社會實踐課程間的系統組合和優化,發揮實踐育人的整體效應。
2.加強專業資深教師對護生社會實踐的指導
在專業性實踐活動中,指導老師是決定活動質量的主要因素,通過老師的點撥指導、評價反饋能推動活動向縱深發展,因此,應組織、鼓勵資深專業教師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來,對活動開展的專業性、實效性等方面給予指導。同時,在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可組建由專業指導老師、有實踐經驗的學生共同組成的團隊,是護生社會實踐團隊的最優構建模式。該模式將不同知識、技能和經驗的人結合在一起,全面考慮團隊成員的知識水平、交際能力、時間因素等,使團隊中各成員真正實現角色互補,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讓低年級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能夠更加深刻地了解社會、認識社會,讓社會實踐活動能夠最大程度地服務于社會。
3.進一步完善護生社會實踐評價體系建設
評價體系建設是護生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學生社會實踐評價工作的組織實施,則是實現學校實踐育人目標的重要環節。建立客觀、科學的評價體系,通過不同方式、不同渠道采集護生社會實踐信息,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對護生社會實踐的過程和效果及社會實踐對護生職業素質的促進方面做出一定的價值判斷,提出改進與提高的方向和途徑,發揮評價的診斷、反饋和指導功能,總結經驗,完善實踐教學效果的評價和實踐能力的考核,建立科學合理的實踐活動。考核評價體系建設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實踐基地對護生實踐活動的評價,可通過定期座談、活動效果評價表等形式進行;二是學校設立學生社會實踐獲學生素質教育學分制認定辦公室,按參與活動情況進行量化考核和學分認定;三是本人參與的專業社會實踐心得或調研報告;四是校內外指導教師評價。
(二)堅持“三個結合”,積極探索護生社會實踐的新形式和新思路
1.堅持社會實踐活動與加強護生職業道德教育相結合
護生社會實踐活動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只有堅持把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強化護生職業道德的有效載體,社會實踐活動才會有明顯的效果,才會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通過參與社會實踐護生可以運用知識去認知社會,將所學知識同社會現實進行驗證,變理想為現實,變浮華為理性,培養其踏實的作風、嚴肅的學風,通過親身的體驗,對護理工作的性質、護理工作的內容有了更深的認識,學生堅定了學習信心,進一步穩固職業思想,從內心樹立了崇高的職業理想。同時,增強自身對基層國情、民情的了解,了解當前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現狀,加深對職業的認同感和使命感。
2.堅持護生社會實踐活動與專業特色相結合
社會實踐必須照顧到實踐主體和實踐對象的要求,即社會實踐的主體感不感興趣和有沒有收益,實踐的對象有沒有接受實踐主體行為的需求和市場。因此,社會實踐必須突顯專業特色,使實踐主體和實踐對象在活動中實現雙贏。護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主要是結合專業特點,通過深入基層為廣大群眾進行醫療服務、衛生常識的宣傳等等,使學生學以致用,實現了課堂教學所達不到的效果。從實效性上看,護生的每一次專業實踐活動,如三下鄉、志愿護理服務、社區居民健康檔案建立、社區義診等都有專業教師的指導,解決實踐中的疑難問題,使護生在實踐中提升了自己的職業素質,同時服務了當地群眾,達到了“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楊順秋,吳殿源.現代實用護理管理[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3:27.
[2] 周作霞.護理實踐的社會情境構建與實踐探討[J].護理研究,2010,24(1):76-77.
[3] 葛芳芳,黃聆之.淺談新時期護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J].職業技術,2011,(6):49.
[4] 周靜,楊春苔.護生職業心理素質教育研究[J].全科護理,2010,8(1B):174-175.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