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教育的三大職能分別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高等教育的出發點,也是其最終歸屬。區域經濟對高等教育的影響是多重的。經濟發展是高等教育投資的前提和基礎,但其中的地區經濟結構狀態及轉型對高等教育結構也有一定的制約作用。結合泰州市地區經濟發展和高等教育的關系做出一系列的分析和政策建議,使之能協調發展并創造更優績效。
關鍵詞:區域經濟發展;高等教育;影響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6-0135-02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加快和深入,各地已經逐步形成因不同的自然因素、技術經濟因素、社會政治因素和地理位置因素等而發展成的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其發展已經直接影響到中國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進程。作為培養人才、傳授知識、生產知識的重要途徑,高等教育在社會經濟尤其在區域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見其重,因此,一個區域高等教育的實力和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著該區域經濟的實力和水平。在各地大聲疾呼加強經濟競爭力以應對世界經濟沖擊的情況下,不少學者已將目光轉向了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方面的研究。建立地方高等教育和區域經濟科學發展之間互利互補的良性機制,無論是對深化高教領域的改革,還是對提高中國區域經濟的競爭力,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區域經濟發展是高等教育投資的前提和基礎
區域經濟發展決定了高等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這是因為經濟發展最終決定著教育的需求和供給,教育的發展直接取決于教育的需求和供給。教育需求,就社會而言,指在一定時期內經濟與社會各部門基于對受過一定教育的勞動者的數量、質量和結構的需求;就個人和家庭而言,指個人和家庭基于對物質和精神的需求而產生的對受教育的需求。社會和個人對教育的需求受各種因素影響,但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因素是經濟,社會經濟總量規模越大,對教育的需求規模越大,社會經濟技術發展水平越高,對教育的結構需求也越高。教育發展雖然受到了教育需求的影響,但最終將受制于教育供給水平,因為社會可能為教育提供的資源是教育發展的條件和基礎。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顯然也符合這個客觀規律。高等教育要發展,教育投資是最基本的物質基礎和條件,而經濟基礎與經濟發展水平則決定了教育投資,沒有足夠的教育經費,高等教育要想獲得持續發展是不可能的。如果經濟發展水平低,可投資于高等教育的經費就少,高等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也會越來越慢。從世界各國的統計數據來看,對高等教育投資的差價就非常大,發達國家與不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可能達到幾十倍。因此,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區域其高等教育的發展規模和速度都取決于其經濟發展的水平和可用作高等教育的投資數量。其次,是對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教育內容和手段的影響。高等教育要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專門人才,其培養目標、教育內容都必須從該區域的實際出發,這就要求高等教育培養出的人才必須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既要有能夠參與新興產業市場的高素質專門人才,也要有能夠充實一般生產部門以及農村需要的人才。區域性的高等教育其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都必須反映當地的國民經濟和生產結構的需要。
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促使高等教育特色化發展。一個區域具有良好的區位條件對其高等教育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高等教育機構的設置和分布要充分兼顧區位因素,并依此來制定其發展戰略,確定其合理定位,以辦出自己的特色。泰州職業技術學院針對泰州市重點發展的兩個產業醫藥業和機電業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對前者而言,是依托中國醫藥城的研發優勢,大力發展醫學專業,并成為中國醫藥城的人才培養基地;而在機電專業方面,則是與中國機械鍛壓協會合作成立了中國機械中等專業學校,開創了地級城市與國家級專業協會合作辦學的先河,無疑這是一個成功的范例。反觀美國的高等教育,其實也存在不同層次的區分,但都能發展得很好。不同的大學只要能夠對自己作正確合理的定位,從不同的層面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它的辦學之道就是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的。
大學作為一個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組織,其比較優勢主要表現在學科和人才上。現代大學強調創新,創新意味著特色的發展,特色的發展要求高校充分發揮其要素稟賦和比較優勢,而并不一定一味地去追求辦“大而全”式的綜合性大學。而一所大學的特色體現除了其自身所具備的特質外,還必須立足于區域經濟特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結合所在區域的區位因素。特色教育是大學生存和發展的制約因素。綜觀泰州市當前的幾所高校,都已經在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嘗試,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和南京理工大學泰州學院的重點專業機電、醫學都是泰州市確立的重點發展產業,泰州師范專科學校開辦的船舶專業也與泰州的船舶制造產業緊密相關,江蘇畜牧獸醫學院的養殖專業則很大程度地兼顧到了里下河地區河網眾多、養殖業發達的狀況。
二、區域經濟結構對高等教育結構的制約作用
