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黨外干部是國家干部人才隊伍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高校統戰工作的重點。加強高校黨外干部管理,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需要,是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需要,是推動高校統戰工作和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探索高校黨外干部科學化管理的具體途徑,構建高校黨外干部科學化管理的體制和機制,具有重要的政治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校;黨外干部;管理;科學化
中圖分類號:G64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6-0266-03
黨外干部是國家干部人才隊伍的有機組成部分,培養、選拔和使用黨外干部是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基本要求。高校作為黨外知識分子和各類人士的聚集地,是黨外干部培養和選拔的重要基地。加強高校黨外干部管理,形成一套系統的、科學的高校黨外干部管理體制和機制,既是推動新時期統戰工作的內在要求,又是推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加強高校黨外干部管理的重要意義
各民主黨派是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的親密戰友,是愛國主義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推動力量。高校作為黨外干部的聚集地和培養選拔基地,加強高校黨外干部管理具有重要的政治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加強高校黨外干部管理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需要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我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協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機制,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黨制度,是在我國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適合中國國情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高校是黨外干部相對集中的地方,充分發揮和正確使用黨外干部,促進黨外干部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需要,是實現中國共產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的需要,是堅持和完善我國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的需要。
(二)加強高校黨外干部管理是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需要
高校黨外干部是黨外知識分子的代表,具有聯系廣泛、社會影響力強的特點,他們工作、生活、學習在廣大黨外知識分子之中,與廣大黨外知識分子具有密切的聯系。他們熟悉和了解黨外知識分子對黨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的態度、意見和看法,掌握黨外知識分子對學校各項工作的意見和要求,是黨委聯系廣大黨外知識分子的有效橋梁和紐帶。高校黨外干部既是上情下達的介質,又是下情上達的渠道,能夠使黨委及時了解廣大黨外知識分子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學校各項工作的意見和要求,能夠使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和學校的各項工作在充分吸收廣大黨外知識分子提出的合理化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更加體現社情民意,真正做到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推動黨的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三)加強高校黨外干部管理是推動高校統戰工作和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
高校黨外干部是高校師資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數量充足、作用突出的高校黨外干部隊伍,既是鞏固和壯大新時期統一戰線的需要,更是推動高等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高校黨外干部素質高、學歷高、視野開闊、思想活躍,具有較強的科學研究能力和理論創新能力,多數是本行業和本領域的專家和翹楚,把握本學科本領域研究的前沿,在專業研究中具有較高的學術造詣,他們是高校師資隊伍中的骨干和中堅力量,是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力量。他們以其較高的學術造詣和較強的科研能力能夠為黨和國家培養一批高質量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能夠實現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的根本任務。充分發揮高校黨外干部的優勢和特點,團結各方力量,共同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建言獻策、貢獻力量。
二、高校黨外干部管理的現狀與高校黨外干部的特點
了解高校黨外干部管理現狀,掌握高校黨外干部特點,是形成高校黨外干部科學化管理機制的前提,是增強高校黨外干部管理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關鍵。
(一)高校黨外干部管理的現狀
高校黨外干部是國家干部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統戰工作的重點,培養、選拔和使用黨外干部是高校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各高校黨委認真貫徹和實施《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和《關于加強新形勢下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意見》,高度重視黨外干部培養、選拔和任用工作。但是,由于黨外干部培養是一項涉及高校黨委、組織部和統戰部相互配合與協調的復雜工程,因此,高校對于黨外干部的成長規律研究不夠深入,缺乏對黨外干部的梯次結構、數量和比例的統籌考慮,沒有形成一套權責明確、分工具體的聯動機制,需要建立健全一套系統的、科學的、實踐性強的制度規范和運行機制,需要進一步提高黨管干部、黨管人才的水平,實現培養、選拔和使用黨外干部工作的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同時,高校在黨外干部的教育培養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力度,避免黨外干部未經系統培訓直接走上領導工作崗位的現象。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黨外干部中長期發展計劃和培養目標,安排內容豐富、針對性強的培訓內容,采用形式多樣的培訓方法,注重黨外干部的實踐鍛煉,使黨外干部充分發揮專業特長,建成一支素質高、結構合理、數量充足、作用突出的高校黨外干部隊伍。
(二)高校黨外干部的特點