從根本上講,教育結構會受制于社會經濟結構,經濟結構直接或間接地制約著教育結構內部發展變化的趨勢,制約著教育結構內部調整改革的方向。高等教育的結構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的水平結構、層次結構、類型結構、專業結構、課程結構和布局結構等。高等教育結構如何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規格、質量以及水平,影響到區域產業結構的布局和區域經濟的創新能力,成為區域經濟實現梯度轉移的關鍵所在。另一方面,區域發展又是高等教育結構與地區產業結構互補、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原動力,它要求高等教育必須主動改革與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的上述有關結構。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高等教育必須實現與經濟實踐的緊密結合,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的求新求變,拓展自身的發展空間,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高等教育辦學理念、辦學體制、管理機制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區域經濟發展需求促使高等教育結構與地區產業結構互補,實現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區域經濟學認為,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區域的經濟結構尤其是產業結構。要實現區域產業結構高度合理化,提高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就必須大力提高科學技術水平,依靠科技進步和科學管理,升級產業結構,提高對各要素的利用效率,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進而提高經濟效益。因此,高等教育的區域結構和產業結構密切相關。
經濟結構對教育結構的主要制約主要體現在:(1)產業結構對教育專業結構的制約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的生存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生源充足與否。足夠的生源能夠為學校提供運行所需要的資金,而學生為了在未來的就業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就必然要注重對專業的選擇,這就迫使高校的專業設置必須與產業結構相適應,各產業部門的發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就必須把握市場的需求設置相關的專業,培養該類人才。高校的人才培養如果不能與產業結構相適應,不但無法保證招生規模的擴大,甚至會出現生源萎縮的狀況。一個不能培養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的高校只能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等資源的浪費。(2)勞動技術結構對教育系統的類比結構、程度結構具有制約性。任何經濟部門的生產都是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結合為前提。在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和使用這些生產資料的勞動力之間,不僅存在一定的數量關系,而且也存在一定的質量關系,不同的經濟部門或同一經濟部門,由于其使用這些生產資料的數量和質量不同,對勞動者的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的要求也不同。從社會總體來看,不同的經濟部門、不同的生產單位所使用的生產資料的數量和質量總是不相同的,并在客觀上形成一定的比例關系,這就說明了經濟部門的勞動技術結構制約著教育的級別結構,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產業機構的變化,勞動技術結構必然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3)地區的經濟結構對高等教育的結構具有制約性。由于不同區域的經濟結構不同、產業結構不同、勞動技術結構不同,就意味著教育結構要與之相適應,培養符合發展需要的各類人才。泰州市不僅是長三角經濟圈的成員,而且也是江蘇省的沿江城市之一,其經濟發展特點如港口經濟、醫藥經濟等決定了其高等教育的專業結構、課程結構、培養方向等必須與之高度適應。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發展,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密切,同時也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了首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大會指出:大學的根本任務就是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進步。由此可見,高等教育在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從全球范圍來看,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互動發展是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高等教育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一方面需要區域社會(包括政府、社會團體、個人)為其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另一方面要有旺盛的教育需求。而高等教育要得到這兩個方面的滿足,前提是它能夠在實踐中證明它有能力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能力幫助區域成員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因為,只有對區域社會和個人的發展有利的高等教育才會得到人們的支持。如果高等教育不能促進區域社會和個人向前發展,反而成為社會發展的包袱,那么,這種高等教育要么進行變革以獲得新生,要么走向衰亡。高等教育要對區域經濟社會起到促進的作用,就必須要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走適應性發展之路。從宏觀上講,一方面要適應當前區域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另一方面要高瞻遠矚,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未來趨勢適度超前地培養人才和開展科學研究,為區域經濟的長遠發展作好人才準備。從微觀上講,高等教育要適應個人的發展需要。區域高校應該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的特點,通過設置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種課程和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教學形式,滿足人們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參考文獻:
[1] 張宏軍.區域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互動關系及協調發展[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8).
[2] 華耀軍.高等教育與中國區域發展研究[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2).
[3] 王立新.服務區域社會經濟是地方高校的必然選擇[J].中國高等教育,2007,(17).
[4] 張軍.對建立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良性互動關系的思考——兼論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若干問題[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5,(3).
[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