高校黨外干部多數來源于知識分子,具有學歷高、職稱高、素質高的顯著特點,他們大多在本專業領域具有較高的學術造詣和社會影響力,是學校教學和科研的骨干和中堅力量。高校黨外干部大多出生在新中國、成長在改革開放中,對中國社會的時代變遷具有深刻的體會,對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復興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們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實踐者和受益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積極的推動力量,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理論和制度具有較高的政治認同感,擁護黨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自覺接受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高校黨外干部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勇于運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在創新中求發展,發揮主觀能動性為學校服務、為社會服務。因此,高校黨外干部具有較強的政治參與意識和參政議政能力,他們關心國家建設和高校發展,運用自身專業優勢和社會聯系廣泛的特點,能夠為國家建設和高校發展提出很多合理化意見和建議,積極發揮民主黨派“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職能。
三、推動高校黨外干部管理科學化的具體途徑
高校黨委要高度重視黨外干部的培養和選拔工作,要建立機制,形成制度;要把黨外干部隊伍建設納入人才培養計劃;要針對黨外干部的特點,營造有利于他們成長的良好氛圍。
(一)加強政治引導,建立黨外干部定期培訓制度,使黨外干部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標上同心同向、行動上同心同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最鮮明的特質,是我們不斷奪取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勝利的有力保證。因此,高校黨外干部管理必須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政治引導,使黨外干部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保持愛國主義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治保證。在科學分析和準確把握高校黨外干部特點的基礎上,依托社會主義學院和省委黨校、省委教育工委黨校和學校黨校等載體和渠道,通過各種類型的培訓班、研修班,對他們進行世情、國情、黨情及多黨合作優良傳統的教育,進行形勢政策教育,提高他們的政治素質,使高校黨外干部更加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進一步提高對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認識和信心,增強其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自覺性,堅定其社會主義信念。
(二)加強聯系與溝通,建立高校黨外干部數據庫和培養方案
高校黨外干部是高校師資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工作在教學、科研和管理的第一線,學習生活在廣大黨外知識分子中間,與廣大黨外人士具有密切的聯系,充分發揮高校黨外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對于推動高校自身發展和高校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必須加強與黨外干部的聯系和溝通,充分了解新時期黨外干部的特點,為他們搭建溝通交流和發表意見的平臺。學校黨委要通過校情通報會、座談會等形式,向他們通報學校的情況,聽取他們對學校改革發展的建議,進一步掌握黨外干部思想動態和基本情況。把黨外干部培養選拔作為一項長期性、基礎性工作,采取學校黨委領導、統戰部門牽頭、基層組織推薦的方式,形成一套系統的、有約束力的、可操作性強的制度規范和運行機制,實現培養選拔黨外干部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三)加大培養力度,建立健全高校黨外干部的動態管理模式
黨外干部的培養和選拔已經納入多數高校人才和干部隊伍總體規劃,要根據黨外干部不同的類別、層次,不同的成長經歷,有計劃地開展培訓工作,在培訓中進行考察。一是要加強理論培訓,使他們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綜合素質,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社會活動的自覺性。二是要強化實踐鍛煉,選送有發展潛力的代表人士參加各種形式的社會考察活動,推薦他們到社會掛職,或安排他們到復雜環境和崗位上接受考驗。三是要適時進行實職安排,對表現突出的黨外干部委以重任,使他們把自己的社會責任與黨的事業聯系起來,成為與黨同心同德的優秀管理干部。
(四)做好選拔、任用和舉薦工作,進一步加強高校黨外干部隊伍建設
加強高校黨外干部隊伍建設的重點是做好黨外干部的選拔、任用和舉薦工作。培養、選拔、任用黨外干部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齊抓共管。首先,統戰部要深入調研,做到人才早發現,早培養,優中選優。同時,還要密切與黨外干部的聯系,在交往中做好考察工作。其次,統戰部還要加強與組織部的聯系與溝通,建立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數量充足的黨外后備干部隊伍。再次,學校黨委要及時向各級人大、政協和政府職能部門舉薦那些已經具備政治及實職安排條件的黨外干部,積極為黨外干部成長鋪設臺階,搭建平臺。
(五)設立“同心工程”,創新高校黨外干部管理模式
設立一些類似“共產黨員工程”的“同心工程”,充分利用黨外人士的專業知識和社會資源,形成其與中國共產黨“攜手共進,共謀發展”的統戰新局面。通過開展各種學術交流活動,起到黨同黨外人士溝通聯系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為推動黨外人士圍繞經濟建設和高校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知情出力提供平臺,進一步拓寬黨外人士發揮作用的渠道,開創高校黨外人士統戰工作新局面。
加強高校黨外干部隊伍建設是事關堅持和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勢的基礎工程,有助于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提供高素質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必將推動新時期統戰工作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新形勢下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2-02-16.
[2] 陳榮武,方振敏,宋曉濤.高校黨外干部隊伍建設的政治價值和實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0,(21).
[3] 姚傳躍.關于加強高校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的思考[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4).
[4] 耿家娜.高等學校黨外干部科學管理長效機制的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1).
[責任編輯 李 可]